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别”有用心

2017-07-29 19:15王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磨课

王萱

〔摘要〕通过对一次磨课经历的分析,得出以下启示:心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不小视一个生活现象,不小瞧一个教学语言,不小看一个素材使用,不小觑一个环节设置,始终抱着不小见任何一个生命历程的态度,用教师的“别”有用心来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磨课;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24-04

2014年底,我参加了上海市第五届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大赛现场决赛,执教的“有一种成功叫坚持”一课有幸获得一等奖。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在一次次试教—调整教案—再磨课—再修改中,我也亲身体验了坚持的过程,亲身感受了坚持的力量,这让我与学生谈这个话题时有更多的共鸣。

【案例描述】

片段一:由漫画想到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无意中看到了《挖井》这幅漫画,下方的一行文字“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我为这个挖井人惋惜,就差一点就挖到水了,只要再往深里挖一铲子,可能就有水冒出来。同时,我也意识到有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场景也合情合理:挖井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事风格很难挖出口井来。然而,现实中的我们无法全然看清事情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身处在过程之中,而过程到终点的距离却是无法判断的。

这使我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诱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少坚韧、坚持的品质。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或垂头丧气,或一蹶不振,不刻苦努力,甚至轻言放弃。有些学生不愿多看书、多钻研,一拿起书本就头疼;有的经常立志,经常下决心,但是遇到情绪不好或是挫折时,又灰心丧气,什么也不愿意学。这些都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查阅了文献资料、书籍后,我了解到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陈建绩、陈会昌的研究,12~15歲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品质有所下降。中学阶段是意志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抓住这一时机,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强大的意志力。为此,我设计了“有一种成功叫坚持”一课,制订了详细的活动目标,并设计了五个环节“导入—回忆—感悟—自省—升华”来达到目标。

片段二:我是如何设计的

帮助学生找到坚持的方法是我这节课的重点,也是整节课最为重要的辅导部分,因此我特别需要攻关的是主题活动的设计。据前人研究可知,意志行动的心理阶段分为准备与执行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个体分析自身现状,设置目标,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做出决定;在执行阶段,个体执行决定,从而达到目标,并在过程中随时监控,不断调整。其实,每个初中生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仅仅是口头上说要有意志力相对容易,如何将理想、目标化为行动坚持下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如何不轻言放弃却困难重重。因此,这节课不是给学生形而上的想法或口号,因为这并不能激起学生的真实的体验与情感的卷入,而是要帮助学生学习到一些切切实实的方法。

为此,我在设计主题活动时,精心挑选了比尔·盖茨、郭晶晶、俞敏洪三位著名人物,他们皆是学生耳熟能详且充满正能量的名人,他们的人生中都有某一个阶段需要他们不断地努力与坚持去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是学生学习的理想范例,我认真地阅读了三人的主要事迹或是传记,找寻可作为素材的人生片段,并加以整理形成文本。希望学生在阅读名人人生的关键片段后讨论、分享、感悟,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总结出坚持的方法。在分享与感悟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别人的人生故事中收获与自己内心需求切合的点。对于尚未明确目标的学生,学习盖茨找寻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有目标的学生,学习俞敏洪制定详细的计划;对于坚持过程中轻易放弃的学生,学习郭晶晶的严格执行与自我激励……同时,在集中交流时,我也让学生分享源于他们自身或是同伴的好方法,这些坚持的方法来源于同龄人,更具借鉴意义。

在课堂中我希望学生能参与进来,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分享,同时在辅导环节所接收到的坚持方法也可得以应用,辅导的效果也可得以检验。因而,我设计了“回忆”与“自省”两个环节。在环节二“回忆”:通过导入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并写下令他们印象深刻、甚至有些后悔当时没有努力坚持做完的一件事。在环节四“自省”:在辅导环节之后,邀请学生对所写下的心情小事进行再体验,请学生思考当时未坚持下来缺少了哪些要素。并且,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一种二次尝试的情境与机会,通过问题“如果现在让你重新来过,你会怎么做?(或如果重回当时的经历,怎样做更好?)”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对自身意志行为的再思考、再感悟,学生在认清自身薄弱不足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起自信心,当下一次再遇到同类事件时学生有法可依,并有信心与力量坚持完成。前后呼应的两个环节,学生依托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言之有物,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去分析,更具针对性。并且,用学生自己的经历去教育学生,来源于学生,又回归于学生,学生的感受较深,辅导效果倍增。

片段三:一次磨课后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我将漫画《挖井》作为素材,并配了一个师徒挖井的故事作为辅助加以呈现,故事之后设置了两个问题成功地导入了主题,但是整个导入的感觉十分干涩,学生进入课堂的准备状态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反倒是课堂结尾部分的小猪视频生动、有趣,学生们看得聚精会神,脸上的表情也更为生动,但是由于临近课堂尾声,可供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我也未对素材加以处理或是解读,这么精彩的视频放在此处好像有些浪费。到底该如何处理一下呢?

