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城市底特律发展转型研究*

2017-07-25 10:05马秀莲
中国名城 2017年4期
关键词:底特律工厂工业

马秀莲

工业城市底特律发展转型研究*

马秀莲

美国工业城市底特律150年间的兴衰沉浮,涵盖了多样的工业之城,美国的汽车之城,去工业化的挣扎与冲突,以及后工业下转型发展与失败四个阶段。底特律显示了一个工业城市能够到达的巅峰和在后工业时代可以跌到的谷底。即使城市最终通过修复走出危机,底特律的辉煌也将成为永久的过去。底特律的失败对于后工业时代工业城市的转型至少带来三点启示:重新培育城市的创新基础,保持良好的族群社会关系,同时选择正确的城市转型发展战略。

底特律;城市转型;后工业城市;收缩城市

1 底特律:工业城市的一首挽歌

底特律是后工业时代工业城市的一首挽歌。它曾经是美国汽车工业的代名词,1950年最辉煌时期,拥有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等三大汽车巨头,180万人口,是美国第五大城市。但是,工业化的浪潮迅速退去,2015年底特律只剩68万人口,只有1950年的38%,降为美国第21大城市。现在它是美国最贫困的城市、失业率最高的城市、及最危险的城市之一。2013年7月底特律申请破产,负债金额高达185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破产案。那么,底特律的百年兴衰能给后工业时代工业城市的转型带来什么启示?

2 工业城市底特律的百年兴衰

底特律位于美国中西部五大湖区域,休伦湖和伊利湖之间——“底特律河”的法文原意是“伊利湖海峡”。后来在河西岸兴起的城市因此叫“底特律”,它与加拿大的温莎市隔河相望。底特律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路之一,在连通了五大湖之后,它向东沿圣劳伦斯河北上,从加拿大魁北克省流入北大西洋,底特律成为五大湖与北大西洋之间的重要水路交通关隘。

1701年7月24日,法国探险家、商人及政治家安东尼・门斯・凯迪拉克(Antoine de La Mothe Cadillac)率领士兵和印第安人各一百人,从底特律河西岸登陆,建立了蓬查特兰堡(Fort Pontchartrain du Détroit)要塞,现代底特律由此发轫。1815年,底特律永久性地建制为市,城市发展开始。1825年,伊利运河修通,打通了从五大湖经哈德逊河到纽约再到大西洋以及更远的欧洲的航运通道,底特律一跃成为通道上的商贸重镇。五大湖丰富的铁矿石、铜、煤、木材及羊毛等等自然资源被开采出来后,装船运往东部,一年3000多艘船只进出,均停靠底特律。1860年,底特律成为美国第19大城市,拥有49,000人,工业化城市的帷幕即将拉开。

2.1 多样化的工业之城(1865-1900年)

美国南北战争(1860-1864年)后,底特律迅速成为工业城市。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有利的区位——正好位于兴起中的、今天被称为“锈带”的美国工业中心的心脏地带。炼铜成为底特律的最大产业,铜矿石从密西根上半岛运过来,在底特律加工、冶炼,制成线、管、珠宝等成品。铸钢厂也开始有名,整个密西根地区都成为美国的钢铁生产中心,但是密西根上半岛丰富的铁矿石资源,经由五大湖可轻松运达的煤炭供应等等,使底特律成为理想的建厂选址。

1890年代,底特律成为美国的重工业中心,拥有车卡、火炉制造和造船等三大产业。车卡成为底特律最大的制造业,同时底特律被誉为“世界火炉之都”。此外,船运曾是底特律最大的产业,企业家们很早就在底特律河上建造干船坞,干船坞公司又开始建造大型淡水船只,使得船用发动机、蒸汽锅炉、船用部件等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世纪之交时,五大湖上一半船只由底特律生产。

底特律还生产木板、皮毛制品、烟草、鞋靴、肥皂、蜡烛、种子、药品等各种消费品,创立不少今天的老字号:如费瑞和莫斯种子公司(D. M. Ferry & Co.,1879年创立);Vernors姜汁汽水(美国最老牌的姜汁汽水);Sanders冰淇淋;Hudson’s百货商店(注:今天梅西百货的前身);Stroh啤酒;Kresge 5分-10分钱便利店(注:今天K-mart的前身)等等。

