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的义利观及其潜在影响
——兼谈动漫作品的价值导向问题

2017-07-25 09:18谢仁敏陈宇瀚
电影新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鱼海棠两难大鱼

谢仁敏 陈宇瀚

《大鱼海棠》的义利观及其潜在影响
——兼谈动漫作品的价值导向问题

谢仁敏 陈宇瀚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创意运用中国元素,构造了一个极具东方玄幻气质的乌托邦式世界。但这里的成员禁止与人类接触,否则世界崩塌。机缘巧合之下,人类鲲舍命相救女主角椿,促使后者必须直面“两难”选择——完成个人道德救赎还是保全集体大利益。为了铺垫椿抉择的合理性,爷爷丿、伙伴湫等人给予了椿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但沉潜其间的“功利主义”色彩却颇值思量。而类似情形在近年出产的动漫影视作品中并非鲜见,剧设中某些负面价值导向,给未成年观众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尤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警惕。

《大鱼海棠》 动漫影视 价值观 潜在影响

国内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片方宣称创作耗时十二年,有意于“打造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①;还宣称“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②,中国意味浓厚。一个经年打磨的好故事配上现代动漫科技的创意运用,这样的噱头自然吸引了大量关注。该片终映时以5.66亿元的票房总额位居国产动漫电影内地票房榜第二位③,仅低于上年同期的《大圣归来》。

电影构造了一个极具东方玄幻色彩的“第三世界”,其成员的成人礼要求变成大鱼到人世间游历一番。女主角椿在人间游历时遭遇了暴风雨,身为人类的男主角鲲舍命相救。椿心怀愧疚,回到“第三世界”后,偷偷用自己的一半寿命和灵婆交易来换取鲲的复活,并且呵护由鲲灵魂幻化而成的小鱼。然而,椿的行为违背了“第三世界”成员不得与人类接触的戒律,这将给整个“第三世界”带来崩塌。故事在椿的两难选择中渐入高潮。

为了塑造一个独具东方气质的奇幻世界,电影融合了许多来自《庄子》《山海经》《搜神记》以及“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的传统元素,并创新性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整部影片打上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烙印。除此之外,人物活动运用2D动画,而场景则以3D呈现,将2D与3D特效相融合,视觉风格颇具新意,画面纵深感强,场景宏大,令观众耳目一新。就此而言,《大鱼海棠》故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创新并不亚于《大圣归来》;而其富于哲理思辨的核心剧设,更是对以低幼儿童动漫为主体的中国动漫影视界一次突破和有益尝试。当然,其潜隐的价值导向引发的争议同样值得关注。

一、“两难”困境:完成道德救赎还是保全集体利益?

《大鱼海棠》的导演梁旋一再提醒观众,创作过程并没有把故事叙事建构在三角恋上加以演绎,而是更多从人要有所追求、有所守护的角度立意。④但据观影者对《大鱼海棠》的评论看,观众的理解似乎与此并不完全吻合——绝大多数观众认为剧情核心是“女主角不顾整个族群的安危也要追求自己的爱情”,“身边的人都支持女主角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任性行为”,“感情备胎湫为女主角默默付出,落得孤独终老也甘之如饴”。⑤显然,创作方的主观立意与影片呈现的客观效果出现了脱榫,而观众争议的热点,都不约而同聚焦在影片传达的情爱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于一部以青少年为观众主体的青春动漫电影而言,这样的争议值得思考,也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图1.《大鱼海棠》

影片女主角椿在成人礼之后回到“第三世界”,内心却因为鲲的舍命相救而愧疚难安,她此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用自己的一半寿命去换取鲲灵魂的复活,以此报答救命之恩,但这会触犯“第三世界”的禁规;二是遵守规则,为顾全族群整体利益放弃报恩,但这样难免要受到内心的谴责,陷入知恩不报的背义境地。影片“两难”矛盾的剧设堪称精妙,它成为了引导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之后“第三世界”灾难的发生埋下伏笔;同时,也很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逗引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思考。

