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鑫
摘 要:对于国民的日常生活而言,其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工资收入,工资水平的高低决定其生活质量的高低。从大范围来讲,一个国家国民收入作为国民福利的组成部分,工资的高低反映了国民福利水平的高低。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势头来看,总体仍处于不断进步当中,但对于公民个体而言,其个人福利反映在工资上的水平却仍待提高。为此,从工资视角对国民福利以及其改善进行研究,首先对国民福利进行概述,继而指出工资水平和国民福利间的关系,探讨我国国民福利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分析当前我国的工资水平,最后相应提出了从工资视角出发改善国民福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工资;国民福利;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1-03
国民福利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由国家和社会全体力量向国民的福利反馈,是维护国家繁荣稳定、消除社会矛盾、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元素。只有国民福利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提高的时候,国家的未来发展才能呈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样貌。工资作为国民福利的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于国家相应的福利制度和社会分层情况。从工资视角对国民福利的改善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为国民福利的改善问题提供一个角度的具象思考。
一、国民福利概述
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作为实现国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在先进国家扮演的是普遍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化解社会矛盾、维系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正能量角色,它不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国民福利即一个国家的国民能夠享受到的、由国家通过相应福利制度而给予的合法福利,对于缓解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提高其他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有着重要意义[1]。国民福利的好坏受到国家发展水平的巨大影响,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相对较低,而发达国家的则较高。这源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获得的资源分配也就较高,同时也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时间相对较长,各项制度规范和执行层面均有了很好的架构。对于普通的国民而言,为了拥有更好的社会福利,不仅需要通过自我的奋斗和努力,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分配,同时也需要国家在经济发展层面拥有相对的保障,且在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上面能够更加全面和完善。
二、我国国民福利存在的制度缺陷
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得到有效调整,经济发展向着正确道路大踏步迈进,各项产业的发展从起步到如今的高水平,相应带来的经济收入不仅极大的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同时也使得国民从原来的吃不饱饭一步步走向小康道路,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2]。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将人民创造的财富反馈给人民,国家不断重视社会福利问题,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上一方面着眼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和特殊的国情状况,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步步创建起属于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而现实问题是,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和国家财政收入之间仍不匹配,很难做到社会福利制度贯彻实施的一步到位,社会福利事业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我国的国民福利制度来看,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制度缺陷对于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仍有较大限制作用。
(一)运行机制陈旧,官民分割
在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国家福利向社会个体的下放,就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做保障,才能完成福利设想的有效落实。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仍在建设当中,国家的福利制度贯彻实施落到地方时,由于不同省市地区的政府执行层没有统一的执行规范,在相应的运行机制构建上缺乏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多是照搬其他的运行机制,无法实现两者的完全匹配[3]。应用的运行机制多为陈旧式,缺乏与时代和社会实际的同步更新,在应用中也就无法起到最佳的应用效果。面对国家下放的社会分配资源,许多经不住诱惑的政府官员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窃取和分割,将原本用于国民福利的资金自我鲸吞,中饱私囊,产生官民分割的恶劣现象。从最初的福利设想到最后的官民分割,社会福利的实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二)制度安排残缺,覆盖面窄
社会福利制度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所有公民的生活保障和品质提升,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措施来避免公民个体存在生活上的巨大困境。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多项福利体系建设上已经有了较大成就,福利的覆盖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张。而具体来看,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仍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的阶段,其在整体的体系建设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和不足,尤其体现在普惠性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的不足。虽然我国已经有了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等亟需福利补助的人群的相应福利政策,但从其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工伤致残者迄今仍然不能顺利申领到残疾证,家庭收入在低保水平之上的残疾人事实上很难享受专门的残疾人福利[4]。同时,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离休干部福利待遇最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次之,企业退休人员再次之,明显的等级体系对于社会公平公正而言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三)监管体制不顺,多头管理
社会福利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其要想切实地从制度规划落实到政策执行,就需要拥有统一的监管体制和主体,对这一事业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布防,统一监管,才能保证其在实施过程中拥有协同性和统一性。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福利面临的现实却是多头管理,且职责交叉,责任边界不清。在政府系统,民政部门被定位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管部门,但事实上还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人口计划生育部门等分担着相应职责。各个部门同样拥有相应职责,分摊了民政部门的权力。同时,在党群系统当中,组织部门中的各个工会和共青团等也参与到相应的事务当中。这样一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在落实当中就缺乏相对统一的监管体制,监管部门权力分散、多头管理的情况大大削弱了监管的权威性。
三、工资水平与国民福利间的关系
(一)工资水平受到国民福利水平影响
国民福利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国民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生活水平,还会通过经济作用原理最终影响个体的工资水平。在国家加大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设时,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也就使得国民的购买力得到有效提高,人们的消费扩大化推动着市场的相应运行反应,物价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而在物价水平上涨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消除物价上涨造成的购买力下降的问题,人们的工资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工资水平和国民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正相关,要想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也可以结合社会实际,相应地提高个体工资水平。个体工资收入增多,其应用在基本生活上的消费也就有了较为充足的保障,在面对大额消费如购房、购车、医疗等时应对的压力也就相对较小[5]。
(二)工资水平反映了国民福利的水平
