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亮
[摘要]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结构,旅游业发展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包含旅游业的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在旅游产业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旅游出现了更多的选择,旅游服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提升自身的消费水平,因此,旅游改革的发展重点在于供给侧改革。文章以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发展为例,结合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对如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促进该区域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72-03
河西走廊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景观独特,近几年旅游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提供给市场的旅游产品当中,仍以观光旅游产品居多,休闲度假产品较少,满足不了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因此,如何调整河西走廊区域旅游供给的总量和结构,满足来河西走廊旅游游客的旅游需求,成为当前河西走廊区域所在城市共同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河西走廊旅游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优势
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黄金路段,共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和武威在内的五座地级城市,地域面积占到甘肃省面积的60%。聚集着规模宏大、互补性和差异性特点明显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这些资源品牌认同度高、主题鲜明、空间集聚性强。祁连山、七彩丹霞、焉支山、山丹军马场、河西走廊、鸣沙山等自然文化景观,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持续的传播,在国内外旅游文化品牌中的认同度不断提升,优势日益突出,边塞军旅文化、艺术文化、民族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古城址文化等特色文化及文化遗存,是河西走廊旅游文化资源中最有优势、最具光彩和魅力的品牌。到2016年10月为止,通过开发和维护,河西走廊整个区域内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就达5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瓜州锁阳城、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同时还拥有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2处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拥有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张掖、武威、敦煌),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座(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国家4A级景区36处、5A级景区2处(嘉峪关文物景区、鸣沙山—月牙泉区)。
(二)区位交通优势
河西走廊东接兰州,南靠青海,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坐中四连的中心区位优势是河西走廊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312国道、G30高速公路和兰新高铁贯穿大部分区域。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的227国道(张掖—西宁)更是自驾游爱好者的天堂。同时215国道(柳园—格尔木)、山阿公路(山丹—阿右旗)、金阿公路(金昌—阿右旗)、双中公路(双塔—中卫),也极大紧密了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联系,整个区域有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金昌机场、张掖机场、酒泉鼎新机场。共有30多条航线,通往20多个城市。敦煌至格尔木铁路也即将通车。兰州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柳园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张掖至扁都口高速公路等项目,都将大幅提升河西走廊段通达能力,为实现河西走廊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三)政策优势
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层面上,出台促进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不断。2013年,国务院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确定了“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目的是发挥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促进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其中“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所以这将给河西走廊区域各城市旅游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利用地处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优势,河西走廊也可以借此机会在交通、文化、商旅、基础设施等方面大力发展。在地方层面上,河西走廊区域一直是甘肃旅游发展的桥头堡,处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更是甘肃省旅游最亮眼的一张形象名片。从2010年开始,甘肃省开始举办以丝绸之路命名的“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迄今已经举办了7届。目前已成为甘肃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知名品牌旅游节会,对促进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从2016年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简称敦煌文博会)将在甘肃省每年举办一次。敦煌文博会不光成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宣传河西走廊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2016年制订的《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推进全域旅游、做强重点景区、深化产业融合、打造特色产品,尤其是要把河西走廊沿途打造成黄金旅游带,把敦煌建设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到2020年,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到350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力争达到10家,4A级旅游景区力争达到150家,重点景区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30%以上。这对河西走廊区域所在城市的旅游发展带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河西走廊旅游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目前,随着河西走廊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扩大,但是,目前河西走廊区域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尽管在“十二五”期间,河西走廊各地有很多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如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金昌骊靬文化产业园、张掖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瓜州张芝草圣故里、张掖丹霞地质博物馆等项目。“十三五”开局之年,张掖方舟温泉水世界、黑河生态城花海景区、玉门文化博览园、武威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阿克塞大漠狩猎园等也建成开放。