“两难”选择困境,是人类时常遇到且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就哲理意义而言,“两难”之所以难,是因为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像黑格尔说的,是两种合理性的冲撞,“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两难境地和两难选择的命题早有存在,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生”与“义”成为非常棘手的两难选择,引发人们的无尽思考。而“舍生取义”最终成为国人传统道德抉择的标准答案和行为依据。当然,与《鱼我所欲也》不同的是,《大鱼海棠》的两难选择并没有涉及“生”与“义”的层面,而更多地表现为“道义”与“规则”的冲突。在“合守道义”还是“遵守规则”上,我们却难以从中国文化道统中找到像“舍生取义”这样一个现成的准则来评判,这也是剧设给我们抛出的一个新鲜而深刻的哲理命题——面对类似进退维谷的选择时,该怎样去取舍?影片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新的思考。

面对“两难”的抉择冲突,最完美的境界当然是化“两难”为“两全”,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和合”理想,让两者并行不悖,融合相睦。但现实社会中“两全”毕竟鲜有,当二者择其一之时,儒家的主张是维护成仁、取义。例如,《吕氏春秋》中的“直躬证父”、《孟子》中“瞽瞍杀人”和“象至不仁”、《左传》中叔向面对“叔鱼鬻狱”而不隐于亲等都是著名案例,采用的都是“两义相权取其重”的权衡法来破解“两难”困境。

可见,“两难”之所以成为问题,正是因为难以找到“两全”之法。而一旦做出选择,就意味着必须有所取舍,而取何者与舍何者随之成为关键问题,兹事体大。《大鱼海棠》中椿面临的两难选择同样如此:一边是道德自我赎罪——义无反顾、心甘情愿的报恩行为,就道义角度而言,她无法拒绝;另一边为了族群的整体利益,则不允许破坏既定规则去复活鲲。

椿最后选择了前者。而这显然有悖于观众对传统道德标准的一惯认知。在大多数观众看来,椿的行为不免显得任性自私——以牺牲自我来追求道德救赎(或爱情)的行为,这是个人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选择的达成却可能以损害他人、集体的利益为代价,那这样的选择是否妥当就颇值思量,这也是观众最大争议的焦点。

当今社会鼓励自我意识觉醒,遵从内心选择,勇敢去面对选择带来的后果。但大众普遍认可的是,鼓励自我意识并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自我意识首先应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前提,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而自私则属于利己主义的道德范畴,个人欲望往往不受自身控制,或完全以自我需求为中心而枉顾他人权益。两者可谓是泾渭分明,不可混为一谈。

当灾难降临时,椿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第三世界”的安宁。在这个举动上,她以自己的牺牲和毁灭来应对道德“两难”的困境,终而还是回归了中国传统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也为剧情中的“两难”设置画上了一个句号,并借此传达“自己的选择都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价值理念。

中国伦理价值观较为重视群体精神,强调责任先于自由,注重个人对他人、对所在群体甚至对自然所附有的责任。因而在观众看来,在剧情的“两难”冲突中,如果女主角椿的抉择带有更多责任意识,而不是等到最后灾难爆发了才选择“补救”,这样的话也许会更容易让观众所接受。当然,事件发展逻辑的应然与实然的相悖矛盾,也加深了影片的思想深度、高度和广度,让《大鱼海棠》具有了比《大圣归来》更为深沉的哲理内涵和人生悲剧意味。

图2.《大圣归来》

二、潜在的“功利主义”色彩引人深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剧情为了铺陈“两难”问题的发展,突显女主角椿行为的合理性,当她在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犹豫和不自信之时,设计了椿的爷爷丿给予她以鼓励和支持,从而直接影响了椿选择的决心。爷爷丿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在做一件十分危险的事,许多人都会反对你,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是别人的事儿,只要你认为对的你就去做吧,爷爷支持你的决定,我会化作海棠树,保佑你。”不难看出,爷爷是用个人内心体认的善恶作为评判某个行为对错的标准,即如果自己觉得行为是良善的,那就是正确的行为。正是有了长辈的支持,椿才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想法去处理“两难”问题。就此意义而言,她复活并呵护鲲,无论是出于报恩还是少女的情愫,都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为旨归,以此减轻内心的愧疚和痛苦。

