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美国内战与南部“棉花王朝”的兴衰

2017-07-29 07:55唐传星
丝绸之路 2017年14期
关键词:全球化

唐传星

[摘要]19世纪是美国高速发展的时期,南北经济模式差异的矛盾却愈演愈烈,最终付诸于战争。南部“棉花王国”的兴衰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以美国内战为转折点,美国的棉花产业经历了巨大的起落。从棉花贸易出发,探讨美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及其全球化视角下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关键词]棉花王国;美国内战;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20-03

19世纪是资本主义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一个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着剧烈变化,美国南北战争虽然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冲突,却牵动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欧洲、美国以及各殖民地,在战争、殖民扩张、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之下,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角色被重新划分。南部联盟的失败,从中可以窥探出棉花种植业的兴衰,以及背后世界分工和贸易的变化。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棉花贸易,并从中梳理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迁。

一、内战前“棉花王国”的辉煌

棉花,一种洁白柔软的普通商品,在19世纪却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它甚至成为南部联盟发动内战的经济基础,这也是引发内战的经济根源。随着“西进运动”的大规模展开,棉花种植区的分布出现了激增。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奴隶的规模越大,回报越多。但为了弥补高额的固定成本,又必须耕种足够多的土地,而且耕種越多,收益越高,直到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正好相同。所以导致南方不断与北方争夺西部土地。美国国会先后通过《密苏里妥协案》《1850年妥协案》以及《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都没有妥善解决西部土地问题。归根结底是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对西部土地的争夺。

1793年,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使得能够用机械手段迅速从棉籽上分离出棉纤维,极大地巩固了南方棉花种植园经济,美国棉花占据了世界棉花供应的主导地位。19世纪20年代之后,英国消费的原棉中有3/4来自美国,世界棉纺织业的发展和美国奴隶制农业的扩张在数十年里携手并进。①内战前夕,南部的棉花种植园经济相当繁荣。1858年,南卡罗莱州议员詹姆斯·亨利·哈蒙德在州议会中当众发表“棉花就是上帝”的著名演说,傲慢地宣称:“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敢对棉花开战,棉花就是王。”②佛莱西格·海伍德估计,1860年,由奴隶加上土地、器具和建筑组成的一个典型的奴隶州的农场价值为7101美元,而自由州仅有3311美元,在南方棉花种植区这一数值为8786美元。③在内燃机还没有发明的年代,大部分农活都是手工劳动,使得奴隶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制造业部门还不能满足众多需求。1851~1860年的贸易结构中成品和半成品占据了进口量的63%,出口品则是农业和采掘业产品,仅原材料和食物就占了出口量的84%。50年代的平均出口量为2.11亿美元,平均进口量为2.76亿美元,而原材料出口收入中,超过半数来自棉花。④棉花是美国赚取外汇的主要商品,1860年棉花出口的总收入达到1.92亿美元,几乎是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4倍。⑤美国棉花经济的繁荣完全是需求推动的,且基本上依赖出口,而最大的买主就是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棉纺织业首先发展起来,欧洲各国需要大量的棉花。英国的棉花来源有77%依赖于南部;法国有90%来源于南部;关税同盟下的德国60%的棉花来自南部;俄国有92%进口于南部。⑥

到1860年,英格兰就业劳动力数量为1050万,其中约有50万直接从事棉纺织品制造业,从事棉纺业各个阶段生产的劳动力则可能有150万。⑦由此看来,南方的确是控制了世界的棉花生产,在与北方的冲突中拿出棉花这个“武器”,一点不会令人感到惊讶。到19世纪中叶,一个全球性的棉花体系形成了,该体系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英国和美国,尤其是利物浦、曼彻斯特以及美国南方。一条投资和贸易通道从西欧到南、北美洲,再到非洲、亚洲,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手握资金与技术的西欧国家,其他地方则充当着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初级产品的地位。但这样一个体系是不稳定的,南方的棉花繁荣建立在对廉价土地和奴隶制的依赖,如果有一天废除奴隶制,整个南部经济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欧洲又会开辟新的投资和贸易渠道。