1880年代,底特律拥有900多家企业,产值达3300万美元。有数家规模企业,如密西根火炉公司和两大车卡公司,雇员都达几千人;小企业更是云集。1900年,底特律成为美国第13大城市,拥有285,704万人,其中白人占98.6%,新移民比例高达80%。城市面积从1860年13平方英里扩展到1890年的28平方英里[1]。城市空间紧凑,市中心是商业和工厂,多数人居住于市中心几英里半径之内,制造业集中于河边区域,便于以水为动力能源,以及货物、原材料的进出。

2.2 美国的汽车之城(1900-1950年)

2.2.1 四大因素催生汽车业

1896年3月6日深夜,一位名叫查尔斯・布雷迪・金(Charles Brady King)的年轻机械工程师,自驾尚未研制成熟的汽车,驶上了底特律的主街伍德沃德大道。“昨夜,本城第一辆没有马拉的车驶上了街头”,《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如此报道底特律史上的首次试驾。三个月后,年轻的亨利・福特用斧头砸开工棚的门,才将装配好的新车开出来,驶上清晨黑暗的街头。1989年,兰索姆・E・奥兹(Ransom E. Olds)创办底特律第一家汽车厂,两年后第一批批量生产汽车出厂(即著名的奥兹莫比尔汽车),当年即以65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7,937美元)价格卖出了600辆。蓬勃的企业家创新精神中,底特律的汽车工业拉开了帷幕。

二十世纪初,底特律兴起125家汽车厂,成为美国的汽车制造中心,年产汽车两万辆。[2]除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外,至少还有三方面因素导致底特律汽车工业一夜之间兴起。

一是有利的区位。底特律几乎占据了汽车工业最理想的区位,所有汽车工业所需原材料——煤、钢、铁、铜矿石,都可以通过五大湖或者火车轻易抵及(图1)。同时,作为诸多伐木、采矿、造船企业大亨的故乡,底特律的44名百万富翁为新兴汽车产业提供了资本,再加上底特律位处东中西部汇聚之地,东部金融资本也可以顺畅地流到这里。所以说,靠近原材料和资本市场的有利区位,为底特律汽车业提供了爆发性增长的基础。

图1 北美工业腹地图[3]

二是原有工业基础。发达的船用发动机制造业(内燃机最早在船上使用,然后用于汽车),成熟的车厢制造业,造船业(尤其是发动机生产所带动的机械装配、工具制造等支持性产业),以及作为汽车工业重要原材料的铜矿石冶炼和加工业(铜及铜合金是底特律最大的出口工业)等等,使汽车生产所需的各种原部件,在底特律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找到。

三是标杆企业的引领。1903年,亨利・福特创办了今天的福特汽车公司,迅即开始引领行业发展。巨大的高地公园(Highland Park)工厂的投产(1910年,其主体厂房为州内最大的单顶建筑),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的开发(1913年),5美元日最低工资制的实施(1914年,几乎是竞争对手的两倍)等等,使汽车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汽车从奢侈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1909年至1910年,福特汽车产量18,664辆,零售均价950美元;1918年至1919年,福特汽车产量533,755辆,零售均价525美元。[4]

2.2.2 成为汽车之都

在不断的规模化中,美国汽车工业开始走向垄断,底特律成为全国汽车中心。福特红河工厂(River Rouge plant)等巨型工厂的修建,标志着底特律汽车生产向更大规模的迈进。1927年完成的红河工厂,超过两平方英里的工业群里有19幢建筑,在其鼎盛时期,9万多名工人同时在此作业。

1925年左右,三大汽车巨头都已经将总部搬到底特律或其近郊。竞争对手们以及汽车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将总部迁到底特律都市区内。汽车制造吸引了底特律人所有的注意力;城市的其他企业,几乎全部与汽车工业有关。底特律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底特律一跃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1930年人口达156.9万人,是1900年时的5.5倍),其中黑人占7.65%。城市面积从1890年的28平方英里扩展到1925年)的139平方英里。铁路沿线大型流水线工厂的修建,导致周边的标准化住宅社区一夜之间兴起,工人们步行或者很短的街车距离就可以去上班。与此同时,白人精英们开始搬离,凭借交通的改善,他们将郊区的度假别墅变成永久居所。很少再有家庭居住于市中心三英里范围之内。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公共建筑、宾馆、影院及摩天大楼的兴起,它们改变了城市的天际线。1929年,底特律的新建造量排名全美第三,仅次于纽约与芝加哥。底特律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1922年福特公司带头实施40小时工作制后,他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他们去交响乐厅观看艾莎道拉・邓肯的表演,在雄伟的宴会厅连续跳上95小时的舞,或是去赛场观看底特律棒球队、冰球队和美式足球队在全美夺冠。