正当我郁闷时,教研员的建议为我指点了迷津。她建议我将小猪的视频作为导入更加合适,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辅导营造良好的氛围。在马老师的点拨之下,我又反反复复地将视频看了几遍,发现小猪的视频不只是趣味横生,这个搞笑、热闹的故事背后,向我们揭示了三个层次的意义:(1)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不懈的努力与坚持;(2)坚持不一定获得成功的结果,但再多去尝试几次,可能会峰回路转,到达成功的彼岸;(3)即便坚持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坚持的过程已经让我们收获了很多,其过程本身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思考之后,我删除了漫画《挖井》,将《Ormie》这一视频一分为二,重新调整了素材的使用与顺序。

视频第一段为小猪Ormie被置于冰箱上的一罐饼干的香气所吸引,用扫帚、跷跷板、纸箱、蹦床、马桶塞、电锯等作为工具,可却都没有拿到饼干,心情非常失落。我将视频在此切断,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预留了一个悬念,小猪最终是否吃到饼干不得而知。把第一段视频作为整节课的导入,笑料百出的情节配以动感十足的背景音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通过两个问题有趣、自然地导入课题。第二段则讲述了这头嘴馋的小猪无所不用其极也要弄到饼干的过程,它尝试了各式各样令人捧腹、夸张搞笑的方法,最后它不经意的一撞将玻璃罐的平衡打破,饼干从上方落下,但当饼干刚要送入嘴边的一刹那,透明的饼干罐不幸地掉落了下来,罩住了它的脑袋。到此为止,小猪究竟是否吃到饼干仍是悬而未决,他可能就被这个玻璃罩困住了,但在之前做了这么多努力之后更大的可能性是它继续想办法把玻璃罩从头上取下然后吃到饼干。学生观看视频后,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坚持的结果、过程中的坚持与放弃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此部分视频的分享作为课堂的总结,帮助学生对坚持这一主题的思考逐步推进深入,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带给学生的思考可以延续到课后、延及学生的生活。

【案例反思】

在这几个月的试教与磨课的过程中,我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一、别小视一个生活现象

要上一节心理课,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十分重要。选題的依据应该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可以是教师观察到的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选择的主题要切实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过分拔高、亦不过低。这样的主题才能让学生言之有物,促使情感的卷入、认知的转变、行为的调整。因而,心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注意留心生活中的现象,留心学生在学校或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留心与学生之间的交谈与互动,并认真研究与分析,自然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学主题,而这样的主题自然也是学生所需要的。

二、别小瞧课堂教学语言

每节心理课的背后都有前人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而理论更多的是给成年人学习的,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将这些专业化的语言转化成为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教师表达起来自然顺畅,学生听起来也不那么拗口。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教学目标,抑或是给学生的指导语、讨论的问题、口头的提问都应遵循这一原则。

例:在设计主题活动“他们的人生……”时,我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将意志行动两个心理阶段的核心要素转化为学生熟知的词语,使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更易理解其中的内涵。

三、别小看一个素材使用

主题确定后,需要选择恰当的素材为目标的达成服务。选择素材时,着重要考虑的是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达成怎样的分目标,素材与分目标的匹配度如何。通常情况下,在设计教案前,教师已搜罗了很多好的素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教师看到好的素材想都放入到一节课中,这个时候需要学会取舍,教学过程不是素材的堆砌,而是教师经过思考后对素材的深入理解与恰当使用。因此,在使用素材前,教师须充分挖掘素材的内涵。教师眼里看到的素材不仅是素材,而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最有效的工具。只要我们多去思考素材所传达的意涵,了解素材的内涵,就能更大地发挥素材的作用。有时,同样的素材出现的位置不一样,效果也大不相同,教师也需特别留心处理。

四、别小觑一个环节设置

课堂环节的设置要基于活动目标,并围绕制定的目标而进行。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氛围营造环节、辅导环节、效果评估环节、总结提升环节等。环节不是盲目设定,而应有其作用与意义,或导入课程,或为下一个环节铺垫,或为达成某一目标等。并且,环节与环节间不是随意地串联,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且环环相扣、层级递进、螺旋上升。在环节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去交流、去分享、去体验、去感悟。学生的生命与内容产生链接,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生命的成长。因而,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理清思路,认真分析每一环节背后的含义、环节间的逻辑关系,花心思写下每一句过渡语句,一堂思路顺畅的活动课亦不远矣。

五、别小见任何一个生命历程

在这近一年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到了教学行为与方法的改变,同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给予我的更多。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学生们真诚地向我敞开心扉,让我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有时,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次课上,学生谈到了与父亲从金山骑自行车到杭州的事情,不禁让我对他心生佩服,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想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有这样奇妙的力量,让学生与教师的生命产生链接,共同经历、体验与成长。心理教师见证着一个个生命历程的变化,更应小心呵护与珍视。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心灵与心灵交流的学科,因而每一位心理教师都要特别注意在教育教学中,不小视一个生活现象、不小瞧课程教学语言、不小看一个素材使用、不小觑一个环节设置,始终抱着不小见任何一个生命历程的态度,用教师的“别”有用心来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建绩,陈会昌.对中小学生的气质、心理适应性和意志品质的测试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4):26-30.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磨课
我的“磨课”三部曲
类比推理教学课例(数学)分析
基于课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幼儿美术滴洒画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慧眼识璞玉,妙手炼浑金
“磨课”不如“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