工资水平与国民福利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个体工资水平得到提高,其体现的国民福利水平也就相应较高。国民福利包括工资收入和其他社会福利项目,如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工资收入作为国民个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日常生活维持来源,其对于福利的整体水平影响较大。当个体的工资收入较低时,其在生活中的日常开销也就相对紧缩,获取的物质生活也就很难拥有水平保证;当个体的工资收入较高时,其不仅能够保障基本的物质生活,还能将其应用在精神生活品质提升上,如开展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大大缓解工作上的精神压力,其在工作上的动力也就更加饱满。工资水平反映着国民福利水平,要想改善国民福利,就应当看到两者的关联性,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四、当前我国的工资水平分析
(一)居民收入在 GDP 中的比例逐步降低
要探讨工资视角下的国民福利改善问题,就应当对我国当前的国民工资收入水平进行相应分析。结合近年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居民收入问题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其在GDP当中的占比在逐步降低。从社会福利的发展角度来看,居民收入的水平是福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随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势头来看,居民收入同样影响着福利水平,但中国个人收入增长仅停留在绝对的数字上,收入的增长数字意义远远超出了实际意义,除了数学意义外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人均收入从数字角度来看呈上涨趋势,但落实到实际的购买力上确并未相应上涨。同时,居民收入的增加在GDP范畴中并不是全是能够用来提高生活水平的,其中有很大程度上的GDP被消耗掉或者被不断地投资循环,最终体现在福利水平的部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样来看,居民收入虽然表面上得到很大提高,但其在GDP中的占比降低趋势将严重影响国民福利的水平。
(二)收入差距与国民福利畸形增长
我国为了改变原有的贫穷落后的情况,确定了经济发展的大方向,通过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一步步地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切实地落实到社会发展当中,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行业开拓实现了财富积累,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而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所在的地理环境限制或者先天缺乏创富条件,在收入水平上迟迟得不到提高。通过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可发现收入差距问题在不断加剧,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差异比不断加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带来的是社会矛盾的激化[6]。同时,从国民福利的增长情况来看,社会财富呈向少数人转移的趋势,社会分配制度上的不健全使得国民福利向着一部分人倾斜,绝大多数低收入人群享受的福利水平也相应较低。收入差距和国民福利畸形增长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分配体系的不健全,也反映了国民福利水平整体仍较低。
(三)居民、企业、政府之间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结合我国近年来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不容乐观,分配结构不合理问题进一步突显。数据显示,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参与度仍较低,其获得的分配资源相对企业和政府而言仍较低。这源于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大方面,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速度,带动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加强对企业的资源倾斜,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而相应的分配结果则表明,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对地位在下降,其付出和收获之间仍有很大的不平衡问题。同时,资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有利于投资者而不利于劳动者,有利于生产而不利于消费,相应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福利水平相对下降,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国民收入作用在居民生活上的比重较低,国民福利水平也就很难得到提高。
五、从工资视角出发改善国民福利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国民福利制度,健全社会福利机制
不断改善国民福利,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福利保障不足带来的社会矛盾激化问题,还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推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此,在改善国民福利的策略当中,从工资角度来看,基本的策略应为在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国民福利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机制。当前我国的国民福利在制度体系建设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覆盖面和执行度上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在覆盖面方面,在强调社会福利保障和医疗卫生补助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普适性的福利政策,针对各个收入水平和等级的人群提出相对科学合理的福利办法,在保证相对公平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福利水平,针对不同人群给出相应科学的福利支持,使得社会福利机制能够在一步步实施当中进一步完善,在消除贫富差距方面不断进行科学稳妥的尝试和努力[7]。
(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收入水平
要想实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除了要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不断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原有分配机制当中的不利因素,避免在分配当中出现过分的偏倚。在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意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性,在現有的分配机制下,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收入支出比例,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比,使得原有分配机制下带来的负面问题得到消解[8]。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使其在工资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实际的福利水平提升,为其生活压力缓解和生活品质提升提供巨大帮助。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应当落实好制度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对于既有的监管权利分配和落实过程不到位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三)推进经济全面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升
问题的解决需要落实到根本,对于国民福利改善问题而言,需要通过工资视角提出相应办法,而要想实现工资水平的提升,还应通过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来获取更多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分配资源,将其反馈到工资水平的提升当中。在经济发展当中,一方面需要夯实现有的经济支柱,另一方面还应不断进行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强第三产业的建设发展。强化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科技兴国,使得国家经济收入来源从传统的工农业占比向着科技产业占比转移。同时,在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借助于科技手段,强化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绿色健康和高效发展,为经济收入来源的拓展获取更多的可能性。
结语
只有社会福利制度得到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成熟,全体国民才能获得有保证的高质量生活。对于我国的国民福利水平改善问题,其关系到国家的长足发展,关系到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为了实现国民福利的不断改善,基于工资视角出发,应当不断加强推进经济全面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升,并需优化国民福利制度,健全社会福利机制。此外,还应当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收入水平。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也才能得到相应提高,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进一步的繁荣發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尽可能地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全面回应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诉求,才可朝着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让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1.
[2] 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2-10.
[3] 侯志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民福利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6):68-72.
[4] 王宋涛.收入不平等与中国国民福利增长:模型、方法与数据——基于效用主义的一个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2):191-206.
[5] 张二震,戴翔.开放利益与国民福利水平互动:以转型为基点[J].改革,2011,(8):83-88.
[6] 钱净净.城镇化进程中的国民福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