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教学即在特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以提高教学效益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所组成的一种高效和谐的教育活动。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使得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并且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提出“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學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例如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让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学生结合课本、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经过共同修改,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三、准确把握教材,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证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高效的教学设计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突出难、重点,是保证教学行为有效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课程要求,深入钻研教材,以便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设计出较为有效的教学计划。
例如,在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因地制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文革史料,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询文革的史实和各方对文革的认识,有的从亲戚朋友那找到了文革期间的传单,徽章、红卫兵证等,有的在图书馆查询资料,有的还观看了有关的电影电视,有的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询问他们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教师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整个文革的面貌、原因、评价等就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并且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好。
四、可适时利用成语、典故、诗词、俗语与史实相结合,使历史知识更深入人心
成语、典故、俗语是远古相传的精练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哲理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典故、俗语等,挖掘语言之后深蕴的史学内涵,既可凸显某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使深奥的知识更加形象化,也满足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需求,引发积极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讲授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主义时,可以引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等成语俗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讲到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时,可引用“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富贵险中求”等来引导学生加强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又如,讲皖南事变中周总理的题词时,对“同室操戈”这个成语,可与曹丕逼曹植写“七步诗”的故事一并带过,以增强学生对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史实的理解。再如,讲“焚书坑儒”时可用唐朝章碣的“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一诗来说明其百害而无一益。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反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生活。利用杜甫的《三吏三别》说明安史之乱期间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现状。
五、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实施有效教学
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能更进一步促使学生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可让学生仔细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教师在指导学生观看地图的同时,可使学生进一步看清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缘何全军覆没。不然很多学生只会把书中的插图当成漫画来欣赏,而并非通过看图摄取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也可在涉猎课外书籍中获得查找、甄别资料的能力。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找寻历史资源网站,从而使他们养成从小阅读的习惯和搜集文献、甄别资料的意识,学会如何在一个自然环境中获得知识远比填鸭式地接受知识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正在于此!况且此法更能使学生从被动地思考问题发展为主动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胜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4期
【作者简介】
孟凡晶,本科学历,小教高级,骨干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