二、内战中“棉花王国”的危机

由于美国内战,棉花王国体系出现了危机。战争开始对棉花世界重新构筑,而这一构筑是根本性且持续性的。美国内战刺激了印度、埃及和巴西的种植园主和小农种植更多的棉花,并导致了世界上的广大地区第一次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合在一起。1864年,下埃及40%的肥沃土地都种上了棉花,埃及棉花出口在内战期间提高了5倍;巴西棉花在1860~1865年间出口翻了一倍;阿根廷、中国、中亚等地的棉花也逐渐进入世界市场。⑧

到内战前夕,美国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专业化的农业区域。美国经济逐渐形成了三大各有特色的区域:北方为南方和西部提供各种工业产品和机器设备;南方向北方和欧洲市场提供棉花等棉纺织业原料;西部向北方和南方提供粮食产品、肉食类产品和奶制品。⑨对西部来说,北方新兴的城市和密集的人口是肉类等畜牧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南方虽然奴隶众多,但奴隶主不可能允许奴隶享受畜牧产品。在消费市场的推动下,西部与北方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南方则向欧洲出口棉花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三大区域经济贸易关系上,北方与西部联系紧密,南方与欧洲联系更密切,俨然成为欧洲的“殖民地”。

西部与北方的联合,增强了北方联邦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相比之下,南方邦联政府得到的政治、经济、人口、舆论方面的支持均明显处于下风。内战中北方逐步控制了西部所有的交通枢纽和工农业重地,断绝了南军的物资补给。此外,北方还加强了对南方的海上封锁。北方将领温菲尔德·斯科特提出,依靠对南方各州实施强制海军封锁行动来渐进性地压倒叛乱。⑩1861年3月,国会顺利通过莫里尔关税法,接着在1864年又制定了进一步把进口税率提高到47%的关税法,有的项目税率达到100%。11实行这些措施既能增加联邦收入以应付战争开支,又能防止欧洲的商品倾销,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独立发展。事实上,北部在1862年甚至形成了战时繁荣,军火、冶铁、毛纺、服装、铁路、石油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相比而言,南方对外的严重依赖性加上北方对其实行海上封锁,在出口和进口都陷于停顿的情况下,成为贫乏孤岛。

在南方奴隶主看来,棉花无疑可以作为手中的王牌,一旦他们停止供应,英法棉纺织业将在顷刻间陷入停顿,这必然使两国走上干涉的道路。为了争取欧洲列强的干涉和援助,“南部同盟”成立后不久,就派出代表到欧洲去活动,争取欧洲国家承认同盟,宣布林肯对南方的海上封锁为非法,商谈商业友好条约。事实证明,南方高估了棉花的影响力,它不足以促使欧洲列强的干涉。原因很简单,英法干涉成本太大,远超出了获得美国棉花的价值。尽管南部是棉花的主要产地,但获得高收益的却是伦敦的资本家,他们把大量收益投资于北方和西部的铁路和工业建设。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模式下,南部把所获的棉花收益仅仅部分用于工业建设,大部分资金还是用于棉花等农作物的投入。这导致南部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仅靠出口原棉等初级产品,且无法提高它们的附加值,一旦失去价格低廉的优势,其国际竞争力就大为下降。1861年,南方试图采取减产的方式促使棉花价格大幅度上升以增加收益,但很快走向失败,主要是欧洲各国大量增加棉花的囤积。1861年上半年,英国市场的棉花并不短缺,相反还有50%的棉花供过于求;1862年11月来自美国的棉花只占囤积总数的6.5%左右,而来自其他国家的棉花则不断上升。121862~1863年,英国和法国的棉花真正奇缺时,南方在军事上的失败已使干涉变得不可行了。

美国内战不仅大大减少了对欧洲的棉花供应,还破坏了在美国南方和英国之间出现的实质上的殖民关系。通过摧毁南方奴隶主政治力量以及他们对于美国经济发展从属地位的接受态度,美国得以以一名主角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美国内战使各地的棉花加工商认识到依赖于单一的棉花供应商的危险性。结果,加工商们恳请他们各自国家的政府去开辟新的和更多的可靠棉花供应来源。“可靠性”通常含蓄地意味着对于棉花种植区的政治控制,而且正是在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棉花加工商和帝国政府支持在殖民地的棉花生产——如法国人在马里,俄国人在中亚,德国人在多哥以及英国人在埃及、苏丹和印度。13美国的角色也发生转换,从基本依赖原材料出口到自身实行工业化,内战中成长了一大批日后的工业托拉斯。美国的崛起使欧洲列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从而把触角伸向广大亚非地区,掀起殖民狂潮。