同类问题也出现在男二号湫这一人物形象上。湫的愿望是守护深爱的椿,让椿感到“人生的快意”,并以此上升为自身存在的全部意义,他的观念是“如果椿失去了快乐,我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他一直尽心尽力帮助椿去守护鲲化身的小鱼,当椿牺牲之后,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复活椿,最终让椿和鲲得以团聚。椿与湫这样“以命换命”方式去追求“快意”的举动不禁衍生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快意”的代价是用自己的生命交换,是否值得?换言之,“快意”和生命哪个更重要?在电影中的灵婆说,“年轻人拿自己的生命当路边的石头,说扔就扔;上年纪的人却都想方设法要多活一天”。灵婆的话一语中的地道明了剧中主角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而这种难免有些率性的生命观也随之成为观众们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有人就尖锐指出,“全片不应该贯彻‘以命换命’‘等价交换’这种带有类似日本漫画《钢之炼金术师》的价值观,也不应过分强调‘死可复生’的可行性,中国有自己传统的生命观。毕竟在中国,无论道家还是儒家的学说,都不主张颠覆生死。”⑦观众们认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价值,是我们应恪守的基本的精神传统,不应被轻易破坏。

密尔对人类的功利主义行为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功利主义者的最大表现是将个体存在的唯一目的定位于“求得快意”,所以对“快意”的促进,也就成为了判断人一切行为的标准。⑧功利主义者往往会极端放大个人欲望,将“快意”与“痛苦”作为评价的道德准则,认为能够带来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以此反观《大鱼海棠》中的椿、爷爷丿、湫等核心人物形象,无论是自己追求还是鼓励、支持他人追求个人内心的欲望的满足,一定意义上都属于较为典型的功利主义者,至少划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列当不为过。

作为动漫电影,《大鱼海棠》的目标观众主要定位于青少年学生群体。那么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这种含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快意”思想和生命观在现实中被强化,或者被未成年人潜移默化地吸取为行为准则,则极易造成个人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个人至上和自我中心,从而忽视甚至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这种潜在的不利影响,应该引起足够注意和警惕。

三、动漫影视中偏颇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

《大鱼海棠》与去年同在暑期档上映的《大圣归来》相比,虽然后者的故事较为陈旧俗套,但江流儿的勇敢善良和对信念的执著令人感动,孙悟空勇斗邪恶、维护正义的侠义精神和克服内心障碍进行自我救赎的勇气令人钦佩。显然,影片整体传达的励志精神和英雄主义比较符合主流价值观,因而更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再如《神笔马良》中,马良除暴安良、惩恶扬善,靠着自己的英勇与智慧解决各种危险和灾难的正面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黑猫警长》巧妙运用故事剧情,结合动物自身习性寓教于乐地将反恐破案、法制维护、科学取证、环保和谐的观点和意识传递给青少年观众。这些动画电影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以及剧情传递出来的积极导向激励着青少年奋发上进,既给予他们正面的精神能量,也丰富了青少年们的社会认知,为他们树立榜样和示范,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相对而言,《大鱼海棠》中由“两难”问题的抉择导致的“功利主义”倾向,对青少年可能带来的潜在价值观影响不容低估,特别是票房越高,其负面的马太效应也将越发明显。

图3.《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将青少年们仅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准则的行为称为“前习俗功利取向”,这种行为在青少年阶段普遍存在,此时行为主体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他认为,教育的一大功用,正是要尽量克服这种“前习俗功利取向”,达到自我控制,以维护社会公义和公序良俗。⑨当然,教育的手段有多种多样,但寓教于乐的影视作品,其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显然为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也最为青少年们所喜闻乐见。

