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波
曾经听学校一位参加过全市课堂教学比武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以后再也不到市里参加课堂教学比武了”。问其原因,他苦笑着说:“这简直是折磨人,从通知到准备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一堂课上了改,改了上,再改再上,反反复复十几遍,一堂课几乎每一分钟该说什么、做什么,会出现什么意外该怎么处理都提前准备好了,整堂课自己就像一只被牵引的木偶,只需要按照设定将自己的戏演好就行。说实话,时间一长,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表情固定的演员,课堂也丧失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听了他的话,我一时无言以对。“磨课”,这两个字是近几年教育界非常流行的词,每堂公开课必先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磨”,如果是大型课堂教学比武,磨课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将会更大、更广。
不可否认,“磨课”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专业团队的打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学校将公开课当成获得名次的手段,一味地把一些前沿的理念、方式、方法等统统推上课堂,不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将每一次的“磨课”当成一种排练,以期最终展现出一堂井然有序、亮点鲜明、皆大欢喜、无懈可击的“公开课”,最终导致许多教师一听上公开课就谈“磨”色变。
其实,“磨课”磨的真是“课”吗?特级教师黄爱华说过“磨课、磨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且具有生命力的过程,教学的对象更是活泼好动,有自己思想动态的个体,“磨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通过打磨呈现出一堂极具观赏性的“公开课”,而是通过反复的试教、反思、更新,让授课老师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磨课”的关注点并不该停留在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该说的每一句话,而在于通过反复试教,发现问题,及时反思,集思广益,细致打磨,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技巧、专业素养及对教材的理解。
专业的“磨”只为了日常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该是灵动的,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所以教师只有通过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呈现出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而这一切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当别人问他用多少时间准备了那节好课时,他的回答是“用了一生的时间”。其实,结合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持之以恒的“磨课”,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磨课”的关键不在于“磨”“课”,而在于“磨”长期教授课程的“人”。(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