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现状与建议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

2017-07-20 05:25曾慧岚
中国出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罗盘印尼框架

□文│刘 荃 曾慧岚

2013年9~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文简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该倡议以实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政府网,2015)为目标,“不仅是商路的延伸,而且也是国家利益边界、安全边界的延伸。它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产业升级、产业转型所带来的迫切需求,而且更为重要的也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概括性表述”(储殷、高远,2015)。

印度尼西亚(下文简称“印尼”)作为东盟十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经济体,地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交汇处,扼守马六甲、龙目、巽他海峡等海上战略通道。2014年10月印尼总统佐科提出“海洋轴心战略”,力图促进国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海洋资源开发,将印尼打造成“印太中心”和“世界海洋轴心”。国家地位的重要性和大政方针的相近使印尼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尼的报道现状

本文基于印尼华人对“一带一路”等文化认知的调查之上,以印尼最大的全国性日报《罗盘报》为研究对象,考察印尼媒体对“海上丝绸之路”等议题的报道现状。

(一)《罗盘报》的“海上丝绸之路”报道框架

在印尼《罗盘报》2014年6月~2015年5月一年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报道共有21篇,本文将从报道主题、时间和来源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报道主题框架

总体上看,印尼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报道主要涉及经济、国际、外交三个板块(见图1)。

经济板块。如《中印(尼)领导人谈两国贸易合作》(2014年11月9日)、《亚太峰会正式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对印尼有正面影响》(2014年11月12日)、《中国加大在印尼的投资》(2015年1月9日)、《中国准备在印尼建设Bitung 经济特区》(2015年1月30日)、《中国开发印尼机动车市场》(2015年2月2日)、《投资应以印尼而不是中国为主导》(2015年5月9日)等报道,这些报道集中反映出印尼国内对“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尼经济影响的直接关注。

图1 《罗盘报》“海上丝绸之路”报道板块分布

国际板块。如《中国梦及改革开放成就》(2014年12月7日)、《亚洲是全球势力轴心的立足点》(2015年5月13日)、《中国印度两国领导人会晤》(2015年5月15日)、《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对印度有利》(2015年5月17日)、《中国在平衡世界经济》(2015年5月17日)等报道,不仅关注中国发展,而且将视野集中于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上。可以这样认为,印尼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中国与其周边重要国家的经贸和政治关系尤为关注。

外交板块。如《中印(尼)外交前景越加明朗》(2014年10月1日)、《印尼海事霸业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2014年10月1日)和《佐科·维多多总统会见习近平主席》(2014年11月9日)、《印尼应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2015年3月27日)、《和谐战略 加深合作 祝明日中国与印尼关系更美好》(2015年4月15日)等报道。这些报道体现出印尼对“海上丝绸之路”报道切入视角多元化的特征,反映出印尼既发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发展契机,如2015年3月27日的《重新开发印尼与中国的关系》一文提出,“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佐科‘海洋轴心之国’相关联,印尼需要根据‘自由与积极’的国际化原则开发与中国的关系”。

2.报道时间框架

图2 《罗盘报》“海上丝绸之路”报道内容与时间分布

图2 反映出印尼媒体对“海上丝绸之路”报道的思路。经济类报道相对平均,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报道主要集中于2014年10月1日中国国庆日(5篇报道)、2014年11月9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出访中国(4篇报道)、2015年3月17日前后印尼总统佐科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篇报道)和2015年5月14~16日印度总理纳兰德拉·莫迪正式访问中国(4篇报道)4个时期,合计报道数量为15篇。也就是说,印尼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报道主要与现实中的印尼外交活动及和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事件相关。

3.信息来源框架

图3显示,印尼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报道来源较为集中,其中16篇报道来源是印尼本国记者,包括如《印尼建立海事霸业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2014年10月1日)、《佐科·维多多总统会见习近平主席》( 2014年11月9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峰:中印建交65周年讲话》(2015年3月27日) 和《 投资应以印尼而不是中国为主导》(2015年5月9日)等文章。