2.2.3 汽车业垄断与城市辉煌

接下来的20年,世界局势跌宕起伏,但是随着汽车业成为美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底特律作为美国甚至世界工业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

1929年,底特律也和其他城市一样陷入大萧条的危机之中,但是汽车主导的制造业很快使其恢复了元气。当跌宕的十年结束、战争临近时,底特律已经准备好了扮演的“民主的军工厂”的角色。二战期间,底特律民用汽车生产全部转作军工生产,生产了美国二战期间92%的军用汽车、87%的飞机炸弹、85%的头盔、50%的发动机、56%的坦克和47%的机关枪。

战争方结束,底特律就迫不及待地转回民用汽车生产——根本未及考虑产业多样化问题。美国的民用汽车生产1941年已经停止,据测算,仅简单替换性需求就达900万辆。汽车工业不仅迅速恢复,到195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超过其他国家汽车工业的总和,全美1/6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就业于该部门。大萧条时期形成的“三大”、“五中”垄断格局进一步加剧,其中“三大”拥有全美汽车产量的90%(通用43%,克莱斯勒25%,福特22%),“五中”——哈德逊、纳什、帕卡德、斯图贝克和威利斯—奥弗兰分享剩余的10%。这八大巨鳄,除两家外,都植根底特律,使得这个城市在美国汽车业乃至美国工业中的地位无可比肩。1950年,底特律城市人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85万,位列全美第五,其中黑人占16.25%,约30万人。

2.3 去工业化的挣扎与冲突(1950-1980年)

2.3.1 现象:制造业岗位减少与工厂荒芜

危机在鼎盛中蛰伏。1947-1963年,底特律减少了137,800个制造业岗位,减少比例达40%(图2)。市中心曾经的工业腹地,如今一片荒芜。1940年代,从底特律市中心往北四英里,有一片大约两平方英里的区域,是美国最著名的工业聚集区。这里有底特律第二大汽车厂——克莱斯勒道奇主体工厂(其五层高、超过450万平方米的大楼里,雇佣了3.5万名工人),斯图贝克工厂,穆雷车身厂,以及帕卡德工厂(其95幢大楼沿东盛大大道蔓延了大约一英里)。换班的时候,小汽车、公共汽车及行人一同涌上街头,使街道几乎瘫痪,工厂污染物和汽车尾气混合的灰霾笼罩天空。甚至到了晚上,这里仍然一片繁忙,工厂窗户奇怪的蓝绿光后,机器声尖利或铮铮地回响[2]。穆雷车身厂、帕卡德工厂和斯图贝克工厂均于1953-1957年间倒闭,道奇主体工厂1964年时只裁剩8000人。

图2 底特律制造业减少情况图(1947-1977年)

2.3.2 两个原因

(1)资本外逃

二战后到1958年间,三大巨头都在外迁工厂。它们在底特律地区新建了25家工厂,但都在距离市中心至少15英里的郊外。数量更多的新厂建到了中西部的中小城市,通用和福特分别为此耗资34亿和25亿美元,即便资本积累较少的克莱斯勒也投入了7亿美元。1950年,美国汽车工业56%的雇员在密西根州,并且主要在底特律;1960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40%,只有大约1/3的新车仍在密西根生产。还有向海外的投资转移;1970年代初,三大巨头每三美元投资中,就有一美元投向海外。

随着汽车制造的外迁,汽车相关产业,尤其是机床、金属加工和部件生产等,都一同外迁。1950年至1956年间,坐落在底特律周边的124家此类企业,已有55家搬离,尤以金属制造(金工工具、钢丝、冲压件、模具等)企业打头。它们虽然都是只雇佣8-50人的小企业,却是底特律继汽车制造后的第二大就业领域,约占20%。它们的外迁进一步冲击了底特律的就业市场。

