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结尾艺术的思考

2017-07-26 13:16马会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小学数学设计

马会龙

摘 要:古人认为好文章的章法应该是“凤头、熊腰、豹尾”,数学课堂教学与之相似,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要注重结尾,就像大诗人杜甫所说:“意切关飞初,篇终接混茫。”教师作为数学课的组织者,不仅要设计“凤头式”的导入,也要设计“豹尾式”的结尾,一节课的结尾,犹如一首曲子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收到意韵悠长、回味无穷、妙笔生花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一节数学课的结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已尽,意无穷”。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计;教学案例;结尾艺术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发现很多教师都重视课堂导入、新授教学、复习巩固等环节的设计,对课堂结尾却很少斟酌推敲。我们也要重視对课堂结尾的设计,其实良好的课堂结尾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抛砖引玉、拓展思路的作用,为课堂增光添彩。

一、归纳总结,提纲挈领

归纳总结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许多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课堂结尾方式要做到“凝练”,主要侧重于对一节课知识总结或是学习方法的归纳。例如,小学一年级《统计》相关内容: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那么让我们来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1:学习统计可以清楚知道谁比谁少,谁比谁多。

生2: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看到多或者少。

生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很快地比较它们的差距。

……

师:同学们真的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那么谁可以说说是如何学到这些知识的呢?

生1:在做统计时先要把物体分一分。

师:对,要先了解相关的信息!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2:可以排一排,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例如从上往下排。

师:说得非常好!统计时对知识梳理很重要!

生3:还可以比一比。

生4:还可以数一数。

师:是的,这些都是我们整理分析信息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读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统计的基本过程,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比一比、数一数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

教学中,教师用“那么让我们来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那么谁可以说说是如何学到这些知识的呢?”这样的总结方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地衔接了新旧知识。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强调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比起“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呢?”“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这样的总结更能突出学习的效果。以上述形式收尾,目标明确,目标呈现清晰,重难点更突出。

二、提出问题,抛砖引玉

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课堂结尾,一般都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铺垫,要学生去思考,给学生留下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如教学“面积的计算”: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生2:我学会通过数图形里的小方格来知道图形面积的多少。

生3:我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掌握得都很棒,那么我们来做个小测试,检验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男同学计算1号正方形的面积,女同学计算2号正方形的面积,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始——

男生根据刚才学的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很快就算出1号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同样,女生算得也很快,2号正方形的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这时把1号和2号图形叠放在一起):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两个正方形谁大呢?

生(齐声):一样大。

师:通过把这两个正方形叠放在一起,我们发现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是一样的,那为什么1号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而2号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下课!(虽然下课了,但是很多学生仍在思考,依然讨论着临近下课而未解决的问题。)

上述小测试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冲突——为什么同样面积的两个正方形却可以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来表示,使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面积单位的进率”的欲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换算”做足了铺垫。

三、巧妙设疑,拓展思路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一个好的延伸点也许就是一节课的生命线,数学的学习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它才具备了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和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课堂结尾时,可以进行巧妙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领会和接触新知识,把课堂总结作为知识延伸拓展的纽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这样设计结尾:

出示62×11、54×11、76×11。

师:同学们,你们能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的特点吗?

生:它们都是两位数乘11。

师:那同学们就用我们刚才学习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算出62×11=682,54×11=594,76×11=836。

师:同学们,根据计算的结果,你们能观察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但学生还是一脸的疑惑,刚才学习计算方法时没在意还有什么计算规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积的个位、十位分别和前面两位数的个位、十位有什么关系,以及积的十位和前面两位数个位和十位的和的关系。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规律(首尾不变,中间相加,满十向前进一)。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一次巧妙设疑:你知道28×22,37×33,64×66(同头尾和十)的计算结果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这样巧妙地提出疑问,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慣,还为今后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伏笔。

四、趣味游戏,增光添彩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数学游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游戏活动,它必须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与游戏之中。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结尾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结束一节课所学,让学生在轻松而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既达到检测、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师出示表示全班每一位学生位置的数对。

师: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数对,凡是数对表示的那位同学的位置,这位同学就可以悄悄离开教室,提前下课。

第一次出示的数对(7,4),第7列、第4排的学生离开教室,下课。

第二次出示的数对(5,3),第5列、第3排的学生离开教室,下课。

第三次出示的数对(6,6),第6列、第6排的学生离开教室,下课。

出示三次数对后,余下的学生可着急了,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下课呀!

师笑着说:别着急,这里还有一个数对(4,x)。

这时,第4列的学生一下子都离开了教室。接下来教师依次出示表示同一行或是同一列的数对,保证全班学生都能按时下课。

以游戏的形式结束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巩固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知识,明确了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的特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与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以这样的形式结尾,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而且增强了学生感悟研究数学的动力。“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结尾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况,巧妙合理地设计课堂结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保持学生的专注力,升华课堂主题,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课堂的每分每秒都发挥出巨大的效果。特拉弗斯曾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殊的表现艺术。”一堂好课的结尾就像是一首歌曲的尾声,设计得出彩,就会掷地有声、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当然,精彩的课堂结尾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灵活多变、耐人寻味。同时我们更应该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善于总结,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收尾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