图3 《罗盘报》“海上丝绸之路”信源分布

5篇报道来自于印尼以外的通讯社,其中2015年5月15~17日关于中国与印度关系的三篇报道均由法新社提供;路透社2014年11月10日的《中国信任佐科·维多多》和同年11月12日的《亚太峰会正式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对印尼有正面影响》两篇报道均与印尼直接相关。这5篇报道表现出国际化与专题性的特征,与西方通讯社的专业能力及印尼的历史渊源有关。遗憾的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倡导国及与印尼有直接双边关系的中国通讯社,并没能成为《罗盘报》“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信息来源。

(二)《罗盘报》有关中国的报道框架

为了更好地研究印尼民众接收有关中国信息的整体面貌,笔者将文本分析范围扩大到有关中国的报道。结果发现,《罗盘报》此类报道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报道较为相似。

1.报道主题框架

一年中《罗盘报》共报道有关中国的新闻301篇,主要涉及政治、外交、经济(包括经济合作、工业生产、投资和进出口等内容)、文化(包括节日、教育、体育、旅游等内容)以及其他(包括社会新闻等)多个主题(见图4)。中国文化与政治是印尼报纸最为关心的内容,文化主要集中于中国节日和体育活动等方面,如《热热闹闹回家——中国春运》( 2015年2月18日)和《中国霸气——2015年羽毛球世锦赛林丹出战》(2015年5月11日)。

图4 《罗盘报》有关中国报道主题框架分布

2.报道时间—内容分布框架

图5 《罗盘报》有关中国报道时间-内容的框架分布

从时间—内容框架的分布看(见图5),政治框架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注重发生的敏感事件;《罗盘报》于文化框架上在2015年2月(春节)期间显示出极强的关注度,2014年6月2日、3日在中国端午节前后用了4篇报道介绍端午风俗及印尼各地的相关活动。可以这样认为,对中国政治外交的持续关注与相近的地理位置、中印(尼)相似的发展理念及外交关系相关;对文化的集中关注体现出印尼文化(尤其是华侨华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

3.信息来源框架

从报道来源看,《罗盘报》的国际化倾向较为明显(见图6)。印尼本土记者贡献了44%的新闻报道,路透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和中国新华社共贡献了56%的新闻报道。

图6 《罗盘报》有关中国报道信源框架

从印尼报道的国际来源看,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和路透社(Reuters)源于英国,但路透社具有浓厚的美国背景;法国新闻社(Agence France-presse)和路透社都位列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由此可见,所谓的“国际化”在国际区域分布上并不均衡,印尼大部分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来源于美、法、英三国。相比而言,来自中国新华社的报道仅占1%。

二、印尼“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困境

笔者认为,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大众媒介顺畅地传递给印尼民众和华人华侨的前提,是我国政府和媒体能够妥善解决政治文化、传播生态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新闻供给机构”提供的拟态环境成为每一位公众判断周边情势、决定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印尼公众,尤其是华侨华人对“海上丝绸之路”布局的关注和了解的不足,与印尼的新闻媒介生态及我国新闻传播能力密切相关。

路透社、法新社和英国广播公司与新华社报道量比呈压倒性的34:1、15:1和5:1,“……发达经济体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中占尽先机。这些经济体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的所有权,也就牢牢控制了相关领域发展进步的主动权”(陈建,2014)。从对中国报道的角度看,虽然西方通讯社标榜在事件报道上保持“中立”态度,但总体上负面新闻占有相当比例,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较少提及。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大相径庭,因此,美国对中国国际角色的认知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胡健,2007)。从另一个角度看,东盟国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将美国看作一个‘亲切的’国家……希望美国继续能够促进地区和平和稳定的原因”(黄朝翰,2014),因此会从情感上、文化上更倾向于西方,进而可能将中国“污名”化。

中国传媒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报道上都不能与西方通讯社相比拟。作为中国和印尼关系中的主体,中国媒介的缺失无法将中国的立场、观点、态度和行为准确且及时地传达给印尼政府和民众。这种情况下,以新华社为代表的我国传媒机构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乃至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方面还需通过有效措施,加大力度,进而与西方传媒集团抗衡,形成对中国有利的议程设置和主题框架。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要求参与不同文化体系互动传播行为的受、传主体“不仅依赖自己的文化代码和编解码规则,而且同时也必须了解并掌握对方的文化代码及编解码规则”(童兵,2005)。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通过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形式渗透于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似相通部分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实施。

