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敏 柴志尚 杨丹
摘要 本文以河海大学的本科生专业导师制为实证研究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本科生与专业导师之间的交流、专业导师对本科生的关注度及本科生心目中的专业导师等三方面的内容;并从专业导师定位的准确性、本科生与导师交流的主动性、专业导师制度的考评性等三方面探析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成功实施因素,以探析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推行实效。
关键词 本科生 专业导师制 实证研究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居中心的位置,其教育质量受社会各方的关注,如何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是教育主管部门、各个高校的工作思考点之一。借鉴于19世纪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导师制的本科教育模式及20世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1938年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进入21世纪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引领下,本科生导师制真正地在国内高校中深入扎根,国内众多高校如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扬州大学等相继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对其的实践效果研究也越来越多。学者丁林于2006年提出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人才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实施已有一段时间,有着困境、也有着实效,如何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其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与作用。本文以理工科学校——河海大学为例,深入探究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成功实施的必要因素。
1河海大学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实例分析
河海大学自1915年创办至今已有102年,本科生专业导师制自2006年后相继在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及大禹学院等院系实施开展。鉴于大禹学院含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等5个专业,故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实施的本科生专业导师制进行实例研究与分析。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此5个专业的119名四年级本科生,他们各自配备本科生专业导师已有两年时间。
1.1问卷调研内容
此问卷主要调研本科生与专业导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情况,分为三大模块。一是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是否主动联系专业导师,与专业导师的联系频率,与专业导师联系的缘由,及专业导师的回复速率和回复内容对本科生的作用等。二是专业导师对本科生的关注度:专业导师是否会主动联系本科生,专业导师是否会让本科生定时向其汇报学习情况,及专业导师与本科生的交流内容等。三是本科生心目中的专业导师:对现有专业导师的满意度,设置专业导师的必要性,希望专业导师如何对其进行指导,及心目中理想专业导师的模样。
1.2问卷结果分析
1.2.1本科生与专业导师之间的交流
由调研结果知:119位本科生中,81.51%的学生是主动联系专业导师的,而18.49%的学生则不会主动联系专业导师,显得被动。在联系的基础上,11.76%的学生每周与专业导师联系一次,26.89%的学生每月与导师联系一到两次,52.1%的学生则半年或者一年才与导师联系一到两次,也有9.24%的学生与专业导师从未联系过(图1)。由图1可知,大部分学生每月或者半年,乃至于一年才与导师联系一到两次;平均来看,学生是半年与导师联系一到两次,联系与互动的频率很低。
在与导师联系的缘由中,38.66%的学生是因为专业课的学习而联系导师,29.41%的学生是因为科技创新活动等联系导师,当然也有8.4%的学生因为社会工作或者私人的问题联系导师,还有其他因为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困惑事宜联系导师的(图2)。由图2可知,专业导师主要充当的是专业学习以及科创活动指导老师的角色,但也兼职了学生生活指导老师的角色。
在学生通过短信、QQ、微信或邮件等方式联系专业导师后,63.87%的导师都能在第一时间回复学生,34.45%的导师在1-3天内回复学生的消息或者应答学生的需求,即针对学生的需求或困惑,导师们都会有所应答(图3)。而在调研导师的回复是否有用时,超过98%的学生觉得有用,其中80%的学生觉得导师对他们所提问题或者所述疑惑的回复非常有用。
1.2.2专业导师对本科生的关注度
由调研知,47.06%的导师会主动的联系学生,而52.94%的导师则不会主动联系学生;20.17%的导师会让学生定时向其汇报学习情况,65.55%的导师则对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14.29%的导师对学生有过一段向其汇报学习情况的要求,只是不长久(图4)。
而在学习指导之外,47.06%的专业导师也会与学生聊生活方面的问题,如人生观、个人兴趣爱好、就业形势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而52.94%的专业导师则从未与学生聊过。
1.2.3本科生心目中的专业导师
