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
——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17-07-25 10:05彭敏阮金梅陈冠男
中国名城 2017年4期
关键词:旧城胡同机动车

彭敏 阮金梅 陈冠男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
——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彭敏 阮金梅 陈冠男

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规划在各层次保护规划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当前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为例,对交通改善规划的目标与原则、规划策略、近远期规划方案、规划实施保障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历史文化街区 ;交通改善规划; 规划实施

1 引言

自1993年《北京总体规划》确定旧城25片历史文保区以来,北京旧城目前总计有33片历史文化街区。与此同时,北京旧城的保护工作也在逐步加强,从初始的“文物建筑保护”进展到今天的“旧城整体保护”。

北京编制了诸多的保护规划,总体规划层面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如《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等[1][2][3][4][5]。北京也对这些年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认为“保护规划明确了保护的对象与保护范围,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保护的认识,对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的保护原则与内容至今仍适用”[6]。

梳理上述各层次保护规划,不难发现:交通规划在这些保护规划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内容与深度均有所欠缺。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重点强调的是“旧城棋盘式道路网和街巷胡同格局的保护”,缺少旧城整体交通发展策略的研究;《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控规层面的规划,交通规划内容较少,深度也较浅,多停留于胡同的宽度、交通组织形式等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交通方式逐渐进入历史文化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如何妥善处理古都保护与现代建设的关系,既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又保护风貌、延续文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由于缺少完整的交通规划研究,在实际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或周边每改建一条道路或打通一条胡同、建设一处停车设施,规划上都必须“一事一议”,其结果是审批程序冗长,且交通需求说不清,设施布局缺乏系统性,交通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改善。因此,系统的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问题,编制专项的交通改善规划,既是对相关保护规划的深化,也是有针对性改善当前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问题分析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共33片,面积共计20.1平方公里,占旧城总面积的33.1%。交通方面,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十分相近,交通出行特征也较为相似。简要叙述如下:

(1)外围交通干道拥堵,胡同内部人车混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多由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围合而成,这些城市道路除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对外交通服务外,还承担大量的过境交通,处于中度拥堵状态。而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有限的胡同空间内人车混杂,交通体验感较差。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于交通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于交通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

(2)胡同机动车停车问题突出。一方面,机动车停车泊位供给远小于需求,居民遭遇“停车难、停车乱”的困境。另一方面,机动车停车占据有效的胡同空间,进一步恶化了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同时带来机动车尾气、噪音污染,更带来消防安全隐患。

(3)交通环境差:胡同内普遍存在诸如机动车停车占道、路面不平、污水横流、私搭乱建等问题,步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亟待提升。

(4)交通违章执法不严,未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以胡同乱停车、电动三轮车超速行驶、机动车逆行等问题为代表。

这些交通问题给居民生活出行带来不便,也影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必须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交通环境进行必要的改善与提升。

3 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目标与原则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是一种存量规划,其规划目标应是如何使交通与保护更协调的发展、如何使现有交通设施发挥最大效益。

一般来说,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目标应分为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近期目标致力于整顿现状交通秩序,改善居民交通出行环境;远期目标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规划相一致,支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时代性原则。正视机动化交通进入历史文化街区的问题。一方面,应该保持道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可达性,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处理好机动车占用胡同停车的问题。

(2)人性化原则。不同收入、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交通的需求均有所差异。在交通改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街区人的特性,为不同的人提供层次化的交通服务。

(3)公平性原则。目前历史文化街区内胡同多被机动车停车所占据,应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同交通方式出行者之间的公平性。

(4)协调性原则。交通改善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与北京市交通发展战略相一致,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境整治规划等相协调一致。

(5)动态性原则。交通改善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入的过程,交通规划部门应在后续的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适合调整优化规划方案;对交通改善措施实施后,进行后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

4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

4.1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简介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北中轴线东侧,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街区面积为0.88平方公里。1993年被北京市划入25片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是北京市可考历史最久、最典型的传统居民区,文化底蕴十分浓厚。作为唯一保存着元代“八亩院”式严谨规整胡同院落肌理的居民区,其构架以南北向的南锣鼓巷为轴线,两侧均匀分布16条平行胡同,呈“鱼骨式”。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和文物古迹为主,南锣鼓巷沿街以及两侧较规整的胡同沿街,多为饭馆、酒吧、服装店、文化创意品店,作为闻名遐迩的特色街道,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4.2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的研究内容

