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像音像”工程对豫剧电影创新发展的启示

2017-07-25 09:18孙笑非
电影新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音像豫剧剧目

孙笑非

戏曲“像音像”工程对豫剧电影创新发展的启示

孙笑非

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背景下,面对市场冲击,豫剧电影近年来的发展逐渐式微,这种承载地方特色和传统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也鲜有影响力较大的作品。以戏曲“像音像”工程实施为契机,探讨豫剧电影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并借此寻求豫剧电影在新媒体和新社会语境下的发展进路。

像音像工程 豫剧电影 创新性发展

中华戏曲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道德追求、人文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戏曲对于中国文化意义重大,它不仅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大众媒介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它利用电影的视听手段和传播方式,将传统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加以传承和发展,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豫剧电影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据不完全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豫剧电影的拍摄总量多达45部,这也令豫剧成为全国范围内被拍摄成戏曲电影最多的地方剧种之一。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屡获大奖:《程婴救孤》荣登中国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登上纽约百老汇剧院的剧目,并在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上获最佳外语戏曲影片奖;《香魂塘畔的香魂女》在第48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获“音乐雷米铂金奖”和“最佳艺术指导雷米金奖”两项大奖;《电影儿女》、《大祭桩》获美国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片”大奖;《清风亭》荣获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音乐剧影片”奖。

豫剧片较为忠实地保存和传承了豫剧的舞台剧目,也因尊重豫剧舞台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以及视听特色呈现,并为该剧种的全国性普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接受场域,客观上吸引了更多的电影人才投身地方戏曲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市场的冲击和传播媒介多元化背景,具有传统艺术价值的豫剧电影拍摄制作和研究逐渐式微,亟待通过国家资源配置、艺术观念创新、技术服务升级和媒介渠道拓展等环节,以戏带影,以影促戏,实现豫剧电影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音配像”与“像音像”工程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于戏曲艺术的创新性保护是从京剧“音配像”工程开始的。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创作表演了一批艺术精品。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京剧舞台空前繁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洗劫,造成了京剧演员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局面。过去老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但却保存了不少录音。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同志倡议启动“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初衷就是为了传承京剧表演艺术。“音配像”即选取现存的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表演的录音资料,由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京剧演员按这些录音配戏表演,并通过电视形式拍摄制作成音像制品。采用“音配像”的特殊方式是由于演员出现了断层,大量优秀的京剧传统剧目绝迹于舞台,京剧表演艺术要想依赖于以往的师承方式代代传递,已经有很大难度,艺术的传承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张君秋担任艺术指导,并组织专家,开始探索性地从存世的大量京剧名家的唱片与录音中选取重要的剧目和较完好的声音资料,由当代著名京剧演员为录音配演,制成光盘。

京剧“音配像”文化工程从1985年提出、研究、试录,1994年7月开始成批录制,到2002年8月结束。先后有40多个单位、2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总计582张,时间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囊括了近代京剧历史上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此外,还录制了中国评剧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①

京剧“音配像”工程的目的是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为观众提供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京剧剧目,为京剧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教材与范本,使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下来,世代留传。这是我国京剧史上规模宏大、风格多样、流派各异、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浩繁工程,是一种音与像美的结合,是为继承京剧艺术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创作新形式。

如果说“音配像”是为中华戏曲的优秀历史传统存照,那么“像音像”则是为中华戏曲的当今经典存像。在京剧“音配像”工程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基础上,戏曲“像音像”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作为推动当前豫剧电影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案例和政策契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京剧“像音像”工程具有典型的指导性意义。京剧“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列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国家文化工程。2016年3月,在中宣部支持指导下,文化部成立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工程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为传统京剧艺术留下最完美的音视频记录。

