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进展*

2017-07-24 17:26刘小凤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评估空间

刘小凤

(1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 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进展*

刘小凤1,2

(1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 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本文从空间再造影响因素、虚拟空间的再造、物理空间的再造、空间再造评估体系四个方面对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与评述,并提出图书馆空间再造面临的问题,为未来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图书馆 空间再造 空间评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亟需进行服务创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逐渐意识到,图书馆除了提供信息服务,还应该进行虚拟空间和实体物理空间的再造[1],从而为读者营造舒适和便利的学习环境。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空间再造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不能一蹴而就。本文拟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对空间再造的相关研究,吸取优点,发现问题,以期指导未来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空间再造这个概念来源于建筑学,本意是把旧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改造而使原建筑物具有另外一种功能。在本研究中,空间再造是指在既有传统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基础上,对图书馆的形态及功能重新进行挖掘,从虚拟和实体的角度对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进行升级。对于IC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具体空间的再造,鉴于学界已经有相关研究综述,本研究只从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角度进行总体把握,不做详细综述。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这一时期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

1 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1.1 文献来源

为了全面掌握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状况,笔者在CNKI、万方和维普中进行文献检索。将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博硕论文和会议论文,将文献发表时间截至2016年10月。将检索条件限定为“主题=‘空间再造’或‘空间改造’或‘空间重构’或‘空间重组’并含‘图书馆’”采用精确匹配模式。没有“主题”字段的数据库,检索条件设置为“题名或关键词=‘空间再造’或‘空间改造’或‘空间重构’或‘空间重组’并含‘图书馆’”采用精确匹配模式。结果共检得文献364篇,经过逐篇浏览去除重复及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237篇与本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的文献分析来源。

1.2 文献分布

本研究领域每年的发文情况见图1。我国关于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始于2000年,之后几年缓慢增长,从2008年开始增长迅速。2013年之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27篇以上,2016年达到52篇。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研究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除了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从虚拟空间的再造,延伸至多样化物理空间的再造。从偶然性的空间再造发展至有计划的、调研充分的、系统性的空间再造。除了理论研究,案例研究也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与图书馆功能转型,服务升级的大趋势密不可分。

图1 我国与图书馆空间再造相关文献的发文量

2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影响因素研究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曾指出,21世纪伊始,国际图书馆界便开始重新思考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目前,空间再造已成为国内图书馆空间发展的主流。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社会发展和趋势推动了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革,不断降低的纸质馆藏使用率与不断攀升的电子资源使用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大量纸质图书被储存到密集书库,为了提升图书馆空间的使用效率,空间再造成为当务之急。此外,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出现倒逼图书馆改变传统单一的空间结构,促使图书馆的空间结构与时俱进。第二,“互联网+”影响了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生态和新模式。“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促使图书馆的空间观念发生变革,而且促进了图书馆空间技术的升级[3]。第三,读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和群体的异质性影响了图书馆空间的再造类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信息获取的渠道不断丰富。读者获取信息的技能不断增强,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高素质读者群体的多种需求也就成了图书馆在设定空间再造类型时必须要考虑的重点。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众多事物的发展进程,对图书馆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信息技术通过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图书馆行业的技术发展以及读者素质等方面促使图书馆以空间再造的方式进行服务创新和功能转型。从空间再造的具体类型上看,新的空间具有时尚、舒适、灵活、便捷等现实社会中许多盈利性场所才具有的特征,比如咖啡馆、时尚书店等。由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性图书馆等有国家财政大量的经费支持,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成果对所服务的读者群体免费开放,因此,读者获取新的服务体验的门槛较低,这些优势对读者的吸引力又是盈利性场所完全不具备的。可以看出,盈利性场所的特征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提供了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念。总体来看,空间再造实质上是图书馆为了改变自身传统的呆板和保守的旧形象而做出的努力。图书馆行业自身求发展的动力促使图书馆接受和重视空间再造工作,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体验。

3 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再造研究

3.1 虚拟阅读空间

在数字图书馆背景下,图书馆要打造与物理阅读空间相对应的虚拟性阅读空间来满足读者需求。鲍盛华认为公共图书馆在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该与高校和专业性的科研图书馆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从而实现虚拟性阅读空间的再造。云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阅读空间。佴林扬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打造一个集教育性、知识性、指导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数字空间,不断扩大服务空间[4]。

