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伟��
摘要:校园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通过长期生活工作积淀而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教学作风、思维方式和传统习惯。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它对师生的成长发展产生其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靖江市刘国钧中学地处文化古镇——靖江市生祠镇,近年来,学校在“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办学绩效得到社会公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又提出了“加强内涵发展,实现二次跨越”的崭新目标。本文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重点阐述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彰显。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普济文化;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3-003-2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现和谐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活力之基、动力之源。近年来,我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校园文化活动领域,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彰显了办学特色。
一、尊重历史传统,彰显“普济”文化主题
1948年,学校诞生在靖江西北的普济庵,即现在的靖江市生祠镇东进村,校名为“靖江中学”。此后,学校几经易址,校名几经更改,现定名为“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学校发源地是靖江的一座普济庵,体现学校渊源和特色的“普济”一词既是佛教用语,又是地理名词,但移至教育领域,即可解释为“普爱众生、兼济天下”,其中包含了“平等、博爱、责任、担当、家国、世界”等关键元素。鉴于此,学校确立“普济”为学校文化主题,昭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有悲悯情怀和家国情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一代青年。在“普济”的主题下,学校编辑《普济》校报,成立“生中校友普济助学帮困促进会”,定期开设“普济”讲坛,组建刘国钧中学普济足球队,将原办公楼命名为“普济楼”。所有这些,就是为了让“普济”文化和建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敬业、乐群、修德、笃行”校训内化于师生心中,外显于平时言行,成为大家共同的理想追求与教育准则。
二、美化校园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环境、文化的理念。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创新思维,有利于师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如今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楼、艺术楼、宿舍楼等楼群,布局合理,色调雅致,整个校园中彰显出古朴与活泼、沉静与灵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处,为师生创造、学校发展营造出相互尊重的氛围。同时,学校在广泛征求全体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给学校的每一处景观、每一条道路、每一颗树木都命名,让自然净化心灵、让师生尊重自然、激发灵感、完善自我,让他们在学校的大家庭里和谐相处。
三、健全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规范学校决策导向
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健全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核心,在深入学习、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体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全方位,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覆盖了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细。各项制度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为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汇编装订成册,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真正贯彻落实,学校注重加强各个层次的组织建设和队伍管理,要求所有校务会成员时刻注重加强学习,树立全面负责、全程负责的意识;要求全体党员教师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注重反思,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求教代会代表、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骨干教师主动適应新课改的潮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争做学科教学的领跑者;要求全校班主任老师树立法制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在学校发展进程中担当好桥梁与窗口的角色;要求广大青年教师主动抓住课改机遇,善于学习,快速成长,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四、提炼核心价值,培育精神文化,增强内涵发展动力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这其中,包含了认知部分、情感部分、价值部分和理想部分,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
刘国钧先生1887年出生在靖江市生祠镇,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是近现代中国乃至东南亚著名的爱国民族实业家,他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建设和学校发展。学校依托古镇生祠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刘国钧故居、岳庙等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走访、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在充分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提炼出刘国钧精神的实质内涵——“爱国自强、艰苦创业”。学校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校本化德育教材——《探寻刘国钧先生的足迹》和《刘家诗咏选粹》,该教材从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架构,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专业教师和固定课时开设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讨论,并及时撰写活动总结;开展“刘国钧精神伴我行”演讲比赛,组织“刘国钧精神学生宣讲团”巡回演讲,使校本化的德育工作系列化、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德育课程的开设,刘国钧先生白手起家、坚韧不拔的艰辛历程和“敬业乐群、慎爱勤诚、忠信笃敬”的人生格言内化了全体学生的自觉成长意识;系列化、特色化的德育教育活动在促进我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五、开发课程文化,推进“三课融合”,推动特色学校创建
课程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内容,又是彰显学校个性的重要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在传承这一特色做法的基础上,理应适应信息革命、网络时代的要求,在德育工作方式上增加现代技术的元素。与前七次课改相比较,新课改增加了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它包含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将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整合学校资源,以开设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内容,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的权利、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从选择课题、聘请导师、学习过程、结果评价等方面,都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搭配、自我记录、相互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为了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课改先进地区和兄弟学校的经验,提出了“五步情境导学法”的教学策略,设置“交流-讨论-辩论-倾听-回味”五种情境,让学生情境中丰富知识,开启智慧,点燃激情,唤醒生命。为了真正实施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在教师指导下,依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报名、自己命名、自主活动、自我管理。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青苹果话剧社”、“小荷文学社”、“数学之友团”、“时政论坛会”、“历史人物评议部”、“听力风暴俱乐部”、“志愿者协会”、“校篮球队”和“普济足球队”等22个学生社团。
综上所述,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需要反思和不断完善的地方较多。因此,我们只有大胆探索,不断实践,时刻心系校园文化建设,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通力合作,我校的校园文化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