(2)自动化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自动化。它给制造商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以更少的工人,更多产出。它对汽车制造最核心部件——发动机的生产的影响最大,1950年代以前,这是汽车行业劳动最密集的工种。福特红河工厂原来装配所有的福特牌和水星牌汽车发动机。1953年,红河工厂950人生产的活塞杆,在高度自动化的克利夫兰和底特律郊区的迪尔伯恩新工厂,只需146人就可以完成,每一处净少804人(减少85%)。到了1954年,福特已经将所有的发动机生产以及资深工人转移到了两个新厂,连同冲压、机械铸造、锻造、炼钢及玻璃制造等一系列其他工序。红河工厂人数从1945年的8.5万人下降到1954年的5.4万人,再进一步下降到1960年的3万人。

自动化进一步推动了三大巨头的垄断和垂直整合的加强,导致底特律工作岗位的进一步消失。独立汽车制造商虽然也大量投资于自动化,但毕竟资本积累不够,1955年它们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4%。帕卡德1952-1956年间被迫从16,000人裁员到4,000人,并试图通过与另一独立制造商斯图贝克合并以渡难关,但最终逃脱破产的命运。自动化还加剧了汽车工业的垂直整合,三大巨头开始在自己的自动化工厂中生产汽车车身及其他部件,底特律的三家主要汽车部件制造商因此先后倒闭。

莫雷车身厂的倒闭集中说明了自动化、分散生产和工厂关闭对底特律就业市场的打击。1947年,福特的冲压车间雇佣13,000名工人,不足部分从莫雷车身厂采购,后者因此雇佣近5000名工人。1950年代初,福特开始自产所有的冲压部件,莫雷车身厂失去合同并于1954年倒闭,5000工人失业。随后,福特又将冲压厂的本地就业压缩到6,000人,将主要生产转移到中西部的两个新厂并在当地雇佣7000人。底特律先后一共失去了1.2万个工作岗位。

2.3.3 社会结果:种族歧视与城市暴乱

(1)种族歧视:居住和就业

去工业化使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之后果更加恶化。首先是在居住方面。黑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居住模式。那些因去工业化而被局囿于低工资岗位或者已经被从体系中甩出去的黑人,只能居住于底特律日渐衰败的内城,如天堂谷(Paradise Valley)、黑底(Black Bottom)。二战前这里就黑人聚集,如今更加拥挤、衰败,青少年犯罪率和失业率惊人。那些工作相对稳定、薪酬较高的黑人,开始买房向城外迁徙,但是突破种族地理边界的尝试受到了来自白人的强烈抵制,尤其是那些地位和收入与之相近的白人。二战到1960年间,底特律白人挑起了大约200起针对试图搬进白人社区的黑人的攻击性事件,包括骚扰、大规模游行、纠察、烧毁肖像、破窗而入、纵火、毁坏财物,甚至人身攻击。攻击数量在1954-1957年经济衰退期间更是达到了高峰。

其次是在就业方面。1960年普查数据显示,15.9%的黑人和5.9%的白人处于失业状态,前者是后者的2.7倍,这在汽车业中进一步扩大到3.4倍,比例为19.7%:5.8%。一个永久性地就业不足或无就业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出现,既包括下岗的、没有技术的年长者,也包括许多连入门级别岗位都找不到的年轻人——后者虽然没有那么显见,但是问题更加严重(图3)。自美国大移民以来,年轻黑人们就遵循父辈们开辟的移民路线,源源不断地来到北方底特律这样的城市,并总能寻找入门级别的、几乎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工作(注:1910年-1970年间,大约700万黑人从南部农村迁徙到北方)。但是从1950年代开始,工厂已经不再雇佣新人,更不用说入门级的工作了。1950年代底,底特律城市联盟的一份报告说,越来越多的年轻黑人求职者,士气低落,对现实厌倦和无望。整整一代年轻人,在他们成年的关键时刻,被从劳动力队伍中排斥了出去,失去了为未来积累经验、关系和技能的机会,从而确证了被困顿于政治经济体系最底层的自我怀疑。在一个国家轰轰烈烈开展“伟大社会”运动并承诺希望和繁荣的时刻,愤怒和绝望却在年轻人中盛行,并终于在底特律的大街上爆发。