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现状交通情况、居民交通改善意愿的基础上,以目标为导向,分析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最终形成交通改善方案。交通改善规划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即: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发展趋势分析、交通改善规划策略、近期交通整治方案、远期交通规划方案以及规划实施保障。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2所示。

图 2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技术路线图

4.2.1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发展趋势预判

最新的北京总体规划修改中明确要使“历史文化街区充满生机和活力”,“环境品质最优,适宜步行和交往”[7]。在此宏观背景下,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发展必须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相一致,其交通发展趋势必然是:

(1)交通人性化: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统的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其交通系统应致力于人性化交通系统的打造,交通只有更“安全、便捷、舒适”,城市才能更宜居。

(2)交通安宁化:通过构建多种出行方式平等共享的交通空间,发展多方式的城市交通体系,从而降低小汽车过度增长对城市环境造成的破坏[8]。笔者认为,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交通安宁化是在当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内机动车过度使用、交通秩序混杂的情况下,最有利于还原安静居住街区、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提升胡同公共空间品质的途径。

(3)交通精细化。即交通规划设计的精细化、交通管理的精细化。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发挥交通系统的最大效益、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现代化交通方式对历史风貌的不利影响,均离不开精细化的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

4.2.2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策略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策略如下:

(1)进一步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继续大力发展高效、人性化的公共交通系统,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具体措施如优化地铁、公交站点周边衔接换乘;限制外来、过境机动车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使用;规划设置区域微型公交等。

(2)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核心,打造交通安宁、适宜步行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所有胡同规划仍为胡同,原则上不打通、不拓宽;以安全、宁静为目标,减少机动车干扰,创造优质的步行、骑行环境;结合公共空间,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展现历史文化街区魅力与活力;加强旅游高峰时期人流疏导等。

(3)在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精细化的、具有可实施的交通管理措施。如实施车辆(机动车、三轮车)准入制度;将胡同细分为机动车“准停准行”、“准行禁停”、“禁行禁停”三大类;引入历史文化街区 “准物业管理”制度,同时鼓励“居民自治”,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各项交通管理措施的实施。

(4)基于可实施的机动车停车改善策略,逐步清除胡同内停车,恢复胡同公共空间。包括重点增加旧城内居民基本居住车位供给,限制外来出行车位的供给;促进地下空间利用、推进现有停车资源的错时共享;限制历史文化街区新增车辆的增长,研究出台历史文化街区机动车“总量控制”等。

4.2.3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近期交通整治方案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近期的交通整治方案,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车辆准入制度与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即限制一部分外来机动车的驶入与停放,而允许常住本地户籍居民的车辆进入;允许救护、消防、检修等车辆进入;货运车辆规定时间段允许进入特定区域;企事业单位车辆不允许在胡同内停放。

(2)机动车停车秩序整顿。包括共享区域内、周围企事业单位停车泊位;近期允许部分6米以上胡同单侧停放机动车;近期外围干道夜间停车合法化等。

(3)路网与交通组织。基于完全不拓宽、打通胡同的原则,在现状胡同基础上组织交通。以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部硬件条件较好且连通性较高的胡同单行为主,旨在改善内部微循环,优化交通秩序,扩大慢行空间,提升交通品质。

(4) 非机动车停车秩序整顿。 包括疏解部分低端业态,减少拉货三轮板车数量;整治非法从事载客营运的三轮车;适当规划集中停放地点等措施。

(5)交通管理设施设置建议。由于胡同的街道尺度远小于城市道路,通常城市道路所用的标识牌在胡同中会显得过大,甚至影响街道景观。建议标识标牌均为国家标准中的最小尺寸,并增设一些特殊的交通标识,如“区域整体限速”、“胡同单停单行”等;同时建议增设阻车设施和监控设施。

