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民
【摘要】 “体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运用各种策略进行体验。具体来说,可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诵读涵咏,引导学生在美读感悟中体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多元对话中体验;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几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 语文 课程标准 体验式教学 阅读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5-159-02
0
“体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成了整个文本的关键词,一共出现了l7次。新课标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这一取向。可见,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
所谓“语文体验式学习”,即应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生活体验,用自已的学习方式感悟语言、欣赏语言、积淀语感,使个体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让语文的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丰富、发展过程相一致,从而享受到生命活动带来的震撼和愉悦。倘若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各种策略进行体验,阅读将成为一种享受。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
由于学生生活储备有限,阅历和认识能力较浅,加之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在阅读中难以走进文本,进入语言情境,因而难以真切体验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情境创设,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经验积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全身心地拥抱语言,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媒体、模拟表演、操作演示、语言描述、简单板画、音乐渲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例如,可引导学生灵活扮演角色,在文字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潜心”进入课文情境,进入各类角色,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情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达到和谐共振。
1.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召唤力的,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极力刨设唤起感受、体验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内心世界开放的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体验禀赋。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上课伊始,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让学生领悟到: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然后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体现母爱的文章。
2.语言描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示课文画面,以准确传递情感,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他们涌动的情思,引领他们走进文本,亲历事情,感受场景,见识人物。如,《少年闰土》一文教学开始时,教师播放动态课件(少年刺猹画面),同时声情并茂地介绍:“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逃走了”。然后设问:这少年是谁呢?一下子把学生引领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去。
3.表演体会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正如曹禺所说“学生参与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学生在领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将书面语言外化为表演语言,必将促进对文本内蕴与感情的深度体验。《草原》是一篇极典型的参观游记,以明显的参观游览顺序为线索。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学生做导游讲解员带领全班同学模拟参观草原的体验活动。
二、诵读涵咏。引导学生在美读感悟中体验
语文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似乎是静止的,其实,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是激活、唤起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学生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生活之美,通过口诵心惟,耳醉其音,目醉其景,心醉其情,对课文所表达的情、物、事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验。心入其境的涵泳,学生凭借文本内容,振动想象的翅膀,产生丰富的内心视像。
如教学《凡卡》一课,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信的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凡卡当时心中的痛苦与孤独上。特别是第8自然段,具体写出了凡卡在莫斯科受到非人的折磨,过着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快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快要死了”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握情感的基调:悲!发出哀求,读出如泣如诉的语气,学生仿佛自己就是可怜的小凡卡,跪着向爷爷哭诉着。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多元对话中体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人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只有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个体的知识建构才能更完善、正确。阅读主体体验的个性化、主观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不仅存在着深浅之分,宽窄之别,还会有对错之差,这要求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言辞的交锋、意见的交换,从而超越自我的体验与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侧面,修正、调整自己的见解,促使自己的个体体验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为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文本,自主感悟;生生对话,相互启发;师生对话,共同参与等不同回合的对话中,互生共长,互启互惠,共同提高。如,教學《放弃射门》一课,我让学生围绕“福勒放弃射门对不对?”这一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辩论,这时,同学们都兴致盎然,有个反方同学说道:“我认为福勒第一次放弃射门无可厚非,但第二次放弃射门就不对了,他是漫不经心的、故意的,这对于他那个球队来说简直是耻辱!”我却不急不躁,首先肯定了他敢想、敢问的做法,然后引导道:“请反方同学再仔细读读世界足联秘书长的话好吗?”接着又让反方同学议一议,再请正方同学说明理由,正方同学说:“我们认为,福勒放弃射门不仅不会给他们的球队丢脸,相反会让他们的球队名扬四海。试想,如果他们得到了这个球,而失去了诚实的品质,会赢得心安理得吗?会赢得光彩吗?”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福勒放弃射门是对的!……这就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多么真切,多么清新!这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合作交流的魅力!
四、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情感。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营造生活化的情境,淡化课堂意识,强化生活意识,让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中,设身处地,产生真实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蕴涵,理解语言的意义。
1.在“说”中体验
结合课文的阅读,老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把阅读理解、体验到的内容积极主动地说出来,在充满感情的“说”中深化体验。如教学《凡卡》后,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把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凡卡的悲惨遭遇作对比,让他们说说“你们吃的是什么?睡的是什么?有没有亲人的疼爱与呵护?”稍加点拨,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之心便溢于言表。
2.在“写”中体验
这里的“写”,是与课文阅读紧密结合的片断性的“写”,是学生阅读吸收内化之后的迁移运用,是学生阅读理解、体验的发展与升华。与阅读紧密结合的“写”可采取多样的形式,如学完《闰土》一课后,我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联系平时与人分别的情景,写一写cc我”与闰土话别的情景。通过如此训练,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在“做”中体验
《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学完《劳动的滋味 》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或双休日,为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滋味,进一步理解父母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既学文又育人。
我们崇尚体验,这是因为只有体验,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体验,才能走进心灵;只有体验,才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让我们将体验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