(2)1967年城市暴乱

1967年7月23日,美国历史上最残忍的城市暴乱横扫了底特律。酷暑难耐的这一天,警察突击搜查了位于底特律黑人社区第十二街上的一家地下酒吧。在底特律,拘留非法饮酒是常事,警察通常抓几个“主犯”(如店主和老主顾)以作示警,然后驱散其他人了事。但是这个湿热的七月夜晚,警察将在场的85名醉醺醺的、愠怒的黑人全部抓了起来禁足在酒吧外,等待援军的到来。

图3 底特律15-29岁男性失业率图(1960年)

突击搜查了一个小时之后,早上4点钟,酒吧外已围观了将近200人。当被抓的人高声控诉警察的残酷无情时,人群开始升温,瓶子、啤酒罐和石头投向警察,连同呼喊声:“收起你们的警棍!”早上8点,围观者已经超过3000人,现场开始失控,随后暴力发生,并席卷了底特律,直到五天后被1700名由执法人员、国民卫队以及联邦军队组成的联合队伍制止。暴乱导致43人死亡(其中30人被警察打死),7231人受到与暴乱相关指控,暴乱者抢劫和烧毁了2509幢大楼,保险财产损失达3600万美元(没有保险而丧失的财产则更多),更不用提工资、收入以及政府所耗费的费用了。

底特律第一任黑人市长科尔曼・杨(1974年上台)后来认为,暴乱将底特律拖入了经济衰败的快轨,“洗劫”了城市的工作、税收和投资。从1960年到1970年再到1980年,白人比例逐步下降,从70.8%到55.5%再到34.4%;黑人逐渐成为城市的主体,占比从28.9%上升到43.7%再到63.1%(图4)。

2.3.4 后工业下的转型发展与失败

(1)转型发展的三项措施

措施一:再工业化——让工厂回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底特律开始尝试转型发展。首先是“让工厂回来”的再工业化战略,科尔曼・杨上台不久即开始实施。他20年任内,确实成功地新建了两座汽车厂。但是,“让工厂回来”的代价是巨大的。为了修建通用底特律/汉姆川克整车厂,底特律市政府动用了征地权,在居民们的抗议和起诉中,强制拆除了一个波兰移民社区,约1.46平方公里区域,迫使1400户人家(共4200名居民)、140家店(厂)、6座教堂和一家医院搬迁。其中一座天主教堂的拆迁,引起了长达29天的静坐,最后以警察逮捕12人后推土机夷平教堂告终。政府耗资2亿美元拆迁地块后,以800万美元的价格给了通用公司,后者承诺创造6000个新工作岗位。1988年,工厂雇佣2500人,2013年进一步下降到1600人。三分之一的小店主在被迫搬迁不久后永久歇业。该项目实际造成了就业净损失。

图4 底特律市种族构成变化图(1900-2010年)

措施二:城市更新改造——大规模建造

试图通过大规模建造从外观上一改城市之颓势,并引导经济向消费型城市转变。杨市长首先对河滨区域进行了改造。从前的废旧仓库和铁路货场上,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米兰德中心公寓,以及乔・路易斯体育馆等一系列旗舰项目拔地而起。当然大规模建造不只限于河滨区域,也包括几个街区之外的底特律金融区等。

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的修建尤具象征性。该旗舰项目于1977-1981年间落成,7幢摩天大楼组成51.58万m2 的“城中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集酒店、办公、购物、饭店、影院及私人俱乐部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开发,最初造价5亿美元,通用后来买下用作总部,又耗资5亿美元进行翻修。1980年共和党大会在此举行,总统候选人里根和前总统福特均下榻于此。

其次是高级公寓的建造,如河滨产权公寓和米兰德中心公寓。前者包括三幢摩天大楼,近千套高级公寓;后者1985年建成,不仅是底特律最高的住宅楼(33层高),封闭的空中走廊直接连到了文艺复兴中心及科尔曼・杨市政中心。

