文本意义的层次性探寻

2017-07-29 18:18钱士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金岳霖格斯寒风

钱士宽

江苏省高邮中学教师

文学接受的最内在、最根本的特质是对人生的体验。一方面,文学接受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接受、消化、征服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客体对主体逐渐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接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入而化身其中”、“出而分析玩味”、“化而重建自我”。我们姑且把语文文本意义区分为表层意义、深层意义和生成意义。表层意义即文本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深层意义是指隐藏或沉淀于文本中的民族、时代精神、宗教、哲学信仰之态度等等内在意义;生成意义即用现代眼光审视文本,从文本中超越出来,从中发现和构建与当代社会与人生相适应的“当代意义”,领悟出一点“现代”的“教训”。如解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不但要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词句的意思,要通过想象去体味那热闹而自由的情景,还要联系当时的文化风尚去体会蕴涵于其中的人生情感和人生观念,同时也要运用现代的观念对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评判。下面对这三方面具体阐释。

一、化身其中,把握文本原初意义

尽最大可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原初旨义,是文本解读的基础;读者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文本意义的推测、扩展、填充、丰富,必须尊重文本的独立存在,必须顾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必须从文本自身的逻辑结构出发,沿着文本暗示的方向展开。

实实在在地走进文本,认认真真地研读文本,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准确解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线”。比如《寒风吹彻》,做父亲的给予在寒风肆虐的荒漠中拉半车柴禾回家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上了年纪的路人因贫寒被冻死在雪中;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孤独的生存,孤独的死亡。有的老师据此就把《寒风吹彻》的内涵解读为“因生活的困苦而产生的亲情的冷漠,这是人情的冬天”。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每个人都被抛在这个路上,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人的自私与冷漠,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我们觉得这种解读是有问题的,不符合文本原初旨义。

如果我们披文入理,走进文本,整体把握分析,我们发现,文本的意义决不是此。文本大致内容是——我腿上被冻坏一根骨头,受到漠视,这种痛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上了年纪的路人因贫寒被冻死在雪中;姑妈在孤独的等待春天中逝去;母亲在衰老中只能宿命地走向那个更为寒冷的结局。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的经历和体验,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所逃避,无法抗拒。时间让每个人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进入了最后的岁月。

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当然需要他人的温暖和关爱,但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写到的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从特定意义上说,任何人的人生之舟和生命之舵只能靠自己,你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寒风吹彻》传递的内涵更多的是某种关于生命的体验: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作者意在借自然界的冬天,来说人生的冬天——无情的岁月在啄食人生,人生的悲凉正在于此。被寒风吹彻的是所有人的“整个人生”,谁也无法抗拒;冷漠的是“人生”,而不是“人”。作者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彻骨的生命寒意,表达悲悯的情怀。

文本解读,既不能思维定势,也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断章取义。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各种文章和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形式和内容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表达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感情”。因此,对文本的解读要树立整体观照的理念。所谓整体观照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要从文本的有机整体出发,目有全牛,把文本当做一个整体来考察,把握文本的营造系统,形成对文本“外形”(指文本的语言构成)与“内实”(指文本的内容思想)的全面理解。

二、分析玩味,挖掘文本深长意义

文本往往呈现的是“是什么”和“怎么样”,往往会把“为什么”隐在文本最里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时,要沉潜到文本的字里行间,涵泳体悟、披文入情,由表及里,深入把握其内蕴。以纯真的动机、美好的意向、诚恳的态度与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与作品背后隐藏的作者倾心接触,充分对话。通过对话聆听来自文本和作者的声音,理解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感受文学艺术所带来的心灵的震撼。

在《金岳霖先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这篇散文的教学重心放在细节描写艺术上,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找细节”“读细节”“品细节”。虽然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热烈,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以上这些还仅仅只是文本的表象,而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真正想表达什么,即作者写金岳霖先生到底想念他的什么,却是隐性的东西,是文章的实质,需要教师进一步开掘。但很遗憾,一直到下课铃响也没有等到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挖掘。更有甚者,还有教者在课堂上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关羽细节和《儒林外史》两根灯芯的细节,最后让学生写身边熟悉的人的细节,更是喧宾夺主。教者对文本有价值的东西不做深入思考和深度探究,却大谈细节描写,从课内到课外,全是浅层次的滑行。

对于像《金岳霖先生》这种似乎“一读即懂”“一望而知”的“浅文”,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师应该有浅文深教的路径和策略,把浅文教出深度来,变学生一望即知为一望无知,用疑惑刺激学生的探究冲动。像《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内涵意蕴可以挖掘。