三、内战后“棉花王国”的衰落

战后的南方重建很不成功,主要体现在仍然依赖棉花种植业,工业发展落后,教育落后,民主改革缓慢,甚至出现暴力犯罪集团3K党。再看棉花种植业,战前,南部的棉花主要出口欧洲。战后,国际棉花市场上出现了印度、埃及、巴西等竞争对手,1883年,欧洲大陆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原棉占到31%,是1860年的两倍还多。14同时,英国的棉纺织业也逐渐衰微,对棉花需求呈逐年递减趋势。南方恢复生产后,原棉价格长期下跌。1865年最高曾达到每磅43.2美分,到70年代价格急剧下降,在19世纪剩下的20多年里,一般维持在每磅8~9美分。15显然,战后棉花种植并未给生产者带来丰厚收益。尽管如此,棉花仍旧是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生产者竭力增加其产量,在没有新的技术革新情况下,只有通过扩大种植规模。1866年,棉花种植面积为770万英亩;在1870年,超过了900万英亩;到1875年,这个数字超过了1100万英亩,但1875年的收成只有460万包。16每英亩产量严重下降。战争对世界棉花种植、贸易、加工网络的意义,在于战争摧毁了“棉花王国”最根本的支柱——奴隶制。奴隶制植根于对黑人劳动力的压迫,经过两个半世纪的演化,已经发展为一种由原棉市场所滋润的、强大的经济扩张机器。南部的种植园主阶层与欧洲的棉纺织商形成紧密的联系。这种特殊的关系,整合了棉花、土地、资本和国家力量,确保了棉花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产量快速增长,使工业革命成为可能。但是在1865年,这一切都无法维持了。黑人奴隶突然解放,南方赖以生存的廉价劳动力荡然无存,有组织的大规模生产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租佃制种植模式,土地所有权仍然高度集中,但是老的种植园土地大部分都被分成了数以千计的家庭规模的农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倒退,从经济角度看,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和机器的使用。农场规模实质上的缩小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导致南部棉花的竞争力下降。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棉花生产,没有机械化,使得南方的种植业成了贫困之源。

四、结语

19世纪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兴衰,勾勒出一幅全球市场的图景,其中美国的角色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南北战争打破了南部独立且单一的奴隶制种植业经济模式,虽然战后南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衰退,但这是废除奴隶制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内战后,美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使美国从一个基本靠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開始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所以从这一点上,怎样高度评价内战的意义都不为过。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某个单一商品的生产不可能永远繁荣下去,严重依赖外部的经济结构也是不可持续的。工业化、科学技术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当然还要在世界分工中找到自己恰当的角色,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

[注 释]

①15[美]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著,邸晓燕等译:《美国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第284页。

②11丁则民:《美国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13页、第15页。

③ Fleisig Heywood. Slavery,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e Labor,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south[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 36, No. 3(Sep.,1976), pp.572-597.

④⑤16U.S. Bureau of the Census.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R]. 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5.

⑥⑧14 Sven Beckert. Empire and Emancipation: Reconstructing the Worldwide Web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the Age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J].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9. No. 5 (December 2004),pp:1405-1438.

⑦Jonathan Hughes. Fluctuation in Trade, Industry, and Finance:A Study of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850-1860[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0.

⑨齐世荣、白建才:《美国——从殖民地到唯一超级大国》,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⑩[美]威廉·J.本内特著、刘军等译:《美国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12David G. Surdam. King Cotton : Monarch or Pretender? The State of the Market for Raw Cotton on the Eve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 Vol. 51,No.1(Feb.,1998),pp. 113-132.

13刘新成编:《全球史评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猜你喜欢
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与博物馆再定义的几点认识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完美打造全球化数据平台
全球化陷阱
经济全球化面临4个重大挑战
木门企业全球化采购之痛
论全球化视野下劳动者转职就业力的提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