第三是体育馆的修建。1967年暴乱之后,由于场馆周边环境恶化,红翼队(属于全国冰球联盟)考虑易地郊区的庞蒂亚克市。为了留住红翼队,底特律耗资5700万美元沿河滨修建了乔・路易斯球馆(1979年),仅以竞争对手拟建场馆三分之一的价格出租,并允许其享用毗邻的科博会展中心及周边地块的运营控制权。

人民捷运的修建是另一项重要的城市更新举措(1987年)。这条长4.7公里的单轨运行自动化运载系统,环绕底特律市中心,将文艺复兴中心、乔路易斯球馆等主要场所连接了起来。人民捷运设计日运载量67,700人次,但是第一年运营日运载量只有11,000人次,不到设计的六分之一,之后状况未见改善。人民捷运每旅客英里成本4.26美元(2009年),远远超过底特律市公共汽车(82美分)或者纽约市地铁(30美分)的成本。政府每年需补贴1200万美元,每50美分的票价需要耗费市里3美元的成本(图5)。

措施三:发展娱乐经济——球馆与赌场

1990年代中后期,新市长丹尼斯・阿彻(Dennis Archer)上台,继续建造为主的城市更新,并将消费型城市经济进一步向娱乐方向转化。

图5 改造后的底特律河滨区域

主要做法之一,是将福克斯城周边更新为娱乐区。首先翻修了1928年建成的福克斯戏院,并配套了影院、饭店、酒吧等设施。然后在福克斯城内,为底特律老虎队(隶属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和雄狮队(隶属国家美式足球联盟)分别修建了露天棒球场和室内美式足球场,政府承担了5.05亿美元项目费用中的48%。

投资5-7亿美金建造三个赌场的计划的提出,使娱乐经济导向的城市更新进一步升级。该计划认为每个赌场将创造3000-4000个工作岗位,并可以为社区发展基金贡献一定比例的收益,用于拆除废弃房屋和翻新办公大楼。1999-2000年间,米高梅、汽车城和希腊城三大临时赌场相继落成,然后又在2007-2008间修建了永久性赌场宾馆。每个宾馆大约拥有400个房间和近万平方米赌博空间以及相当比例的会议和表演空间。2006年,底特律赌场收入13亿美元,全美排名第五。赌场上缴税收超过10亿美元,创造了大约7000个工作岗位。

(2)转型失败的两个表现

表现一:城市衰败

这些转型措施并未能挽狂澜于既倒。首先城市人口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120.3万,到1990年的102.8万,再到2000年的95.1万,再到2010年的71.4万和2015年的67.7万,45年间减少了44%,只及高峰期时的约三分之一。

其次,失业率、贫困率和犯罪率排美国城市首位。失业率在美国50个最大的城市中排名最高,为24.8%(2010年)。三分之一的个人(36.5%)和家庭(31.3%)处于贫困线之下(2009年)。连续四年(2008-2012年)被福布斯报告列为美国最危险的城市,财产和暴力犯罪率分别为千分之62.18和千分之32,是全美平均值的2倍和3倍(2008年)。

第三,住房资产贬值、城市荒芜。2007-2012年间,底特律的房地产价值从141亿美元下降到94亿美元,下降了三分之一;别墅的平均售价只有7500美元。2013年1月,底特律市有47幢待售别墅标价五百美元以下,其中5幢标价一美元。整个城市有大约7万幢废弃的大楼,3.1万幢空置的别墅,以及9万个空置的地块——很多地方住宅地块废弃率达一半以上。于是有计划提出,要将城市的四分之一夷为平地,以提高人口居住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如警察、消防、垃圾收集、铲雪以及照明等)集约度。

表现二:陷入财政危机

城市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底特律市一般性财政收入有房产税、市级收入所得税、公用事业税、赌博税(1999年引入)及州级收入分享等五大来源。1993年以来,除赌博税以外的其余税种均呈收入下降趋势,尤以收入所得税为甚。同时,税收中房产税占比过小,只有7.4%,一般城市占25%,这与房产急剧贬值,房产税未缴纳有关。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底特律47%的房产未缴纳房产税,造成1.31亿美元税收损失,占城市一般预算的12%。

城市财政状况不断恶化。2002-2012年的十一年中,该市只有三年实现了财政预算平衡或略有结余,其余年份均为赤字,且趋势不断扩大。2002-2008年,平均预算赤字2214.29万美元,2009-2012间上升到1.61亿美元,是前阶段的7.3倍。