笔者认为,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再造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的虚拟阅读空间建设蓬勃发展。从国家层面上看,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三大覆盖全国的文献保障系统。其中,CALIS和CASHL的服务对象是全国高校师生,而NSTL的服务对象是全国用户。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31个省及直辖市建立了地方性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5],形成了共建共享的科技文献保障和服务体系。在地方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辖区内的主要高校和专业性图书馆也逐渐被纳入进了区域性的文献共建共享体系。由此可见,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一张无形的信息保障大网,全国用户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享受到虚拟阅读空间的服务。

3.2 网络交互社区

李景凯等认为图书馆员可以构建博客信息平台,从用户视角进行系统构建和资源组织,打造网络交互社区,与读者群体进行互动[6]。图书馆员要扮演信息建筑师的角色,克服图书馆组织与网络新生代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迎接新的挑战。在资源组织上,杨允仙认为图书馆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用户的需求,不断推出新视点、新方式和新资源,提升用户关注度[7]。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去搭建便捷的网络虚拟社区,拓展服务空间,服务读者。

笔者认为,网络交互社区的发展能够拓展图书馆服务用户的空间和渠道,也更加具有灵活性。但是,网络社区的交互性对图书馆的响应能力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交互社区的资源组织上,图书馆还需要调查读者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精准的服务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3.3 新媒体服务空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运用到图书馆的服务中,构造出巨大的虚拟服务空间,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新媒体工具包括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网络化[8]。新媒体具有信息更新快、容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有助于读者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因此,图书馆的许多用户逐渐从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使用转移到新媒体虚拟空间的使用中,成为图书馆传统空间服务的重要补充。

笔者认为,新媒体服务空间打破了图书馆服务上的时空限制,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鉴于读者使用习惯上的偏好,新媒体服务空间更多提供的是咨询、宣传和图书馆动态等浅层次的信息服务,无法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内容服务,只能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一项补充。

4 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再造研究

4.1 图书馆整体物理空间的再造研究

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旨在为读者打造一个熟悉、舒适和美好的公共空间。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 提出的“第三空间”理念被广泛运用到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中。欧登伯格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空间分成三个空间,第一和第二空间分别是家庭和职场,而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空间,比如城市中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等则是第三空间[9]。第三空间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参与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丰富公共文化的重要场所。高小军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往往是地区的文化地标,应该将其看作社区甚至是城市的一部分,要通过空间再造使公共图书馆外的广场、台阶、草坪与其内部空间一样聚集人气与资源,使公共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成为一个更大的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10]。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建造大空间图书馆的必要性降低,人文设计思想上升,图书馆成了体现高校建筑文化的最佳切入点[11]。杜瑾等人的研究发现,国外图书馆在物理空间的再造上秉持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尤其注重空间设计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12]。对于既有的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指对建筑物内部的物理空间形态进行重新分隔,对建筑进行二次创作。牛靖涵提出要从图书馆实际出发合理设计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因素,把新的时尚元素和空间美感等融入到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中,营造舒适、便捷、高效的阅览环境,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效率[13]。一些大学图书馆还通过新的空间表现形式来突出图书馆的新形象。比如2011年芝加哥大学扩建的图书馆新馆采用了玻璃穹顶,将三层研究空间设置在地下,读者坐在图书馆中既可以观赏地面景观,又能享受阳光[14]。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青铜浮雕、红木展架、国画和花草等营造舒适典雅的图书馆物理空间[15]。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通过改进光照、声响和总体美学,将一座书籍的仓库转变成温暖和光线充足的空间,提高读者阅读体验。日本的大阪成蹊大学图书馆从二楼到五楼穿插着几个玻璃球形的“行星”阅览室[16]。行星阅览空间是图书馆的象征性空间,展现出了图书馆的独特形象。此外,绿色环保、自然光、循环设计等理念必将更多的运用到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设计理念中[17]。

笔者认为,图书馆是城市“第三空间”的理念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还兴起了“第三空间”运动。目前“第三空间”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进行整体物理空间再造的重要指导。但是,打造什么样的空间才能真正满足读者对“第三空间”的需求?这需要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认真思考和务实调研,而不仅仅是照搬“第三空间”的理论和国外图书馆的现有发展模式,还需要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相适应。许多公共图书馆的建筑是城市的地标。相应的,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建筑也是高校的地标。这在许多城市和高校都已经得到了证实。图书馆整体物理空间的再造不是任意为止,而是充分彰显了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文化特色。虽然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会有所不同,但是绿色环保、舒适时尚和便捷高效的空间再造理念永远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4.2 传统服务空间的再造研究

