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燕
【摘要】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由此可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只要能在把握住思维品质的基础上,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就能顺利并有效地训练思维能力.本文例谈实施“三心二意”策略,这样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兴趣;用心;耐心;“花心”;有意;创意
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要求新一代的人才不仅要拥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还应具备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而具备这些品质的前提是自身智力水平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在小学课程结构中,数学学科无疑是学生训练思维能力的一个有力平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要利用好这一平台来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达到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案例来谈谈“三心二意”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三心——“用心”“耐心”“花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一部分数学教师埋怨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差.其实,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要想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做到三心,即“用心”“耐心”“花心”.
(一)学会“用心”——用心创设互动的思维情境
古人焚香弹琴,春天乐挥毫,要的就是一种意境.同样,思维能力也需要在一定的思维情境中才能培养.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结论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较活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忌让学生一直处于聆听的状态,因为这样的状态下,小学生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容易觉得乏味无趣.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思维情境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面积看起来差不多大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各一个.
师: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介绍一下它.
学生选择三角形进行介绍.在学生介绍到三角形的高时,课件显示三角形的高.
师:这3个三角形,哪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呢?
学生猜测.
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算出它们的面积吗?请你选择你认为面积最大的三角形,计算出它的面积,想办法说明这样算的道理.
学生跃跃欲试,不断摆弄学具,都想尽办法计算出面积.
……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角度的不同,解决三角形面积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哪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大”的思维情境.这样不但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更大限度地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拓展思维能力,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学会“耐心”——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所谓思维习惯,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思维方式,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训练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因为学生主动思考过的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容、规律和联系.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维.我们能做的是耐心地引导学生慢慢养成思维的习惯,在执着的坚守中“静待花开”.
案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
师出示一个6平方厘米大的长方形.
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测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很快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长方形,得出它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师再出示一个15平方厘米大的长方形,让学生测出它的面积.
这时学生出现了两种测量的方法.一类学生采用了全部铺满的方法,而有些学生则是横着摆5个,竖着摆3个,并没有把所用的小正方形都铺完.
教师马上展示了一名学生的摆法,请他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每一行要摆5个小正方形,共要摆这样的3行.三五十五,一共需要15个小正方形才可以把长方形铺满.因此,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師:谁听明白了他的摆法?
请一名学生再说一说这种摆法.
接着,教师再出示第三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测一测它的面积.
这时学生手里只有15个正方形,无法铺满长方形.只能采用横着摆5个,竖着摆4个的方法.四五二十,就是需要20个小正方形,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
教学中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次利用小正方形测量长方形面积的环节,耐心细致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演绎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尝试逻辑归纳的乐趣,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会“花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名学生
教师的“花心”,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公正的喜爱.我们发现每一名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都要经过“自我认识—独立思考—求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对待思维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并经常鼓励他们.赏识+尝试=成功.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持之以恒,循循善诱,任何学生的思维总有“发光”的时候.
二、二意——“有意”“创意”
前面提到的三心,主要是从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微观层面来阐述.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思维能力的拓展,才能引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三心”,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所以,我们还需要在“三心”的基础上做到“二意”,即“有意”“创意”.
(一)学会“有意”——有意识地去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婴儿需要在大人的有意训练下才能真正学会自己走路.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搭建一些能促进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或者安装一些有利于思维操作的“把手”,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思维方法,促使思维能力不断上“台阶”.
1.让学生在独特见解的诉说中思考
特级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主动思考.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也要学会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的悬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积极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交流、辩论.教师应该学会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独特见解”,善于发现其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这样的过程看似要花些时间,但它常常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交叉、撞击中,生成新的火花.学生对独特见解的诉说过程对教师来说是获取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对学生来说则是思维能力提高的最佳途径.
案例:“圆的认识”一课中的“画圆”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结果发现学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起点和终点不能重合;画出的圆成了椭圆;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粗细不匀.
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后,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请仔细思考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认为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师:谁能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画圆时,起点和终点不能重合,可能是因为圆心没有固定好.画圆时,圆规的一脚离开了圆心.
生2:我认为将圆画成了椭圆肯定是因为半径发生了变化.画圆时,圆规两脚的夹角一定要固定好.
生3:我认为出现第三种情况是因为画圆时手腕的用力不均匀,圆规的使用方法不正确引起的.
师:怎样才能画一个正确的圆?我们在画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很快总结出了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点.
……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探究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各自不同的见解,从而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达到认知的目的.
2.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解题过程中思考
学生在解答开放性的巩固练习题中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因为开放性的数学题目比较容易打破解题常规,克服思维定式,拓展思维领域,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
案例:“乘法分配律”一课中的拓展练习环节.
师:出示一道开放性的巩固练习题.
将下面的算式补充成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后进行计算.
35×49+()×()(你还能想出不同的填法吗?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进行交流、讨论.
生1:35×49+(35)×(51).
师:这道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吗?谁能来算一算.
生2:35×49+35×51=35×(49+51)=35×100=3 500.
师:它还有很多种填法,就要看大家会不会动脑筋了.
生3:35×49+(65)×(49).
师:这道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呢?谁能来算一算.
生4:35×49+65×49﹦49×(35+65)=49×100=4 900.
师: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思维品质中的独创性往往蕴含于思维的求异与发散中,经常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才有可能出现常规的独创.
(二)学会“创意”——用有创意的评价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评价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要关注学生差异,动态评价,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思维,切忌仅仅基于他们思维结果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思维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语言应以激励性语言为主,以此拨动学生的思维心弦,促使学生茅塞顿开,同时让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使他们在自己动脑思考过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鞭策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树立运用思维能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信心.
我們都知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目标,做到上面这样的“三心二意”,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