该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又从60岁以下获得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的候选演员中优中选优,遴选出第一批102名演员的127部剧目,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共录制350部优秀戏曲剧目。京剧“像音像”工程将影视手段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不但对传统京剧艺术起到弘扬、保护的作用,也为地方戏曲电影在新世纪的创新性保护提供了思路。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将在2017年全面实施,申报剧目涉及52个戏曲剧种。其中,《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香魂女》《穆桂英挂帅》《大祭桩》《桃花庵》《刘青霞》《焦裕禄》《任长霞》等70余部优秀豫剧作品已被初步列入文化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推荐名录,通过政府资源配置,将优秀的豫剧作品加工成声音、影像精美的影视作品。在大数据、“互联网+”占据主流话语场的时代,新兴媒体为豫剧电影承载新的“永恒记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更有效的平台。

基于电影的影像双重性特征,戏曲片从诞生那天起,其功能定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除了市场(片厂美学)与叙事(市场美学)的矛盾及统一外,戏曲舞台传统的保存与传承,一直成为困扰戏曲片生存与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此意义上,推进戏曲“像音像”工程不仅为后人留驻历史影音,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该项工作的具体推进,积极寻求新世纪豫剧电影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二、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的发展现状

豫剧是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故事大多取材于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现实生活,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豫剧电影是以豫剧为主要拍摄对象和表现内容的电影,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政策引导下,第一部豫剧电影《花木兰》诞生,使豫剧首次以电影形式出现。作为中国戏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代至今已有50余部豫剧电影产生,在影片数量上紧随京剧电影之后。

豫剧电影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晚,根据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豫剧电影的早期创作、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豫剧电影的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至今豫剧电影的创新探索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豫剧电影的拍摄总量为全国范围内被拍摄成戏曲电影最多的剧种。在众多豫剧电影中,涌现出一批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并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获大奖。豫剧电影在国际影坛产生的巨大影响为豫剧的发展争取了更多年轻的观众,也以电影的形式使豫剧的舞台剧目得以保存和传承。就豫剧电影本身来说,它也因尊重豫剧舞台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以及视听特色,吸引了更多的电影人才投身戏曲电影的探索。由此可见,豫剧舞台剧目和豫剧电影的积极创作,是一个相互刺激,共同提升的过程。

图1.《程婴救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戏曲电影生产模式被打破,戏曲电影失去了原有的发行放映链与充足的资金保障。由于市场的冲击,戏曲电影处境艰难,一度跌入低谷。大量豫剧院团解散,人才流失,经典剧目濒临失传。新世纪以来,随着剧目资源的供给和民营制片单位所注入的经济活力,豫剧电影逐渐走出凋零状态。豫剧电影的兴盛对豫剧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保存了豫剧艺术的精华。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再次被呈现在电影银幕上,如《五世请缨》(2007)、《桃花庵》(2010)、《三哭殿》(2011)、《新大祭桩》(2012)、《柳迎春》(2012)等。《清风亭》、《程婴救孤》、《苏武牧羊》三剧被称为“忠孝节”国魂经典三部曲,分别在2009年、2011年、2014年搬上电影银幕。一批赋予新意的新编古代戏也登上银幕,如《七品知县卖红薯》《七品知县进道观》《布衣巡抚魏允贞》等。现代戏约占豫剧电影之一半,既有主旋律力作,如《村官李天成》《铡刀下的红梅》《全家福》等,又有展现中原地域色彩的剧目,如《农家媳妇》《电影儿女》《敬老院的故事》等。《村官李天成》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程婴救孤》与《清风亭》获第13、14届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②

但是,叫好不叫座是豫剧电影生存的最大障碍,戏曲本体还是电影本体,也是戏曲电影存在的问题之一。豫剧电影究竟是单纯的作为豫剧舞台艺术的一种记录手段,还是应该充分调动电影手段来表现豫剧,是豫剧电影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融媒体语境下寻求豫剧电影传承创新之路迫在眉睫。

