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陈荐 张志刚 李传常
摘要 “动力机械强度学”课程是能源类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公式繁琐,理论为主体,内容晦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在紧扣高校自身特点以及学院背景的基础上,着重从动力机械强度学的教学方法出发,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研讨式教学方式的引导,将学生从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以“学”为主,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例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动力机械强度学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73
0引言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部分,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多所研究型大学都在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为完善我国本科教学的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张健平等发现通过科研实例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机械强度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杨达飞分析了Auto-CAD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可行性,指出案例教学缩短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教学效果良好。梁金龙等结合研讨式教学的实际运用和相关数学案例分析,从创新思维基础、创新思维素质、创新思维评价及师生情感体验等角度出发,指出研讨式教学对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培养创新意识起积极影响。张利锁对研讨式教学的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实施研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导很多,但是关于动力机械强度学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报导较少,其中主要缺乏具体性、实际性及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步骤与程序仍在研究摸索中,在指导动力机械强度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难以发挥应用的作用。
考虑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具有对应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文拟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以及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在紧扣高校自身特点以及学院背景的基础上,着重从动力机械强度学的教学方法出发,进行研讨式教学改革与研究,旨在通过课程学习进一步充实、丰富、增进学生对动力机械强度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巩固深化所学概念及理论,积累本专业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
1动力机械强度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代高校建设不断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各高校支柱学科、相关背景及相对资源差异较大。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集交通、电力和水利等学科为特色的工科学校。目前,长沙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的动力机械强度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该教材总共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动力机械强度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实际模型的简化分析方法,动、静态应力的来源分析等;强度理论;疲劳断裂理论和疲劳寿命估问题。该教材主要着重于力学公式推导,教材中长篇文字说明和公式使得学生学习产生畏难的心理,激发不起学习兴趣,继而导致学生厌恶这门课程。
由于能源类专业的学生的力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再加上动力机械课程中许多力学分析和疲劳断裂规律等知识点,本身是抽象和空洞的。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公式推导以及数学模型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因此,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兴趣,所以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才能从繁琐的公式、晦涩的理论知识里解脱出来,进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所以,以高校自身特色为依据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2研讨式教学在动力机械强度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该环节教师占主导作用,进行课堂式教学,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研讨式教学做好学生在主动性方面的铺垫。其次,在后续的理论知识模块中,教师分专题进行讲解,以研讨式教学为主,本文以教材中的“疲劳专题”为例,将研讨式教学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其中。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动力机械强度学这门课程学生一般为40名左右,学生在人数上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基于此,选择6个疲劳专题,分别是疲劳裂纹扩展,应力疲劳,应力强度因子,材料中疲劳现象,应变疲劳以及断裂失效与断裂控制。以至少6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单位,兼具ppt制作、讲解以及答辩的三个基本功能(如2名组员负责制作ppt、2名负责讲解ppt以及2名组员负责ppt答疑),每个功能都设置相应的分数(如制作组10分,讲解组10分,答疑组10分,研讨课总分30分),对该小组进行打分评价。对于班上还没有组队的同学,采取个人和小组双方自愿的原则,可加入到小组中,担任小组的记录员的工作(此项工作也计10分)。每组选定一个负责人,便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联系。至此,学生研讨小组成立。随后,教师将疲劳专题用序号编列好后,由各小组抽签方式决定先后顺序,并将各小组以及小组成员的负责的任务以表格的形式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研讨课专栏,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随时进行在线回答。最后,进行研讨环节,当其中一组进行专题演讲时,要求其他小组对该组从ppt制作、ppt讲解以及答疑方面进行打分,此外,还要求小组中答疑组员对正在进行演讲的小组至少提一个问题,并把问题填写在改组对应的专题栏中。而正在演讲的小组,负责答疑的组员则需要现场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将决定他们的分数。
研讨课开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学习热情空前上涨。一个研讨专题90min的时间都不够用。课堂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答疑环节上,学生层出不穷的在提问题,答疑的同学也愿意回答问题,整個环节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也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学生真正进入一种学术氛围的研讨中。归咎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1)疲劳专题虽然相互独立,但是又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学生认真做了一个专题的准备工作,可以举一反三,以此类推的方式,提出其他同学所做专题的问题,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出的问题也加深了对专题的思考。(2)组员分工明确,各思其责,每个学生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好。讲解PPT的同学要讲解的好,必须要深入了解制作PPT同学的思路,而答疑同学要回答出问题,必须对整个专题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具有默契高效的团队协作。这样同学在做研讨准备时候,一方面学习了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3)教师在恰当的时候起到引导作用,特别是答疑环节,学生的问题多样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度、广度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提问,答疑的同学回答不出来,教师必须及时帮助引导和回答出正确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兼顾多种角色如维持课堂纪律,掌控研讨时间,对各小组PPT的制作、讲解以及答疑进行点评;最后,各组将PPT与答疑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整个研讨环节至此结束。通过开展讨论环节后,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烈,表达能力大大加强,学习氛围很活跃,特别是对如何学好动力机械强度学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大大加强。
3结语
“动力机械强度学”是能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重视课程,明确学习目标并学以致用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研讨式教学方式的引导,将学生从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以“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例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