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之美”的四点探索

2017-07-28 09:10洪月玲
新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句式美育草原

洪月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的,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引领学生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在品味朗读、咀嚼词语、展开想象、鉴赏表达中让学生发现美、领悟美、赏析美、表达美、创造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让学生领略语文之美呢?

一、品味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传统的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佳手段。我们要深挖课文,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品读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特点的两段,结构、句式相同,比喻形象逼真,对偶匀称和谐,排比整齐流畅,语句优美,生动凝练。长句舒而缓,短句促而严,好像悦耳的清泉,富有韵味。错落有致的句式,抑扬顿挫的节奏,构成独特的神韵之美。教学中,笔者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用深情赞美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出漓江水的独特韵味:“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形成对应,读出对比重音;“漓江”重读,引领下文;“静”“清”“绿”三个词并列性重音,提醒注意“啊”的音变,朗读时音节适当拖长;善于运用气声与虚声,读出漓江“静、清、绿”到极致的特点。最后配上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对漓江山水的赞叹。让学生品味其“文”味,绘声绘色地诵读,受到语言音韵美的熏陶,提高语言品赏能力。

二、咀嚼推敲,体会意蕴之美

1. 关注语言精妙处。课文中不乏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的情趣,还要体味文字背后的意蕴。通过引导学生咀嚼推敲,读出词语的内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句中“浸”字,不但写出雾的浓,还写出早晨整个森林的动态美、朦胧美。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采用换词法:将“浸”和“罩”进行推敲对比,让学生明白“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小兴安岭的雾是从地面生成,自下而上弥漫着,整个森林被包围在浓雾里;但“罩”是由上而下的覆盖、扣盖,感觉比较压抑、沉闷,用“浸”显得比较贴切,意境比较优美。教学中抓住这种新鲜的、传神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咀嚼、推敲、积累,久而久之,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将会不断萌生。

2. 关注写法独到处。同一个事物,可以有不同表现手法。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句型、句式、语序变化、描写表现的方法、文章的结构等。这些富有特色的句式、语段要加强揣摩、体味。高年级要特别关注文章中刻画生动的细节、心理、场面等描写以及行文风格结构等。如,《草原》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那么……那么……”反复修辞的借鉴运用强调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程度,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体现老舍精炼简洁的语言风格,值得揣摩。除了语言的独特外,文体特点也是值得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的。因为不同的文体蕴含着不同的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水乳交融的。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之美

1. 利用原文再造想象。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依据具体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想象,比依据抽象的语言文字更易唤起学生想象,而且由视觉形象唤起的想象比文字更生动丰富,意蕴更美。例如,教学《草原》时,笔者启发学生按原文想象草原整体的画面: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草原一碧千里,还有那羊儿、骏马和大牛在悠闲地散步;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飞驰骏马、襟飘带舞,迎客于几十里外的盛情……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理解草原的美并进行想象再创造,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景美人更美的草原和谐美好的画卷,从而领略更美妙的意境。学生心驰神往,达到与作者情感合一的境界。

2. 通过补白拓展想象。有些课文在文中或文末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借助想象,填补空白,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创造出新的审美意境来。如教学季羡林先生的经典美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课文意境,笔者抓住课文重点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美丽情景呢?学生根据花的具象去想象、拓展、补充,从花的颜色、品种,花的多而茂盛,香气,蝴蝶等方面想象,使静止的画面丰满活动起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鲜明的画面。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经验去填补课文空白,能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作品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寓美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之目的。

四、鉴赏表达,创造文字之美

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较具体、形象、生动,使语言从语象层发展到意味层,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回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表达形式特点迁移说写,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领略语文之美。如笔者教学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第17段的“自由之景”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1. 课件出示:指名读、四人小组读、师生配合读,读出隨性与自由。2. 交流分享: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3. 对比阅读,萧红仅仅是在描述这些景物的自由吗?4. 教师小结:只有自由的心灵才可能有自由的想象。(借物喻人)5. 引导拓展想象:园子里的还有哪些事物是自由自在的?6. 这段话让我们对祖父园子的生机盎然、自由自在有了更深的感受,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排比、拟人、比喻,6个“愿意……就”句式)7. 迁移练笔:仿写段落,并组成新段落:( )了,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按文本的句式,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进行说话训练,并抓住“愿意……就”这一高频率出现的特殊句式,进行模仿再创造,学生思维活跃,能形象地在脑中描绘出一幅幅自由美好的画面。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是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要用慧眼识得语文之美,依托文本的特点活化文本,春风化雨般地进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照文本的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我们期盼着语文能与美育一路相伴,一路同行。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山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猜你喜欢
句式美育草原
讲解《草原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可可托海的草原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