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情感的投入与产出

2017-07-28 13:11陈维森
新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外教材

陈维森

教育部曾发布文件指出,基础教育要加强立德树人的工作。思想品德课及所有文科类课程都要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这是中国教育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是有一定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品德的表现往往跟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然而,如何让学生在品德课堂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产生并获得情感,从而激发出潜能,产生高尚的道德行为,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一、钻研教材,唤醒情感

打开《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师们会欣喜地看到,教材处处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流动着真善美,有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子。从文字层面来说,《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言语十分精炼通俗,然而却也十分生动形象。比如《从种植到收获》这篇课文就这样叙述:“在金黄的稻浪里,人们收获着喜悦,笑意写在脸上,幸福荡漾在心头。”这样优美的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字,在教材中到处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进行朗读,只从字面上,就能唤起对祖国、自然和生活真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愿意更加深刻地走进教材,感悟教材,从而欣赏教材。另外,《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还有大量的绘图,这些图片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激发起学生美的体验,从而产生情感。比如《走进不同的家乡》就编排了诸多美丽的图片,有诗情的天山牧场、辽阔的华北平原、层层更迭的西南梯田和纵横交错的南部地区……这些各有特色的图片展现了中华大地不同的地形特点,十分富有美学意义。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用心品味,由此进一步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感受祖国的辽阔与伟大、美丽与富饶。深入钻研教材,用情感使教材实现融合,从而发现教学内容内部的联系,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

二、营造情境,融化情感

情境的作用在于唤起学生的情感,情境的力量在于教师通过音乐、画面以及朗读这些工具和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情感。

1. 用心设计,巧妙导入。

一堂课的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投入多少情感。所以,教师必须要设计好课堂的导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中。比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家,进行说说自己家人的故事等形式的活动,还可以用播放录音录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浓厚的课堂探究氛围。

2. 多种渠道,丰富情感。

故事能够以叙事的形式打动学生,因为情节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情节往往蕴含着无法言说的道理,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一定不能离开故事的引入。有些故事教材已经作了精心的安排,而有些故事则需要教师去网络中或者课外阅读材料中查找,并加以处理。如教学《不忘过去,放飞和平的心愿》这一堂课时,教师可以将毕加索愤然创作《和平鸽》的故事始末讲给学生们听,并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搜集二战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然后开故事会分享收获。这样既让学生更加了解了历史,还训练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让他们动情、动心,倍加珍惜今日之幸福生活。

心理学分析认为,七到十二岁正是孩子善于模仿的阶段,这个时候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依靠模仿。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实现角色自居,在角色中演绎情感。比如,在教学《远离陋习》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赌博、搞迷信等不良的习俗中的一种酿成的慘剧进行表现。让学生事先编好剧本,设计好情节,然后进行排练,让全班学生参与评比,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认识到陋习带来的严重后果。诸多心理学专家也认为,在教育的情境中,情节或者角色演绎往往能够产生神奇的力量。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只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们能够很快受到同伴们的欢迎,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此外,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原本就是人类童年生活中最快乐最有价值的事情,是儿童天性的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魔术、猜谜等游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游戏,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

三、课外拓展,陶冶情感

儿童的情感一般都来自于其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的教学空间还应该向课外进行拓展,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课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敞开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广阔视野,使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其融合,促进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走得更远。

1. 直接走进课外。

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拓展到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从而促进其个性发展,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比如教学《品格的试金石》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寻相关主题的正、反面例子,也可以让学生与家长签订“诚信条约”,一起制作有关手抄报,编写有关诗句等等。学生们乐在其中的同时,对诚实的信念也会随之加强。再如教学了《购物的学问》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到商店、超市里亲身实践,进行有关价格的对比,甚至讨价还价。这样,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再次认识了货币,更能对勤俭节约产生直观认识。

2. 利用学校活动。

学校通常会开展十分丰富的课外活动,教师也可以将其和品德与社会教学联系起来,组织一些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教学《成长中的新问题》后,教师可结合六年级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利用班队会开展“完善内心”的活动,让学生多谈、畅谈,在全班中寻求帮助。通过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宣泄,使其认识到自己正处于青春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诸如此类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作用。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产出都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情感能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最终能够彰显他们的品德。所以,一堂品德与社会课,只有让学生产生健康的强烈的情感,才可能真正达成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既定目标,也才可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愿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猜你喜欢
品德课外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