在本科生对专业导师的满意度调查中,以10分为满分,梯度递减直至O分,34.45%的學生打了10分,18.49%的学生打了9分,26.05%的学生打了8分,另有21%的学生打了5分、6分或者7分。总体而言,79%的学生给出了8分及以上的分数,大部分的学生很认可自己的专业导师(图5)。而对于后续是否继续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83.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继续这项制度,认为会有助于提升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眼界;可以接触科研活动,锻炼思维能力;或者是有助于加深对己学知识的了解及专业方向的定位认识等多种有助于后续学习的认知。
在谈及本科生希望专业导师如何指导时,90.76%的学生希望专业导师在学业指导中能给出大方向,只在关键点指导即可;8.4%的学生则希望导师给出专业学习或科研学习的总体规划,愿意逐步深入进导师的课题:当然还有0.84%的学生希望在专业学习或者科学研究方面自己多多探索,有不懂之处,专业导师能给予答疑解惑即可(图6)。
为了更好地加强本科生与专业导师之间的联系,本次问卷中也调研了学生心目中理想专业导师的模样,即导师的画像。119位学生给出了他们不同的想法,其中专业导师有时问指导学生,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在专业上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专业导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等是大多数学生提及的。
2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成功实施的因素思考
由上述问卷调查知,专业导师制的成功实施,取决于导师、取决于学生、更取决于该制度本身的实施可行性。
2.1专业导师定位的准确性
弄清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定位是其成功实施的第一步。本科生专业导师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导师,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生专业导师侧重于科研导向性的引导,而本科生专业导师则会涉及到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良好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的养成及感知研究过程等方面内容,相对而言,本科生专业导师涉及的引导内容更广。因而,本科生专业导师准确的引导内容则能让导师理清思路、明白责任,知道教导某些方面内容,继而实施某些方面内容的教导;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弄清专业导师制设立的真实意义与目的,就学业、思维习惯等方面内容去答疑而解惑。现今而言,本科生在高校主要与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两类人员接触,任课教师是课程教导,辅导员是生活与学业方面的管理,而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面对的都是群体性教育,教育范围广,教育内容有局限性,因而明确专业导师的定位,缩小管理范围,乃至于导师与学生一对一交流的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有着实际需求与意义。
2.2本科生与导师交流的主动性
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成功交流是专业导师制成功实施的一个考评点,加强本科生与导师交流的主动性与频率性是其成功实施的第二步。而由上述问卷调查可知,平均而言本科生半年才会联系专业导师1次或者2次,联系频率很低,而52.94%的专业导师不会主动联系学生。因而激发本科生的交流需求,化其被动行为为主动,以及增强专业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主动性则有助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成功实施。
2.3专业导师制度的考评性
本科生不与导师交流或者导师不与本科生交流,对于本科生而言不影响毕业,对于导师而言不影响工作,此项措施在可有可无观念下亦会趋于可有可无,而实践证明83.2%的本科生认为很有必要配备专业导师,因而增加专业导师制度的考评性是其成功实施的第三步。专业导师制的考评性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生层面,将此措施规定为学分,学生每学期达到交流的次数才能给予相应学分;另一方面是导师层面,可将指导本科生设定为工作量,与其职称评定、薪资报酬等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来指导本科生。在既有制度下,在学分及工作量的鼓励措施,让本科生专业导师制能真正的发挥实效,为本科生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
3结论与展望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是舶来品,自21世纪在国内众多高校深入扎根已有10余年时间,在这项制度实施过程中,既凸显了它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亦显示了它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如本科生联系导师缺乏主动性、导师对本科生的關注度不够等。如何让本科生专业导师制这项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并成效显著是众多教学研究人员的思考点。本文以河海大学的专业导师制为实证研究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本科生与专业导师之间的交流、专业导师对本科生的关注度及本科生心目中的专业导师等三方面的内容;并从专业导师定位的准确性、本科生与导师交流的主动性、专业导师制度的考评性等三方面探析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成功实施因素,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考究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的实效,从而提高此项措施的推行效果,提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