传统服务空间指的是以藏书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空间,其核心服务是书刊的借阅。石薇芬认为现代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应该以人为本,在进行空间再造时要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为读者自由阅览创造条件[18]。明月辉认为图书馆传统服务空间的再造不仅要“以人为本 ”,而且要“以用为本”,要重点扩张以读者为中心的使用空间[19]。曹丽娜等认为图书馆应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传统图书馆空间再造工作的指导方针,进行转型升级[20]。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肖珑认为,在进行空间再造时,图书馆既要围绕传统的藏书和基于藏书开展的各类服务保留空间,另一方面,又要超越历史功能,为新时代的读者提供文化环境,增加大量单纯用于服务的空间[21]。在保留传统服务功能的同时,要对传统服务空间进行优化重组,根据读者需求调整传统服务空间在图书馆整体空间中所占的比例。芬兰赫尔辛基图书馆的传统功能服务区域只占建筑总面积的35%,剩下的空间更多的用来打造空间服务区域,包括学习交流中心、多媒体阅读中心、休闲中心和活动中心等[22]。此外,还要对传统服务空间的布局和展示进行创新设计,增强传统服务的活力。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图书馆空间有限的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改善,许多高校都是采用密集书库的办法,腾出更多传统书刊借阅的物理空间用于空间服务[23]。

笔者认为,由于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会越来越高。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对用户的藏书、借还和阅览空间的面积在图书馆总体空间中所占的比例在未来会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而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实物载体之一。因此,一些图书馆不仅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加藏书区域的面积。这种增加是实际面积的增加,但是并不能改变传统服务空间在图书馆总体空间中比例逐渐减少的历史趋势。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传统服务空间的再造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传统服务。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传统服务空间和空间服务区域之间的比例关系,把握历史趋势,进行服务创新和功能升级。

4.3 空间服务区域的再造研究

有专家认为[24],未来图书馆会着重体现两个方面的价值:服务的价值和场所的价值。其中,场所的价值指的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单纯的空间服务。用户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的核心理念。因此,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对空间服务区进行再造时,除了按职能对空间进行分区,还要使空间具备开放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坚持“闹静分开”和“最近距离”的原则,对空间服务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避免某些空间的噪音对其他空间的干扰,为读者提供便捷的环境。常见的空间服务区域包括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和休闲阅读空间等。

(1)学习共享空间

吴新年等认为,当前条件下的学习模式不仅仅是听讲课和阅读,更多的是思考、争论、假设和论证的过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构建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和知识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物理空间[25],学习共享空间便是其中之一。王丽艳等人认为,学习共享空间的再造要坚持因地制宜、需求导向、虚实结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26]。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资金预算合理规划学习共享空间的再造建设;调研并分析各个读者群体的学习共享空间的具体需求,改进和完善学习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需要对图书馆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和服务环境进行再造,营造虚实结合的学习空间;建设专业化的人才服务队伍是保障学习共享空间再造后发挥良好作用的关键环节。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基本上是在学习资源的集成和阅读环境的改造基础上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多数高校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进行了改建或者分楼层对图书馆的局部空间进行改造,从而打造基于学科分布的学习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由物理空间、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27],通过整合文献信息资源、多媒体、阅读设施与数字设备,为读者提供便于研讨的学习环境。早在新世纪伊始,北美高校图书馆就是按此规划发展和再造学习共享空间的。当前,国外的图书馆主要基于既有的参考咨询服务优势,在综合参考区域开展学习共享空间活动,合并相关学科分馆,为多学科交叉提供学习共享空间。

