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017-07-28 02:21王晨茜
北极光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比较

王晨茜

摘要: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一国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扩大,但却很少培养出杰出的创新本科人才。而美国高校主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关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美国高校本科创新人才体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比对中国高等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构建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总结归纳其异同点,以便清晰地看到我国高校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不足,并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创新人才;中关高校;比较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在21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近年来,一国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此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没有形成普遍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培养创新人才,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

一、美国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对创新性的要求素来很高,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以来,美国更是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作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早在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就指出,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以及学术领域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培养有能力的劳动者、会思考的公民,进而促进社会民主。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大量的能有效交流、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Ⅲ

(1)专业设置。美国并未设置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机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遵循“独立、自治”原则,没有强制规定。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莱文(LevineA.)对这些课程进行了研究,并且将其名称确定了下来: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而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是美国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两个重要依据。虽然各个高校课程设置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尽相同,但几乎都会提供从人文到技术、从娱乐到家具包含生活各个方面内容的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看似跟学生专业、科研无任何联系、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扩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布朗大学为例,虽然没有“分配必修课程”,即学校没有规定学生必须把学习课程分配到几个规定的学术领域中:没有核心课程,学生拥有自由的同时也承担了设计自己的教育计划的责任。事实上,布朗大学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所提供的不同学科的课程,涉足他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学术领域,以检验他们的兴趣和智力倾向。

创新思维往往来自形象思维,因此美国很多大学开设了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象思维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教师为的是启发学生产生形象化的联想,从而激发出学生思维创造性的飞跃。此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开设。到目前为止,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已经超过1500所并且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开发了21门创业学科领域的课程,工学院也为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创业技能开设了创业性的课程。

(2)教学方式。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

首先,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老师、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的、教学途径。在课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课题以及参考阅读书目。本科生通过查阅书目,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术思想的交流。

其次,本科生科研的方式广泛被美国高校采用。美国的很多大学都支持本科学生参与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一些大学甚至给本科生配备导师,导师给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增强对相关课题的深入认识,还可以熟悉掌握相关科研方法,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产学研系统培养。美国大学与产业密切联系,直接服务于社会,其实行的产学研协教育比较成功。美国高校的产学研协同教育由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来调节、引导和研究机构的活动。企业与大学合作创办研究中心,由企业提供科研经费,高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的产品、技术开发中。此外,美国高校创办高校技术公司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对那些有应用前景并且周期较短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是美国高校本科生参与技术创新的又一途径。到目前为止,美国高校采取多样的产学研协作培养形式,如合作教育模式、企业大学模式以及著名的“硅谷模式”,其培养范围也囊括了从基础学科(如会计、化学工程等)到新型领域(如电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的各方面。如马里兰大学的老师会鼓励学生们进入企业实习,让他们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让他们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将书本与现实所结合,在真實的环境中获取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机会。

二、中国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在培养目标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我国一些高校在遵循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结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同济大学在开展的“卓越计划”中提出“培养面对工程界、面对世界、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面对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和工程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设置。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我国高校须依照国家同意设定的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全国各高校的专业名称统一。高校不能私自增减专业,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同时,按照教育部设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教学设置规范,形成全国各高校类似的教学计划。当前,一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在专业改革方面主要从拓宽专业口径和扩大专业基础着手,将本科生按照文科理科的大类分别进行培养1~2年,再进入原专业进行学习。

(2)教学方式。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讲为主。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师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不喜欢学生课上对他的质疑,学生被动学习,课堂学习参与性不足。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实践教学往往被弱化,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不过当前进行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教学多样化称为一些试点院校的改革主要方向。例如复旦大学融合了我国古代书院教学和国外住宿制书院教学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书院制度,书院以“读书、对话、适应、关怀”为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交流途径。

(3)产学研协同培养。我国的产学研协作起步较晚,直到1992年,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倡议下,才开始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题,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看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上,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造成中美高校在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体制上的差别。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既有相似的做法,也各有特色。相似的做法有: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在通识教育上发展虽然还不太完善,但也在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性课程,并且两国都以开设创造学的课程以及设置跨学科课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两国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张的作用。不同的做法有:在培养目标上,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立足于培养“人”,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而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中受政法政策的影响因素较大,更多的是培养“人才”,也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立足点在职业需要,而较少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较少关注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美国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本科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课程设置意在培养本科生广阔的知识面,并给与学生自主选择权利。并且开设形象思维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有利于启发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能力。在本科教学中,美国高校更注重启发和研讨式教学,本科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在自己学习与研讨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美国高校有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许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围绕一份创业计划展开。同时,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培養本科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让本科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成长。

我国高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这给本科生的学习视野和基础能力都会产生严重束缚,从而对本科生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当然,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一步步的改善,但总体来说深度不够。高校往往重视培养本科生的认知能力,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高,缺乏个性化。而在目前,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级学科并且并没有本科生层次的创业学科,大多设立为高校内的选修课或讲座形式。一些高校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积极形成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有利于为本科生营造自由探索实践的良好氛围,为日后改革的深入进行起到铺垫作用。

四、我国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高校是培养本科创新人才的摇篮,肩负时代的重任。为了促进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提出几个建议。

(1)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叶澜先生曾提出,“在服从意识盛行的地方,特别是在对权威性见解顶礼膜拜的地方,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时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独立意识才是鼓励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真正土壤”。的确,只有当高校真正称为这样的“土壤”的时候,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为了让学生们具有更开放的头脑,高校应当按照创新教育的理念反思现有的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满足培养创新本科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创新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落后的教学方法,能抑制甚至扼杀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高校应该大力推进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从单向的教师教授转向师生互动,以此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实践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应鼓励本科生大胆提出各种新想法、新见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其创新潜能。

(3)推广本科生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创业教育能够教授本科生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由此,不仅能激发本科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还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判断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有所锻炼和培养。我国高校应构建起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转变传统就业观,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创业欲望,挖掘其创业潜能,鼓励其勇敢创业实践,在创业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

五、小结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舒服,有些全盘照搬苏联模式的结果。而美国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以民主、鼓励挑战权威著称,因此高校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自然在全球首屈一指。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经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总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从学校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各高校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都应该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一味模仿。因此,中国各高校应结合本学校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期培养出大批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本科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比较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