三、“像音像”工程对豫剧电影创新发展的启示

戏曲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整体式微,是由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市场机制下戏曲电影竞争力的不足以及青少年观众对戏曲存在陌生感甚至拒斥感等多种“合力”造成的。如何在新的社会和媒介语境下焕发豫剧电影新的活力,需要从美学样式、产业运作等诸多方面,找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首先,以“像音像”工程实施为契机,探讨豫剧电影创作的技术创新。戏曲强调虚拟性、程式化,影视艺术注重纪实性、生活化。作为豫剧电影导演,应熟悉了解戏曲的表演艺术规律,要突出戏曲“四功五法”程式动作的表演亮点,结合剧情镜头处理要合情合理、简洁流畅,符合戏曲观众的欣赏习惯。在使用转场、特效时,在符合影视语言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剧情需要,符合戏剧的审美要素,并注意舞美布景、服装、道具等的细节处理。此外,将豫剧电影的舞台表演艺术基因与3D技术相结合,尝试拍摄3D豫剧电影,可以打破二维画面的边框限制,还原戏剧表演的立体空间。2013年朱赵伟执导的豫剧电影《苏武牧羊》是目前唯一一部3D版豫剧电影,3D技术与戏曲电影艺术的结合,不仅是电影史上的一次创新,也必然给热爱戏曲的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这对豫剧事业的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豫剧电影的开拓新的美学样式。

随着电影观众年龄不断下沉,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形式来展现传统艺术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相对于VR技术的蓬勃发展,优秀的VR影视内容相对匮乏。目前重度VR用户以80、90后人群为主,21-30岁之间的用户占比达到了48.5%,这与电影主要观众群体的重合度极高。80、90后人群天生对于新鲜事物特别是数字产品的接受速度和接受能力极高,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最具市场潜力的典型消费群体。VR版豫剧电影必然会使豫剧电影的拍摄手法、美学样式产生新的活力,迅速被“网生代”观众接受,从而使传统艺术在年轻观众群体中获得更广泛的关注,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其次,研判“像音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议程设置与运行机制建设。“像音像”工程的工作流程是选取当代戏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力求留下最为完美的艺术记录。豫剧“像音像”工作目前处于戏曲名家和代表剧目的数据汇总阶段,剧目题材、豫剧流派、院团地域分布、演员角色等切口,都可以作为研判豫剧电影“像音像”工程具体遴选阶段的要素指标,并针对当前豫剧电影的受众市场变化,围绕传承工作给出建设性意见。在保持戏曲艺术特性、尊重戏曲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对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予以丰富和发扬,并探索豫剧电影与新电影技术(如3D技术、VR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豫剧电影的发展之路可以为所有新媒体催生下可能出现的“豫剧变迁物”(如豫剧广播剧、豫剧微电影、3D版和VR版豫剧电影等)提供可鉴之资。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形态、美学、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化,充分调研、汲取京剧“像音像”工程的前期经验,探讨豫剧电影美学特征、表现程式如何实现与当代电影语言和技术要素的融合,寻求豫剧电影在当下的文化、社会语境下创新发展的方式及其可行性。

第三,培养观众,利用资本推动豫剧电影走上市场化道路。豫剧电影市场化的突破口在观众,观众需要的豫剧电影创作者来培育和维护,只有好的电影作品才能够培育和维护好观众。2017年3月,豫剧电影《王宝钏》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上映。而在此前的2016年,该片荣获“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优秀戏曲片”和“加拿大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戏剧片”两项国际殊荣,该片的艺术性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也为推动豫剧走出国门,提供了民族文化新动力。

本地优秀企业参与投资该片,为企业发展与文化创新相结合提供了新的共赢思路。企业参与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市场化进程,这种示范作用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领域,进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优秀豫剧电影的生产,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豫剧电影的存在丰富了电影类型和内容,是我国电影题材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其创作和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问题。借鉴“像音像”工程,从投资、创作、宣发等各个层面进行创新,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融媒体优势培养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及年轻的观众群,是豫剧电影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注释】

①叶厚荣,《振兴弘扬京剧艺术的重要举措》,《中国戏剧》2002年第10期。

②张青飞,《豫剧电影的历史及艺术嬗变轨迹》,《电影文学》,2017年第4期。

孙笑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

猜你喜欢
音像豫剧剧目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Paste” by Henry 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