2013年3月1日,密西根州州长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下令密西根州接管底特律市财务,紧急财务经理凯文・奥尔(Kevyn Orr)随后上任。五月中旬,他发布了接手后的第一份财务状况报告,对底特律市的整体评价为负。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申请破产,负债金额高达185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最大的城市破产案。

3 对工业城市转型的启发与借鉴

本文叙述了工业城市底特律150年间的兴衰沉浮。底特律的成功曾经如此辉煌,达到了一个工业城市能够到达的巅峰;底特律的失败又如此惨烈,显示了后工业时代一个工业城市可以跌到的谷底。

分析当初为何成功以及后来如何失败,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底特律的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当一个以钢铁、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化时代,从今人称之为“锈带”的北美工业腹地兴起,底特律理想的工厂选址,充足的资本,蓬勃的企业家创新精神,以及原有的多样化产业基础等等,使得底特律一夜之间兴起,成为美国的汽车之城。但是时势易移,半个世纪后,天时地利已经不再:钢铁、汽车工业已经变成了夕阳产业,并从美国东部城市大规模撤离;新材料、新能源、IT、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今天的“阳光地带”兴起,成为新的城市增长引擎。甚至“人和”都走向了它的反面,汽车单一产业的长期高度垄断,留给这座工业城市的遗产是:大企业垄断扼杀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单一产业垄断扼杀了多样化的产业基础;甚至劳动力教育水平都变得低下——居民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2010年旧金山市是43.3%,在美国都市区中排名第二;底特律是27.3%,排名第六十五。[6]底特律失去了城市创新的基础。

更致命的是,底特律还经历了去工业化下社会危机的爆发。紧张的族群关系藏匿已久,只等危机到来时,给城市以毁灭性的打击。即便工业化没有留下严重的负面遗产,即便底特律选择了正确的城市转型措施,族群社会关系的破坏,也使底特律无法再成为投资的热土。

第三是错误的城市转型措施。在后工业时代,无法简单地再“让工厂回来”。于是尝尝诉诸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幻想一夜之间改变城市的颓势,只不过让人进一步明白——城市不是建造出来的。或者向消费、娱乐型城市方向发展,结果也只是发现,在一个没有工作、环境已经恶化的城市里,这样的产业选择的脆弱性。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改变,底特律的辉煌将成为永久的过去,城市本身也需要很长时间得修复才能走出危机。对于其他工业城市而言,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意味着,重新培育城市的创新基础,始终保持良好的族群社会关系,同时一定要正确选择城市的转型发展战略。

[1] Tina Granzo. Land Area: Detroit History [EB/OL]. [2017-1-17].http://historydetroit.com/statistics/#area.

[2] Sugrue, Thomas J. The Origins of the Urban Crisis: Race and Inequality in Postwar Detroit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3] A Forgotten America .The Great Industrial Heartland of North America [EB/OL]. [2017-1-17]. https://aforgottenamerica.wordpress.com/2011/06/03/the-great-industrial-heartland-of-north-america/.

[4] Martelle, Scott. Detroit: A Biography[M].Chicago: Chicago Review Press, 2012: 72.

[5]马秀莲.底特律衰败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3-04-08( A01).

[6]马秀莲,吴志明. 挣扎的底特律:后工业城市复兴的理论、实践与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4):1-9.

责任编辑:于向凤

This paper tells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city of Detroit,of its ups and downs in past 150 years. It includes four periods: diversified industrial city, automobile city of America,de-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struggles and conflict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post-industrial era. Detroit exemplifies the peak that an industrial city can reach during an industrial age, as well as the deep bottom that it can fall to when time shifted to a post-industrial era. Detroit's glory will be a permanent past,enven though the city will recover eventually from its failure and struggle.The implications of its story for other industrial cities’ post-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re: re-fostering the city's innovative base, always maintaining good social inter-group relationships, and choosing the right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triot; urban transformation;Post-industrial city;Shrinkage city

F299

A

1674-4144(2017)-04-64(8)

马秀莲,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项目“后工业城市运用文化经济转型失败案例研究——以美国底特律为例”(编号:ICS-2014-B-09)。

猜你喜欢
底特律工厂工业
工业人
底特律活塞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