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
摘 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可以通过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种方式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当前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困难、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优化经济组成成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激励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34-03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财产所有制结构中的一种,是相对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而言的一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种方式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发展,这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总体方向。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国企改革的成败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长远发展。因此,按照中央部署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在国企改革中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必须抓好国企改革这一战略任务。按照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搞好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弄清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在国企改革中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深入分析当前国企改革中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才能切实保障国企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济”的概念。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这里的“混合”即是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公有资本与其他非公有资本的混合。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这是在中央发布的改革文献中第一次就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策。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出了明确界定,即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经济形式[3]。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这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最完善、最科学的界定,指出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可以通过“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实现更加广泛的混合,并指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5]由此看来,混合所有制既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基本经济制度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就要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任何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性质和作用方面的准确界定,这为国企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定了总基调和总方向。
二、国企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开大目标
在国企改革目标下,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消除原有国企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企业治理结构上的不合理问题。当前国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多以政企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而造成管理效率和质量上的问题[6]。在多数国有企业中,企业的执行权和决策权受到政府的巨大影响,在政府的作用下国企很难基于市场规律和自身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的规划设计和执行上面临的程序和困难较多,不仅效率低下,还很容易出现最终决策的失效,很多发展规划得不到最后落实。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真正改变,政企分开的目标能够在改革当中一步步实现。
(二)改善国有企业发展效率,推动经济良性互动
国有企业现有的经济布局情况为政企合一下的管理层决定,而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欠账现象,企业规模虽大,但由于其在发展规划方面的不足,未能就企业的发展提出并执行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导致企业的盈利模式存在缺陷,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大而全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向更加合理,在产业发展规划上更具前瞻性,且能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有益联动,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在互补之下实现企业发展效率的有效提高。企业现有的发展瓶颈得以突破,对于国有企业自身而言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三、国企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出现的问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门槛较高
国企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引入民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实现股权多元化,通过多种经济成分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很多领域还难以接受民营、外资等经济成分的进入。比如电信、高铁、银行等领域,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放宽准入的政策,但由于这些领域已有主体的垄断经营带来的绝对优势,其他经济主体进入的门槛实际上还很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经济成分的进入。加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国企运营机制与创新活力与民营、外资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也致使民营、外资等经济主体与国企之间“联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困难加大,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大的资源集合来办大事,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市场规律的作用,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很难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企改革当中虽然进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的大力探索,但原有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除,相应的改革措施还是停留在浅层和表面,股份制经营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同时,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表面上完成改革的管理结构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信息不透明现象屡见不鲜,且对小股东的权益侵犯也很难得到管控和约束。
(三)缺乏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活力
国企改革不彻底的另一大后果就是企业在管理机制上的不科学和不健全。国企普遍的经营目标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并不会花大力气进行长远发展的规划,加之管理体制过于庞杂,对于具体的发展规划设计需要首先报送政府相关部门,再进行层层的审核,最后的执行与原有的设计相去甚远,花费的时间成本也很大[7]。在企业负责人的选拔上,多采用行政命令和行政考核的方式,对于负责人的约束没有真正有效的办法,在官本位思想的作用下企业的经营多以追求好政绩而不是好业绩。对于员工而言,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的短浅,员工的工作和收入并不会成正比,逆淘汰问题严重。
(四)多个领域改革仍然未能有效展开
国企改革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较大,即便在政府大力推行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企业很难轻松而顺利地走向市场化。由于国有企业较许多私有企业有着更为巨大的优势,其往往在市场某一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情况下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就会出现,这对国有企业的惰性发展更是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国有企业往往消极应对改革问题,改革多停留在表面,以至仍有多个领域的改革未能有效开展,比如公司领导任用制度改革、员工的期权激励制度等均为得到实质性的推进。由于改革不到位,企业的发展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低下。
四、国企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策略
(一)降低进入门槛,推进多种经济成分合作
针对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门槛较高的问题,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在电信、银行、高铁等竞争性较强的领域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允许民营、外资等经济主体以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种方式参与这些领域的经营,这不仅可以增加这些领域的资本投入,做大做强这些行业,为我国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能通过多种经济成分的参与进入,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的股本结构,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具有灵活、高效、锐意进取等公司治理特点,推进这些经济成分与国企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可以发挥这些经济成分的优势,促进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资产监管机制
完善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政企分开的办法来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将市场机制真正引入国企的管理和发展当中。政企分开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同时,还应当改革企业的选人和用人机制,改变以前一直使用的行政选人用人方式,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扩大人才使用范围,使国企员工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应当建立起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在决策上由高效的决策机制完成,避免出现内部人的主观控制。健全资产监管机制,大大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的滥用和损失。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公司活力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当前的经营管理机制,将效益和员工的收入相挂钩。从高层管理人员开始,将其个人的薪酬奖励和公司的长期利益关联起来,其个人在工作岗位上贡献越多,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对于公司核心人才同样采取相同的薪酬机制,将其收益与公司长期收益关联,以激励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8]。对于企业中的大多数基层员工,应当通过健全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进行员工收入的管理,结合员工等级和岗位贡献度来进行收入决定,贡献越多收获的个人利益也越多,从而激发员工个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积极性,使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更为突出,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动力。
(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体制历史顽疾
为增强国企的综合实力,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和运营资金更为充足,以便在今后的公司发展规划运营中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此,应当不断拓宽国企的融资渠道,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互动,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大量资本进入,增强国企的资金实力。同时,还应关注国企现有体制的历史顽疾,改变过去在控股当中的一家独大,将股份进行相应分散,让社会资金能够以购买股份的方式参与到国企的经营体系当中。充分听取多个股东的意见,开阔发展眼界,实现企业在运营和发展上的不断革新。
结语
国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策略问题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难、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以市场为指导,合理引导更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当中,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公司选人用人机制、拓展资金融资渠道、加强激励机制建设等措施促进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国企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国有企业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0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5.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8.
[6] 梁法院.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企业研究,2014,03:77-79.
[7] 孫宗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4,(37):80-83.
[8] 杨娟.论述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5,(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