但旅游有效供给依然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现有开发的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品牌效应不够,产品以静态展示为主,并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休闲旅游、农家采摘、亲子游、温泉疗养、研学旅游等项目,是近年来最受游客欢迎的几种方式,但河西走廊各地此类的休闲旅游项目相对缺乏,观赏产品较多,互动娱乐产品较少。除了敦煌在旅游旺季提供《又见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盛典》等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夜间旅游演艺活动外,河西走廊其余地方的旅游演艺活动基本为空白。因此对旅游者休闲旅游消费需求还不能形成有效供给。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近年来,河西走廊区域各市旅游发展快速,旅游经济带动显著,但是与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最显著的就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或布局不合理。据问卷调查统计,来丝绸之路旅游的游客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自驾游车主前往景区时公路指向标识牌不清晰或不完善,沿途服务区或临时停车休息区分布不均匀或者较少,厕所数量和沿途旅游购物店数量非常少等影响游客体验的现实问题。一次难忘的旅游当中,旅游目地给游客留下难忘印象的不仅是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当地的一些基础辅助设施,如景区内的观光亭、卫生间、垃圾桶、停车场、景区内外的指向标识牌、接待中心、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也都会让游客对旅游目地有难忘的评价和印象。且调查还发现,旅游游玩回家购买地方特色商品的游客呈日渐增多趋势。但在提供并开发的旅游商品方面,并未能引起河西走廊各市旅游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游客不清楚河西走廊各地有哪些特色旅游商品,也不知道在旅游参观结束后去哪里能购买到代表该地域的特色旅游商品,就连河西走廊一些本地人也不清楚什么物品最能代表自己家乡的特色商品。
(三)旅游整体区域宣传力度不够,亟需塑造新的旅游品牌形象
近年来,河西走廊旅游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河西走廊不仅仅局限于厚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各种独具特色而且类型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也让很多游客有了情怀上的向往。但游客基于河西走廊的认知却还是传统的认识和评价,“丝路飞天”和“大漠戈壁”是游客对河西走廊固有本能的认知。可以说,在旅游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河西走廊整体旅游形象不鲜明、品牌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突破和解决。河西走廊各个区域所在城市在旅游宣传上也是各自为战,比如张掖在宣传“七彩丹霞,戈壁水乡”、武威在宣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金昌在宣传“紫金赏花、骊靬揭秘”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旅游宣传主题,但问题是除了敦煌美誉度和知名度很高之外,很多海内外游客对河西走廊其他城市的认知度并不高。而这些各自为战的旅游宣传主题和口号并不能将河西走廊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出去。游客也不能从这些宣传中很好地感知河西走廊的整体形象。因此这也是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三、河西走廊旅游供给侧改革新举措
(一)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目前河西走廊大部分旅游产品仍然是观光型产品,休闲度假型产品供给不足,因此河西走廊各地旅游产业要加大旅游短板供给,适应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突出生态、文化两大核心吸引,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温泉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亲子旅游、文化研修游、户外探险游等休闲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编排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质量旅游演艺产品,并市场化运作,在每个城市的旅游旺季投放市场。如反映裕固族民族文化的《裕固姑娘就是我》《秘境祁连》等旅游演艺产品。推出“河西人游河西景点”活动,凡是家住河西走廊区域的居民凭身份证,在指定景区景点免费游览,以满足本地游客当前旅游休闲和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加大河西走廊旅游商品品牌建设步伐,争取在河西走廊各地轮流举办“河西走廊旅游特色商品大赛”,尽快推出“河西走廊旅游必购旅游商品”名录。游客对地方特色的理解依次为地方文化、地方制造、地方品牌,因此要重点培育“祁连冰红冰白葡萄酒、张掖金花寨小米、天祝白牦牛肉、武威人参果、高台黑西红柿、敦煌李广杏等品牌商品。通过各种媒体加强河西走廊各市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商,通过“旅游+互联网”的形式,销售河西走廊各地旅游特色商品。并在各旅游景区景点开设“河西走廊特色旅游商品”直销店或专柜,统一店面形象和标志,引导旅游购物。
(二)加强河西走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供给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和一次完美的旅游经历,不仅仅只是观光游览,其他旅游要素也很重要。因此河西走廊各地要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供给,加大推进停车场、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知名景区周边规划建设布局自驾车、房车营地,推动完善自驾车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时,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布局,增加各地火车站、汽车站到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观光车的供给力度,并提高通往景区道路的建设标准。
(三)树立河西走廊大旅游观念,塑造河西走廊整体旅游形象
现代旅游随着规模、数量、增长幅度和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已是一种大旅游的概念,“大旅游”“大市场”要求大管理,大管理必须要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河西走廊旅游综合发展委员会,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积极构建河西走廊整体旅游品牌形象推广工作。而旅游品牌推广是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文化与环境的商品化结合的综合化工作。让游客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进行旅游宣传语设计和宣传。鉴于游客对河西走廊区域的认知度有限,从游客心理角度出发,将河西走廊旅游宣传主题定位为“河西走廊,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体现的不仅是河西走廊厚重的文化根基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贴合河西走廊多元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如石窟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更能反映河西走廊旅游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而从游客心理来看,此宣传语也能激发游客来河西走廊旅游的愿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新形势下,河西走廊旅游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积极构建“产业布局全域化、服务设施全域配套、特色产业全域融合、市场开发全域联动、产业发展全域统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把河西走廊打造成为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要旅游目的地,重塑河西走廊旅游新形象。
[参考文献]
[1]朱洪恩.信阳市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2016,(9).
[2]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論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经济地理,2004,(1).
[3] 潘立新,刘晓莉,张鲜鲜.旅游供给侧背景下环巢湖旅游发展新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6,(4).
[4]胡孝平.苏州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3).
[5]白云龙.京郊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