(6) “四条胡同”精细化方案。以雨儿胡同为例(见图4)。雨儿胡同规划为由东向西单行线,在胡同内设置4米宽通行带。且需符合如下条件:机动车仅能在通行带内通行;禁止机动车停车;行人及自行车可在通行带内及通行带外通行;通行带内行人享有绝对优先权,机动车通行速度不能快于行人;通行带内不能设置永久性设施;通行带外可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与小品。

图3 胡同口“车辆准入管理”示意图

图4 胡同里集中非机动车停放示意

图5 雨儿胡同交通精细化规划设计示意图

(7)重大节日、客流高峰日应急预案。南锣鼓巷的日均接待游客量达2万人次,小长假期间达到10万人次。人流过于密集,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也由于过度拥挤降低了旅游品质,同时带来安全隐患。措施包括交通信息发布引导控制客流、高峰期暂停部分商户、路边禁止停车下客等。

4.2.4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远期交通规划方案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远期的交通规划方案,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交通安宁街区规划。一方面,通过适度的疏解人口、疏解职能、给旅游降温,从源头上减少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车辆准入管理,限制外来机动车辆在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使用和停放。同时,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区域整体限速10km/h,以减少机动车行车对步行者的影响,实现交通安宁街区。

(2)路网及交通组织。仍然遵循“不打通胡同、不拓宽、不新建胡同”的原则,依据胡同宽度条件以及机动车停车场的分布情况,组织机动车交通。

(3)机动车停车场规划。规划停车需求应仅考虑人口疏解后的原住民基本停车需求。依据分散布局的原则,在历史文化街区外围规划建设4处公共停车场;对于改建的院落或建筑,鼓励其自建停车泊位。

(4)微型公交规划。巷历史文化街区内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老龄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25%,老年人的出行以步行为主,辅助以人力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从交通出行安全以及人性化的角度,建议在区域内及周边开行微型公交,服务于老龄人口及中短距离出行者。

4.2.5 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建议采用:“政府引导”+“准物业化”+“居民自治”三位一体的实施保障方案。

(1)政府承担统筹、引导、规范的职能。统筹: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分工与合作;引导:以南锣鼓巷为试点,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准物业化”管理;指导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实施“居民自治”;规范:在交通改善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2)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准物业化管理: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私搭乱建、卫生环境差、胡同停车等问题,强化区域整体管理,规范街区内部秩序,延生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保护历史风貌。

(3)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居民自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如成立“停车自管委员会”,居民自我协商停车供需矛盾。

另外,为了加强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也使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真正参与到交通改善规划中来,在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项目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规划公众参与。在规划开展初期,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30份,收集不同人群对于交通改善的意愿,并将其关于交通改善的意见融入规划方案中。规划中期,通过在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设置展板、开座谈会、发放宣传页的方式,讲解规划方案,使居民了解规划,获取大部分居民对规划的认可,同时进一步收集居民意见。目前,改善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责任规划师仍在跟踪改善规划的实施,并动态优化调整规划方案。

5 结语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目前已经在逐步实施中,雨儿胡同等4条胡同实施的车辆准入管理,有效的制止了一部分外来机动车、旅游黑三轮的进入,改善了治安环境与停车环境,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前圆恩寺胡同成立了胡同自管委员会,目前该胡同内的停车全部进入地下收费停车场。

规划实施仍在继续,我们也认识到从规划编制到实施落地,期间需要不断的磨合、探寻、调整,并非所有的设想都能尽如人意,会受到技术、资金和人员等诸多因素限制。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探索与实践。

[1].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 2002.

[2].北京市规划委员.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3].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皇城保护规划[Z].2003.

[4].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旧城规划2005-2020年[R],2006.

[5].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实施研究[R],2011.

[6].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R],2014.

[7].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征求意见稿)[R],2016.

[8].卓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安宁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4(4):71-79.

责任编辑:王凌宇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Planning were ignored in protection planning.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 it’s necessary to study on transporta tion Improvement Plan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Nanluoguxiang historic district as a case, analyzed the existing traffic problems, studied the trans portation Improvement planning ,include planning target and principle,planning strategy and schem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historical district;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planni ng;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TU2

A

1674-4144(2017)-04-38(5)

彭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阮金梅,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冠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旧城胡同机动车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