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几点思考

2017-07-29 11:44张均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心理课素材思考

张均华

〔摘要〕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等。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梳理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阐述了“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概念及操作标准。

〔关键词〕心理课;素材;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19-03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等。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也吃过不少苦头,感觉心理课很难上好,也不易操作。但也有偶尔几次,感觉效果不错的时候。这促使我去反思,为什么有的课上得精彩、上得好玩、上得有效果?在这一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核心理念。本文首先简单梳理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

学者王希永[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三个特点:一是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二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三是学生本位。方双虎[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四个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学生本位;三是生成性;四是回归生活世界。单晓红[4]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个特点:一是强调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二是课程内容强调意义的建构;三是课程实施强调创生性;四是评价强调过程情景性。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属性特点并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几乎都强调课程的体验性、生活性、生成性、建构性,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意义,从而促进个人心理品质提高,最终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上述特点和目标变成现实,离不开素材这一载体。下文将就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涵做详细阐述。

二、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

所谓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作者通过收集一些未经提炼和加工、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活素材,将其整理加工成符合某一特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案例素材,通过案例素材设置问题,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推进提供必要的载体,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提供方法。

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相对于拓展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课[6-7]而言,不同于拓展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载体是拓展活动或游戏,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载体是素材为主。因此素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三、素材选择标准

由于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协助学生解决其真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困扰、生涯规划等一系列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因而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素材选择上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接地气。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学习生活中所碰到典型问题或困惑作为素材,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让学生产生与自己有关的感觉,从而积极关注和思考,产生带入感。例如,笔者曾上过一堂“学渣如何逆袭”的心育课,这个问题本身反映了许多渴望上进但成绩又不甚理想学生的心声,他们非常迫切想要知道在学习上实现逆袭的办法。既然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期待,那么我们在素材选择上可以有意识选择那些“学渣”逆袭的典型例子作为素材来使用。

二是趣味性。青少年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素材上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趣味性、新颖性的素材去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我在给学生讲交友之道这个话题时,在导入环节大胆引用了“友”字的甲骨文写法“ ”,通过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字是什么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同时结合解读“友”字的本义,清晰地呈现“友”的基本内涵。

三是时代性。现代社会是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新闻资讯获取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学生获取资讯的速度甚至比老师还要快。因此,为了保持与社会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选择还要体现出时代性,即能反映出当下社会关心的热点新闻。例如笔者给高中生上“异性交往的尺度”一课时,导入环节引用了两则社会热点新闻素材:一是《学校为防学生早恋,禁止男女生共同就餐》,二是《男女生交往距离不低于50厘米,低于50厘米则算交往过密》。通过阅读新闻内容,設置了相应的问题:“学校的这些管理规定能不能杜绝异性交往过密的现象?为什么不能杜绝?” 借助热点新闻素材导入,顺利展开了研讨话题。

四是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素材带给人的思考是具有一定差异性和多元性,而不是统一的和封闭的。只有当素材能激发出学生不同的思考结果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才可能产生,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其素材内容的选择标准应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选择那些接地气的、新颖的、开放的,有时代感的素材作为心育课的载体。

四、常见的素材类型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素材,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用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常见的素材有以下几种。

(一)影视作品

电影或电视剧作品作为心理课的素材有其自身优势,它能有效调动人的视、听多种感官通道,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注重收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心育课的素材,例如讲青春期异性交往心理可以选择《初恋这件小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等反映青春期心理的电影。当然除了选用传统的电影或电视剧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微电影这种近几年方出现的新型视频形式作为素材。

(二)社会热点新闻

社会热点新闻是那些能引发社会公众、媒体强烈關注并引发一定争议的新闻话题。我们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有关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素材来使用。例如,曾引起社会极大争议的“为防早恋,男女生分餐厅就餐”及“男女生交往距离不超过50厘米”等社会热点新闻,就可以拿来作为中学生异性交往话题的导入素材。

(三)经典心理实验及心理效应

心理学有很多经典的实验及各种有趣的心理效应,都可以拿来作为心理课的素材。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跟学生的学习、自我、人际交往等相关的心理效应和实验作为课堂的素材。例如与学习相关的期望效应、大鱼小池塘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认知失调等,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情况的一种或几种效应作为课堂的素材。

(四)汉字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本身具有心理学的寓意。古人创造汉字时往往有意无意地遵循或折射一定的心理规律,我们在开展心育课时完全可以利用古代汉字的这一特点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在给高中生开展人际交往主题的心育课时,就通过先后解读“朋”“友”两个字的本义,来阐述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开展素材型心育课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搜集那些符合条件的古汉字,从而进一步丰富心育课的素材资源。

素材正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何选择好的素材、用好素材、挖掘素材的教育价值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每一位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 4-6.

[2]王希永.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简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 55-59.

[3]方双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8): 53-56.

[4]单晓红. 建构主义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 64-68.

[5]曹梅静. 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M]. 广州: 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7.

[6]袁章奎. 中学班级心理团体活动142: 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心灵成长体验[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7]张付山, 陈燕. 班级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100例[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4.

猜你喜欢
心理课素材思考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