笔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国内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主流。学习共享空间的再造理念、模式和服务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国内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学习共享空间再造。学习共享空间的物理空间再造相对比较容易,许多高校图书馆直接在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升级。但是,打造与物理空间相配套的图书馆服务却并非易事。除了应该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还应该配备与读者需求相匹配的软件和硬件资源。此外,学习共享空间还应该有专业馆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专业馆员既应该懂文献信息的分布和使用,还应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从而使学习共享空间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2)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一种以促进学习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创客们聚集在一起分享资源如工具、专业技能、创意等来完成某个项目的真实空间[28]。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创客运动为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图书馆掀起了一场空间再造与服务融合的升级运动。近年来,国内“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理念的兴起也引导了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发展,多所高校图书馆通过再造的创客空间为高校读者提供创新知识服务[29]。张晓桦认为,除了对既有馆舍进行空间再造,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联盟的形式与学校所在区域内的闲置厂房所有者达成合作协议,挖掘闲置空间的社会价值[30]。吴觉妮等人研究并分析了创客空间再造在中美两国的研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注重创客空间再造的实证研究,而国内偏向理论研究[31]。此外,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还对创客空间的再造进行统一规划指导,使得创客空间的再造覆盖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而这正是国内图书馆界所缺乏的。

笔者认为,创客空间在国内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内政府层面对“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的鼓励,也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图书馆能够灵敏地抓住这一机会,在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中打造创客空间是图书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创客空间的再造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和社会上的一些创新创业孵化机构及高校的创新创业俱乐部合作,深入挖掘读者对创客空间的需求,使创客空间真正实现鼓励创新,为创新服务的效果。

(3)休闲阅读空间

图书馆休闲空间的再造是“第三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的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单纯读书的地方。图书馆作为公共休闲空间的功能日益被强调和重视。自由、开放和舒适应该是图书馆休闲空间应当具有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休闲功能。孟方卿认为,图书馆可以充分考虑走廊空间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在图书馆走廊设置休闲桌椅、休闲沙发和茶几等,进行图书馆休闲空间再造[32]。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图书馆在原有图书馆空间内进行了休闲空间再造,包括浙江师范大学的阅读咖啡屋、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休闲吧和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休闲茶吧等。

笔者认为,休闲阅读空间的再造是图书馆打破传统的沉闷形象、重视读者阅读体验、为读者营造舒适阅读环境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图书馆在休闲阅读空间的打造中除了配置舒适的阅读空间,还提供一些餐饮服务,比如饮品和食品等。休闲阅读空间不仅成为了读者轻松阅读的场所,更是一个社交场所。但是,目前已经建成休闲阅读空间的大学图书馆鲜有提及服务效果,也没有相关研究探讨如何衡量休闲阅读空间的再造效果。

5 图书馆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研究

国外很多大学图书馆已经建立了空间再造评估体系。董国华研究了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建立的由评估人力资源体系、评估方法技术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组成的三位一体空间再造评估体系[33]。东北大学图书馆设置了专门的评估馆员,利用读者的使用数据、调查问卷、专场会议和访谈等形式收集用户的空间使用信息,运用空间评估指标体系考察图书馆的空间价值。空间再造一般从评估开始,空间再造工作完成之后又会进行新一轮的空间评估,新的评估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指明方向,而再造又为空间评估提供实证依据,两者共同推动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不断发展。董国华还认为东北大学的空间再造评估体系虽然值得借鉴,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上。图书馆应该在空间服务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以宏观发展目标的逐层分解带动空间评估目标的分解,从而形成多方诠释空间价值和目标的系统评估标准,保障空间再造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郑琳研究了美国戴顿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评估体系及实践[34]。戴顿大学图书馆在工作中注重日常数据的积累与挖掘运用、强调空间再造和服务整合、促进专业馆员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服务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强菁与黄扶敏研究了美国北卡罗纳州立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图书馆空间评估体系,认为该校的空间评估体系较为完善,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评估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缺乏与院系的沟通,忽视了教研人员的空间需求[35]。此外,李超平等研究了台湾中小型图书馆的空间改造运动[36]。台湾地区聘请由图书馆学、管理学、文学、史学和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值得大陆图书馆借鉴。隆茜和黄燕研究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在空间使用率上有一些差异,在空间再造的区域划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37]。

笔者认为,当图书馆的空间价值成为核心价值时,空间再造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图书馆不可能通过一次调研完全掌握读者的使用需求,因此,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图书馆需要对再造后的空间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使用效果,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工作。与国外相比,国内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评估工作起步较晚。通过前期的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图书馆开展空间再造研究和实践的较少。缺乏空间再造的前期调研和后期评估。国外图书馆的空间评估体系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我国图书馆提供良好的借鉴。