首先,梳理金岳霖的有趣行事,可探寻到先生为人为学自由率真的性情和超迈不俗的名士風度。读到金先生讲座不循规矩,捉跳蚤把玩那一段文字时,可以补充王猛“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谈,旁若无人”的典故。冯友兰曾经评价金岳霖的风度很像魏晋大文学家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林国达死了,金岳霖上课也就没了笑容,这是师生之情的真实流露。补充金岳霖和林徽因情感故事后,当读到白发苍苍的金老真诚地对着故旧老友宣告“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文字时,我们能感受到先生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人间真爱。还有与斗鸡同桌、与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大小、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以期接触社会等许多细节,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地写出了金岳霖先生至情至性的赤子情怀和特立独行、自然率真的名士风度。

其次,联系文中关于闻一多、朱自清的穿插点染,仔细体味作者“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的感慨,我们就会发现金先生只是西南联大这一“精神圣地”的一朵奇葩。写金岳霖先生,实质也是赞扬西南联大“思想自由”学术精神和教授们刚健有为的风骨。为帮助学生更深入理懈文本,适当补充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黑暗、生活艰苦,感喟于他们的精神性情,感佩于这些民族精英为国家作出的杰出贡献,西南联大被人们称为大后方的“精神圣地”。

再次,通过细心阅读,多加分析玩味,我们还会从金岳霖先生以及“金岳霖们”的身上品出几丝苦涩的味道,体会到汪曾祺先生清新热情朴实文字背后隐伏的悲痛。汪曾祺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并非简单地怀念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追寻远去的流风遗韵,而是以此为引子,表达汪先生对他们那一种(当下严重缺失的)学者风范、纯真人性的怀念,对逝去的那些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师们的淡淡感伤,对当下文化的反省与批判。吕冀平先生在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序言中说:“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地冲淡隽永。我们常能常能够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伤感,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一评价移来评价汪曾祺此文,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三、重建自我,发现文本现当代意义

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研究历史都有当下的情怀。化用到文本解读中来,我们对于经典作品的阐释也必然是当代阐释,因为尽管读者也会采取种种的方法来知人论世,力求回归到作者创作的特定情境和现场来理解作品,但是读者作为“当代读者”,必然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趣味来审视文本,从中发现和构建与当代社会与人生相适应的“当代意义”。

在解析主人公格斯拉的靴品和人物命运悲剧之后,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质内涵和社会意义后,学生还能体会到底层人身上与内心的令人感伤而愤激的美好,还能发现和构建与当代社会与人生相适应的“当代意义”:

有学生说,格斯拉兄弟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诚实守信,敬业吃苦,勤俭节约、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不正是我们当下所着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央视《大国工匠》)?只可惜哥斯拉兄弟生不逢时,要在今天说不准还能评个劳动模范呢?一位学生接着说,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工匠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当今企业学习。

也有学生有不同看法。他说,格斯拉确实是一个能工巧匠,但他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时期,格斯拉却仍然固守自己的小作坊,怎能不被社会进步的洪流淹没?格斯拉悲惨的结局也反应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理想主义面对现实有时就是这样脆弱无力。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英国的欧文为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倾家荡产;傅立叶还被称作“大脑患病的产物”;格斯拉沉溺于对“品质”的追求,宁肯饿死也不退让。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对格斯拉既有几分尊敬又有几分惋惜。我们敬佩他对自己技艺的执着追求,敬佩他固守自己理想的可贵品质,敬佩他不为社会风气左右的从容淡定,但我们也为他不能与时俱进而惋惜,为他的不改變自己适应社会而惋惜。

有学生说,他为了鞋子的品质专注地努力地奋斗着,哪怕没有饭吃,哪怕哥哥已经饿死,这种执著,难能可贵。用生命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虽低微而有尊严,虽贫穷而又高贵。还有学生认为,老鞋匠一生在追求什么?我想应该是他的一个梦,一个关于靴子的梦,一个艺术家的梦。《品质》震撼人心之处或许在于每个人都能在格斯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理想的风遇到现实的墙,又有多少人能够像格斯拉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直面现实的苦难,永不向挫折低头?

学生的这些颇具有个性的阅读感言,也引发作为教育者的我对当下教育与职业的一些思考。在教育越来越为功利需求所困扰,教育的高雅也正逐步让位于庸俗的现实环境中,曾经有过的教育梦想和人生追求也丧失殆尽。都知道要教书育人,可是在功利性评价下,有多少教师还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内心感到更多的是无奈。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多一些理想情怀,让教育多一点理想,以此化解过度的教育功利化带来的弊端。犹如西西弗斯往山顶推动巨石,虽然石头还会滚下来,但还是要使劲推。

这些启示就是作为“当代读者”的师生,“用现代眼光审视”《品质》文本,所获得的“现代意义”。

猜你喜欢
金岳霖格斯寒风
歌颂轻盈
善的原意
大师的“遗忘”
较真的金岳霖
无惧寒风做“暖女”厚重单品轻松升温
福格斯公园逃生记
福格斯不安的一天
冬天的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