但需指出的是,像上述《大圣归来》《神笔马良》这类票房高、口碑好且具正面教育意义的优秀国产片子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片子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很多家长担心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电影会误导甚至扭曲孩子的认知。哪怕是大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其中的暴力倾向被青少年模仿事件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而当前热度和普及度能与《喜羊羊与灰太狼》媲美的是《熊出没》系列。然而,《熊出没》中倚强凌弱、无理取闹的行为不仅被默许,甚至被当做英雄行为而遭到肯定,包括影片中频繁出现的“爆粗口”现象等,都极可能对青少年观影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故也常被家长们诟病,甚至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其“暴力失度,语言粗俗,含危险情节”⑩。

图4.《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

据佩恩基金的调查报告得知,电影正不同程度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态度,提供行为榜样,影响社会道德。青少年乐于模仿电影中的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融为一体,而且往往年纪越小,电影对他们影响的效果越为明显,由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也会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近些年出现的一些事件也正说明了一些动画片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连云港9岁男童模仿‘灰太狼烤全羊’的情节,将同村5岁、8岁两名小伙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宿迁一两岁半的男孩,模仿动画片《熊出没》里的光头强,结果用斧头把自己两根手指砍伤。”“10岁女孩模仿《熊出没》的光头强,用电锯将妹妹鼻子锯开。”从这些触目惊心的实例案件中,可见动画影片情节和人物的行为举止,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超乎我们的预料和想象。

从主流影视观念看,影视创作是基于一种文化,表达一个思想,构建一个世界,作品往往会围绕一定的价值观去展开故事的叙述,然后让观影者从这些故事中得到感悟。故事情节和画面设计都只是外在载体,主题思想才是背后支撑的真正内核。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往往会通过对“观察对象的行为进行解码分析,并设想出属于自己的行为,进而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实行自己的设想”,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动画电影能打开青少年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会给观众积极向上的力量;反之,偏颇价值观则会带给观影者错误的导向,他们一旦追随模仿,极易将那些心智不成熟、自身价值观尚未独立定型的青少年们带入歧途。因此,制作方在追求艺术审美表现或哲理深度的同时,也应当比一般成人电影有更高的要求,以一种严谨慎重的态度去对待动画作品中传递的观念,尽量避免将一些有所偏差、超出未成年人理解范畴甚至比较极端的非主流观念传递给青少年。在这方面,无论是中国电影的审片部门、影视作品的主创团队、青少年的家长老师,抑或普通大众,都应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和推动动画电影这一特殊精神文化领域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莫剑琴.《大鱼海棠》定档7月8日,匠心巨制十二年终圆梦[N].凤凰娱乐,2016.4.19.

②何晶.《大鱼海棠》口碑两极化,十二年等一条鱼值不值?[N].羊城晚报,2016.7.9.

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票房月报国产影片排行[EB/OL].http://www.chinafilm.org.cn/

④安莹.打磨12年,“神作”磨成了“尴尬症”?[N],2016.07.10.

⑤何晶.《大鱼海棠》口碑两极化,十二年等一条鱼值不值?[N].羊城晚报,2016.7.9.

⑥余秋雨.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

⑦马克雪梨.不吹不黑,星辰大海——关于《大鱼海棠》的几个争议点[EB/OL].http://i.mtime.com/szmovie/ blog/7967472/.

⑧红阳,杜振虎,吴兴洲主编.中外思想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211.

⑨[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99-101.

⑩央视新闻联播・20家动画机构联合倡议不制播暴力失度,语言粗俗动画片.2013.10.12

谢仁敏,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陈宇瀚,广西大学区域文化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编号:2013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鱼海棠两难大鱼
漫画一级1小时《一条大鱼》
大鱼
两难的选择
《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及美学风格
《大鱼海棠》在日本获赞(观察)
《大鱼海棠》的误解和正解
《大鱼海棠》,神作掉进“深坑”
一条大鱼
G8面临发展与气候两难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