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四维
摘要:全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对高校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清所产生的教育实践问题,不利于在高校顺利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出发,探索由内涵理解偏颇造成的教育实践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从提升认识、联系实际、用好就业指导课、贯穿育人全过程、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六个途径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问题;措施
一、引言
2015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人才战略,是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营造全社会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各大高校积极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繁荣景象下,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够全面,使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产生偏差,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偏差等。因此,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前提下,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途径,对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业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针对不同的理论观点,所采取的教育实践措施和所依托的实践途径也不尽相同,因而所达到的教育成效也有所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从字面上来看,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狭义上的创新教育是“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教育活动”;狭义上的创业教育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由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创业的重要因素,因此,狭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被理解为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培养能够创造独立事业的人的教育。这里所指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能力教育和就业指导。从广义上来讲,创业教育被定义为“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而创新教育被定义为“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精神,突出对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思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广义上的内涵可以被理解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创精神的人”的教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创新创业教育倾向于一种素质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圣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是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育人渠道;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以就业为目标所开展的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也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能力,以创业推动就业。
三、内涵理解偏差引发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在实践探索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从而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影响。
一是单纯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很多高校单纯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作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严峻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把岗位职业培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创业率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属性,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是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行业中,将任何创业都作为“优质就業”来看待。很多高校不能充分意识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创业的。
三是把创新单纯地理解为“学术创新”“科技创新”,而忽视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等思维层面上的创新。鼓励“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并没有错,这二者皆是思维创新的具体体现,但这容易造成对其他领域思维创新的忽视。思维创新无处不在,存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应只侧重于科技创新和学术创新,还应该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纯地视为一种理论性教育,认为人的创造性可以像具体的技巧或是技能那样直接传授,企图通过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创新理念。教学过程脱离实际,毫无趣味性,同时教学内容抽象晦涩,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目标。
五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把握不清、认识不够,时而过于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时而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实际相分离,从而把创新创业教育拖入泥潭,难以真正把目光投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提高等深层次培养视角上。
六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创新创业实践有畏惧感、抵触感。一些大学生单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创业活动。一部分没有创业打算或是不适合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他们毫无关系,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华而不实的理论口号,不能与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其持敷衍态度。
七是一些学校、院系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造成其不能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比如,一些文科类或师范类院校如果把创新创业教育单纯地视作鼓励学生创业的手段,就容易出现学校、院系以自己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很难自主创业为由,在教学实践中忽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由认识偏差所产生的问题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顺利开展,阻碍了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功能。高校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认识上破除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另一方面要以创新育人模式、改善教学实践方式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是明确概念,加强认识,学生、教师、高校三点齐抓,进一步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提升认识水平。首先,高校要从政策上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到其育人功能,并以政策、文件的方式向各二级单位充分解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其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在广大教师间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并进一步梳理其内涵,使教师在充分肯定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将其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再次,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解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认识上改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提升重视度。
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接地气、有实效的教育实践活动。脱离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毕业就业形式的严峻是催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之一。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作为重要导向,比如,通过各类团学活动、学科竞赛、文艺汇演、课堂课外活动等途径广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从观念上、理念上具有开创精神,从而在职场中更具活力,同时,针对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开展课堂教育、专家讲座、课外创业实践等教学活动。
三是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育人功能。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今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重视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教学,倾向于知识性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引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理念的培养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创新创业教师可以运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丰富的辅导活动,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四是逐步完善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成体系。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必修环节,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开设和完善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比如,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大纲中,或是开设专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知识技能的专门课程,同时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形成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此外,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常态化。
五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创造性并不能向理论、定义一样通过单一的途径直接传授。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堂、团学活动、班团组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做、动手学,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创造。同时,高校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认可。
五、结语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把握不准确,容易造成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出发,能够准确定位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方向以及原则,把握正确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高校要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確把握,从提升认识、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等途径探索切实可行且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从而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 (3).
[2]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 (6).
[3]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 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