6 结语

自上世纪末数字图书馆开始建设以来,我国图书馆就在开展虚拟空间的再造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工作起步较晚。尤其在空间再造评估体系构建方面与国外图书馆界有较大差距。虽然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很重视空间再造工作,进行了图书馆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再造,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①我国图书馆界对空间再造缺乏扎实的前期调研和长远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要打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的服务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目前国内图书馆对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可以看出在图书馆对用户需求的调研重视不够,缺乏长远规划,更多是图书馆单方面的行为。②国内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缺乏创新性,更多是跟风国外图书馆。由于国外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起步较早,体系也比较完善,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工作的开展更多是借鉴和跟风国外图书馆的做法。这使得我们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永远落后国外一步,没有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进行功能转型。③国内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缺乏专业人才支持。根据前期的文献调研,国内图书馆没有设置专门的空间再造评估岗位,没有专业人员开展空间再造的评估和调研,导致空间再造工作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质是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功能转型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将图书馆空间再造作为服务创新的重要抓手,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1〕 孙雅欣,朱莉莉,张黎,等.移动阅读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8):71-73+77

〔2〕 林肖锦.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7):101-102

〔3〕 蒋萌.“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6(3):92-96

〔4〕 佴林扬.高职图书馆服务转型与空间再造[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92-94

〔5〕 杨小凤.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分析[J].现代情报,2014(7):69-73

〔6〕 李景凯,郑学军.学习共享空间再造与大学图书馆建筑新形态——从中外大学图书馆的比较看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9):21-23

〔7〕〔27〕 杨允仙.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思考——写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之后[J].贵图学刊,2012(4):7-8

〔8〕 曹志梅.高校图书馆旧馆舍空间重组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6(9):86-89+95

〔9〕 丁晓慧.论大学生活第三空间的构建——以图书馆转型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57-58

〔10〕 高小军.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实践[J].图书馆,2013(1):99-100+104

〔11〕 王萌萌,尹存喜,张立朝.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9):235-236+306

〔12〕 杜瑾,杨志萍.国外图书馆IC空间建设研究新进展[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15+10

〔13〕 牛靖涵.阅览空间分隔再造刍议[J].图书馆学刊,2012(6):102-103

〔14〕 郑学军.静思与交流:芝加哥大学两座图书馆建筑[EB/OL].[2016-05-5].http://blog.hit.edu.cn/xuejun/post/140.html

〔15〕 胡益芳.发亮、发声:引导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以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探索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51-54+42

〔16〕 盘点日本十座让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图书馆[EB/OL].[2016-09-05].http://www.wtoutiao.com/p/Me8ZhG.html

〔17〕 吴明明,刘华.转型期学术图书馆的空间再造[J].图书馆杂志,2015(7):32-36+58

〔18〕 石薇芬.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再造[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215

〔19〕 明月辉.基于图书馆空间“转换与重构”问题的解读[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1):27-29

〔20〕 曹丽娜,于春宏,李若,等.供给侧改革推进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9):107-108+111

〔21〕 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5-10

〔22〕 段小虎,张梅,熊伟.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23〕 蒋春林.信息共享空间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功能再造与管理[J].情报探索,2014(10):120-122

〔24〕 金鑫.图书馆推开数字化大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6-20(8)

〔25〕 吴新年,李玲丽.关于新型交互式协作学习与研究服务空间建设的若干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2(5):65-69+74

〔26〕 王丽艳,黄溶冰.面向“网络一代”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J].现代情报,2014(11):96-98+103

〔28〕 王敏.我国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及构建方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9〕 刘学英.基于众创理念的图书馆转型与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2):6-9

〔30〕 张晓桦.创客时代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融合路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1):47-51

〔31〕 吴觉妮,王冬梅.中美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对比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0):110-112

〔32〕 孟方卿.新媒质转型下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3〕 董国华.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3):94-97+93

〔34〕 郑琳.戴顿大学罗斯奇图书馆空间评估及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4):85-88

〔35〕 强菁,黄扶敏.美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评估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5(2):92-95

〔36〕 李超平,黎娇,刘杰.台湾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6):39-46

〔37〕 隆茜,黄燕.高校图书馆空间使用评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3):78-84

Review on the Study of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Liu Xiaofeng

The study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influencing factors,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space and assessment systems. Then, the paper present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Space evaluation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金融信息港创新研究中心”(项目编号:JBK150401) 研究成果之一。

G258.9

A

刘小凤,馆员,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图书馆评估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评估依据
去图书馆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