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雾》是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著名作品,全诗用词精简,为我们呈现出意境别致,与众不同雾的画面。在这首著名的意象诗中,陌生化的现象体现了诗人对雾的独特感知和内心体验,也给予了日常现象全新的视角和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雾》;陌生化;感知
1引言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陌生化强调跳出俗套,以新观察角度和新的体验去感知,描绘和体验生活。
《雾》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芝加哥一场雾的独特体验和所经历的丰富内心情感,本文将对时空,喻体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的陌生化手法进行分析。
2时空的陌生化
诗歌中时空的陌生化可以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不对称给人以异于常态的体验和美感。
诗歌用猫的行为动作串起整首诗歌进行描写叙述。首句“雾来了/踮着猫的脚步”是一个动态过程,但体现了雾悄然无息到来却又缓慢得宛如慢镜头般可以仔细观察到雾到来的步伐和姿态,渐渐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这里将时间间隔进行放大,使读者有可以独自沉思,慢慢品味的静谧之感。
接下来“他弓起腰蹲着/海港和城市/静静地俯视”,通过对静态动作“弓”“蹲”“俯视”描写,造成时间静止凝固之感,从而营造一种虚空缥缈氛围,仿佛置身于梦境,给予读者静谧之感。在空间上,描写雾朦胧迷幻,拉大了空间上距离感,形成独立空间。在角度选择上,作者采用俯视的视角进行描写,在空间上不断延伸,使得空间视角更加广阔、苍茫,也表现了诗人似乎置身城市之上来看这座城市。在这里空间间隔放大而时间凝滞,更具有超脱俗世,独立于世之感。同时作者没有点明具体时间,在时间上给人以不确定性;对空间上,没有出现车,人等代表“点”的实物,而只描绘了海港,城市,大片的雾等“面”,打破“点面结合”的常规,在诗中有留白之处,使得诗歌的意境充满神秘未知,无限想象和迷茫辽阔之感。
最后诗人又以“又再往前走”来结束全诗,此时诗人将雾的散去比喻为猫又再往前走,雾渐渐散去,时间和空间恢复原貌,将读者从时空不对称的幻境中唤醒回来。
3喻体意象的陌生化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写道: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诗歌中将“雾”比作“猫”,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在感官转换上实现了陌生化技巧。雾是无形缥缈之物,将其比喻为“猫”,在视觉上化无形为有形。同时化体积大而无边界为体积小而具体有限之物。两者在体积和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正通过这种差别的对比和联系,使陌生化效果更佳显著。在听觉上将“雾”化静为动,全诗主要采用动词,通过喻体“猫”的脚步和身体的动作描写来更加突出氛围的静谧。在触觉上,雾本是虚无,触摸不着之物,通过“猫”该喻体,使霧有了像猫般轻盈柔软的触感。喻体“猫”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对无形无声的“雾”在各种感觉上新的体验感觉,引发读者对“雾”与“猫”原本似乎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点的联系与思考,延长读者对“雾”联想过程和感受时间,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
4语言的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在《词义的变化》一文中,曾谈到诗歌运用形容词所造成的弊端。他说:“在将修饰语(多由形容词充任)用俗了的文风中,这些定语在它们的使用意义中,即成为传统用法,已不起什么积极作用。”
诗人在对“雾”的描写中摒弃了传统的形容词来进行修饰而主要采用了朴实生动的动词来进行描述,创造了简单而又充满想象空间的意境,意味深长。诗中缺少形容词等修饰词语,使作品有较多想象的自由空间。
诗人选择的词语主要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尤其前三行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短音节在音韵和节奏上模仿猫走来时踮着轻盈跳跃的步伐,加深读者对诗中所描写和比喻,形成奇趣的感受。
5情感的陌生化
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结合背景,当时的芝加哥人口爆炸性增长,成为美国五大湖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对美国经济起着重要影响。但环境也开始恶化,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下降,这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触动。但是在诗歌中,诗人用及其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猫”这一温和轻柔的意象,极为短小简洁的诗行,以弱化形式来表现,更加强化丰富诗歌里包含情感的饱满和复杂,包括对未来的迷茫,对社会的进步、人世的变迁的不确定性,也包含对未来仍有希望和想象,以及安宁从容,冷静思考的态度等。
6结语
通过对日常生活陌生化,为读者提供全新认知感受世界的视角和体验,从而使得日常事物变得陌生,新鲜,以唤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从另一面再度探索,思考和创造世界;同时延长人们的体验过程,能够更深入感知丰富情感和认识事物多面性。
参考文献:
[1]苗雨时,许振东.当下诗歌现场“雨时博客”诗论诗评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10:42.
[2]喻琴著.艺术“文本”的社会学研究“文本社会学”的理论阐释及批评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02:108-109.
[3]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诗歌艺术论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2:164.
[4]苗雨时,许振东.当下诗歌现场“雨时博客”诗论诗评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10:43.
作者简介:
陈媛(1995.09—)女,汉族,广东人,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4级本科生,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