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杰+黄博彦
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不仅了解到了江门市的教育宏观规划及其所辖市区的教育发展多元路径,更看到了学校丰富的校本特色实践:江门一中的“发展教育”、新会一中的“求实开拓”、怡福中学的信息化教学、开侨中学的华侨文化、台城二小的“儒雅教育”……这一个个幸福侨乡教育新生态的鲜活样例,精彩纷呈。
江门一中:“发展教育”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近年来,江门一中凭借自身深厚的教育积淀,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三主”教育模式基础上,确立了“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将学校建设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校园;以师为本,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着眼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是教育的关键,教学研修则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江门一中通过制定《校本教研管理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等一系列的管理条例,为教师构建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通过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开展备课研讨活动,以专家引领、专题培训、师徒结对的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并进行学校骨干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认定,为教师搭建教学能力的提升平台;通过开展“教师发展工程项目”,分层次、多方位地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发展途径。目前,学校100%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了教学课题的研究,每年都有一批论文获省市的奖项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校已先后开发和出版了《江门五邑简史》《天文知识》《藏书票画册》《科技创新讲义》等一批校本教材,形成了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立足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门一中以学习小组建设和导学案为支点,进行高效课堂的打造。学校先后制定了《江门一中“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江门一中“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和管理办法》《江门一中小组量化评价》等办法,形成了“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根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意愿,将学生编成平行班、实验班,采用“导师制”的方式满足不同班别、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学生学习的进度、广度和深度。
与此同时,学校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科学素养的培养融于各学科教学中,并建立涉及14个模块共20多门课程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展涵盖科技普及、科技体验和科技创新三个层面的科普主题活动。学校还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模拟联合国大会、才艺之星大赛、慈善晚会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培养和展示才艺能力的平台;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才艺潜能,设立文学社、电视台、广播站、集邮协会等28个学生社团。
新会一中:“求实开拓”推动学校内涵提升
新会第一中学在“求实开拓、素质育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构矩阵式管理模式,固办学之基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变革学校传统的管理方式,是新会一中在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为此,学校构建了“校长党委会决策,部门处室组织贯彻,级组长、科组长、总务组长安排实施,教师操作执行”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条”,是指基本行政、德育、教学、总务四条线,“块”是指年级组、科组、总务组三大块。“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既显著地提高了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效率,也为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实践经验。
探序列化德育模式,强树人之本
成才先成人,树人先立德。新会一中坚持把德育放首位,确立了“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的德育理念,并在德育实践中探索出卓有成效的序列化德育模式。序列化德育模式按照学生的年级,将学生分为起点级、中继级和毕业级,各级段有着不同的德育重点。
对起点级学生,学校举办签订仪式,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承诺书》,让其承诺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同时,为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学校组织对各班级进行精神文明积分评比,以评促行。
对中继级学生,学校设置爱校教育系列、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系列等活动,以“校友成才讲座”“优秀学子介绍”“一二·九大合唱”“纪念‘五四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对毕业级学生,学校以初步确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目标,通过十八岁成人宣誓典礼、高考五十日誓师活动、毕业祝福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学习专研与国家的繁荣发展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
怡福中学: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
创办于2002年的怡福中学,至今只有15载的办学历程,是一所年轻、崭新的学校。怡福中学虽是年轻,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教师的教育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校活力充沛、生机盎然。
搭建软硬平台,开发教学资源
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怡福中学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发综合教学管理系统,搭建基础数据云平台、智能化教学平台、智慧校园学习平台,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与便捷的软件平台。
在此基础上,学校大力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录制优质课、课件制作比赛、微课视频制作比赛等形式,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大力开发,不仅提升了教师教学设计、设计开发资源的能力,也为变革课堂教学提供了深厚的教学资源基础。
构建教学模式,构筑“同步课堂”
立足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怡福中学梳理、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构建出“课前四步曲、课中五环节”的教学流程。各科组以“课前四步曲、课中五环节”教学流程为指引,结合学科组的实际教学情况,各自探索、构建学科的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怡福中学借助“‘怡福—望京教研教改共同体平台”,与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进行跨校的协同教学研讨。两校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后,通过网络平台,就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进行实时、同步的教学研讨,分享彼此的经验观点、拓宽各自的教学思维,让教师学习北京名师的教学经验,让学生享受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
开侨中学:华侨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1933年夏,开平市西郊,潭江河畔,一座耗时六年建设的现代西式中学——开侨中学终于落成。从1933年秋天首批招生至今八十四载,开侨中学的每一步都凝聚了海内外众多华侨关切的目光和心血。八十四载,斗转星移,而几代华侨为学校为教育,为国为乡,开拓进取、甘于奉献、敢于进取的精神早已渗入开侨人的血液。
以华侨文化凝聚办学思想
开侨中学八十四载办学历程中,华侨踊跃捐资助学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力引擎自不待言。除筹资筹款顶力支持之外,华侨在学校建设历程中所展现的精神更是成为了开侨中学的无形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开侨中学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办学之初就提出的爱国爱校育人思想,在新时期发出了“勤学报国,爱生奉献”的号召,这也是“爱国爱乡”的创校精神在新时代要求下很好的诠释。
近年来,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开侨中学守正图新,创新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培养学生实现“从开侨走向成功”的办学宗旨,使学校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教育领域中稳立潮头、更进一步。
以华侨视野打开办学思路
开侨中学从办学伊始就注意把国际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吸收运用到自身办学过程中,以开放的、国际的视野建设教育平台。学校长期坚持以“自尊、自觉、自动”为指导精神,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主动完善自我,积极体验生活,体验成功。近年来,为了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开侨中学积极吸收生本理念和全国教改先进经验,大力推进课堂创新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台城二小:“儒雅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作为台山市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优质窗口学校,台城第二小学精准定位创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基于自身的学宫文化传承和已有的办学特色,确立“以儒立德,以雅育人”的“儒雅教育观”,用儒雅文化的激励力量引领师生。
团队提升做“雅师”
教师团队的培养关乎“儒雅教育”的可持续性。为了将“儒雅教育”有效传承,台城二小为教师开设优雅课堂,学习身心灵舞蹈放松与释放课程,通过优雅形体和优雅仪态的培养,塑造教师健康的生活方法和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学习,树立教师的儒雅价值观和教育观。教师队伍在“儒雅教育”中收获的儒雅之涵、聪慧之气。
课堂多元育“雅人”
在“儒雅教育”体系下,课堂始终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开足开齐常规课程之外,还打造和开设了以“儒雅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学校引进国学教材为诵读经典教材,每周安排一节国学阅读指导课,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社团活动是台城二小推动“儒雅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软笔硬笔书法、古筝、中国舞、民乐团、围棋等20多个艺术社团。学校通过课程及社团活动对学生探索欲望进行激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德育系列润“雅品”
台城二小实施儒雅学子建设工程,开发了《儒雅学子养成教育培养细则》,制订了德育系列化活动实施方案,做到全校的德育工作“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校园活动、“晨诵午读暮吟”制度等多样的主题教育、多彩的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如今,“儒雅”文化已成为台城二小的校园主旋律,“儒雅”气质成为学校师生的名片。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这条路上,台城二小结合历史与当下,聯系校园与家庭,融会课堂与实际,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