(一)本体:“海上丝绸之路”的古今关联及现代阐释——讲好中国故事

以张骞为开端的陆上“丝绸之路”、以郑和为标志的海上“丝绸之路”和经云南出缅印巴基斯坦至中亚、西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或“南方丝绸之路”(肖先进,2008),通过官方外交往来、民间商品贸易、留学旅游或迁徙移动等不同方式,在物质交换的同时进行着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往,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历史遗留的珍贵的文化财富”(金栋昌、吴绒、刘吉发,2015)。

笔者认为,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与沿线各国各族之间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基因相互借用、融通。“一带一路”沿途各文明体系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华文化的部分基因。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应“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范恒山,2014),以已经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广泛认可的中国传统节日或文化符号为先导,进行艺术文化的交流和命运情感的交融。

同时,体育、文化等作为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经济现实、政治面貌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征,自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中国和印尼之间在体育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交流,进一步开拓体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渠道、挖掘交流深度,将能够不断在印尼民众中增强中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主体:中国政府及媒体的合理作为——掌握舆论主动

中国移民多是自发的,他们“家庭世界化,生活来源外求,精神生活内向。他们以自己天然的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1]为纽带,结成具有凝聚力很强的群体”(林其锬,1992)。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传媒机构在新闻报道题材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五缘”对华侨华人的实际影响,将其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框架:以“神缘”突出文化认同,以“亲缘”“地缘”和“业缘”连结两地情感,以“物缘”强调现实意义。新闻报道题材的丰富,不仅可以满足华侨华人和对象国民众对中国新闻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增加中国传媒机构的报道数量,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天价值优势和认同优势。

同时,我国传媒机构要善于与当地华语媒体和西方传媒集团合作。与当地华语媒体合作,可以充分发动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进行跨文化传播,以增强中国文化的亲近性和对外政策的解释力;与西方传媒集团的合作,可以使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步伐与跨国传媒公司全球逐利的商业逻辑之间建立关联,通过创意性劳动将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尽可能广泛的文化消费活动。如果能结合跨国传媒集团的国际经营能力和新闻业务能力,以中国文化资源和受众资源作为利益置换的条件,既可以扩大中国传媒机构的实际影响力,又可以降低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背景的过度抵触情绪。

(三)渠道:从华侨到所有公民的说服拓张——增强情感纽带

中国人与华侨华人之间“共有某些由共同的祖先和文化而产生的特性……很容易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和信任”(塞缪尔·亨廷顿,2009),成为借助华侨华人进行“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的文化基础。

笔者发现,印尼华人华侨在祖籍国语言认知态度上与年龄呈反比,越是年轻的华人,对祖籍国的认同越是不足,也越不愿意使用中文。这与王爱平的结论相同,“印尼华侨华人祖籍国的身份认同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势变化必然会逐渐向居住国迁移”(王爱平,2006)。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宣传和推广必须注重华侨华人跨文化传播的催化剂作用。我们需要在尊重华侨华人的身份选择和情感倾向的前提下,通过各类文化交流和经济活动强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中国)之间的“五缘”关系,尤其是加强新生代华人华侨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中华传统文化资经过自我调适后仍然能够以新的方式继续发挥社整合的作用”(孟庆梓,2010),为“一带一路”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情感保障。

注释:

[1]198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林其锬在宣读《“五缘”文化与纪念吴本》一文时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位是群体,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1994年在其专著《五缘文化论》中,将“五缘”定义为亲缘(宗族亲戚关系)、地缘(邻里乡党关系)、神缘(供奉神祗宗教关系)、业缘(同业同学关系)、物缘(因物而发生的关系),五缘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认同感、亲和力和内聚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参见沈永林等:《“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罗盘印尼框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印尼出手
框架
基于FPGA的双通道无线电罗盘激励器的设计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基于磁阻传感器的车载型磁电子罗盘的设计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不宜上课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