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讲话”以来我国新闻工作创新与思考*

2017-07-20 05:25梁慧超
中国出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舆论融合工作

□文│赵 鑫 梁慧超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2·19讲话”),对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一年多来,全国新闻界各机构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制订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适应新闻舆论工作、突出自身特色的改进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自省中完善。

一、我国新闻工作的积极探索

一年多来,全国各级新闻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努力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而中央级媒体无论在资源、视野、理念,还是在对政策的认知等方面,都走在新闻界的前列,其所做出的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新闻界的整体情况。鉴于此,笔者主要对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年多的工作进行梳理,以此整体把握全国新闻界的工作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闻界在舆论引导、媒体融合、讲好中国故事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央新闻媒体担负起新闻舆论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改进舆论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时、度、效上苦下功夫。

1.舆论引导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央主要媒体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1]强调了党媒党性的原则,突出人民的重要地位。一年多来,新闻工作者在践行这一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在舆论引导方面显示出以下特点:首先,方向明确,为党为民。以“新春走基层”活动为例,《人民日报》参与此次活动的编辑记者超过400人次,见报的图文报道超过300篇。新闻工作者切实走进百姓生活,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用百姓易于接受的话语开展舆论工作。例如,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从“板着脸”向“逗你乐”转变,认真思考互联网重塑舆论场的方式、方法,学活学用互联网思维,采用网生代一族喜欢的信息载体报道新闻,在拉近新闻接受者与新闻报道者之间距离的同时,提高新闻舆论的到达率和接受度。

表1 “2·19讲话”以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新闻工作概览

2.媒体融合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2]一年多来,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的努力如下:首先,坚持移动优先原则,发挥“两微一端”等移动平台的作用,稳定信息传播渠道,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其次,打破媒体原有疆域,创新信息载体,制作融媒体视频,提高点击率,扩大影响力。最后,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新闻作品的形式,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开发各种类型的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H5)产品,加强与用户的交互。

3.讲好中国故事方面

“集中讲好中国故事”,[3]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人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年多来,新闻媒体从重视社交媒体、开设国际论坛、生产创意视频、推进中外合拍、展开国际化叙事等方面着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灵活采用好的形式讲好让全世界都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努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二、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年多来,新闻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果喜人,但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新闻工作者应继续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实践中思考关乎新闻工作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1.新闻内容是否有料、有力

习近平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4]从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新闻的载体和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新闻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但不变的是有料、有力的新闻内容。有料指的是新闻信息既丰富又完整,新闻报道的视角既新颖又独特。有力指的是新闻评论有观点、有力度、有说服力,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有新意、有感染力。新闻报道只有做到有料、有力,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才能在信息汪洋中吸引用户的注意。

科技的突飞猛进,为新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现场就成了高新技术涉足新闻领域的阅兵场,在2016年的虚拟现实技术(VR)、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H5)、360度相机等新技术的基础上,今年各大媒体在“两会”报道中推出人工智能、移动直播等新技术,同时报道形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直播、微视频、数据新闻、H5交互、短视频等”,[5]造型上令人叹为观止的“钢铁侠”更是引来数百万“围观群众”。面对花样如此繁多的新闻报道,我们不禁要问:如此丰富的形式真的是内容需要的吗?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道理自不必说,但如果只是为了形式而形式,那么,再好的形式也只是夺人耳目的噱头,费时费力,甚至还会影响优质内容的有效表达。另外,形式还有建构意义的潜质,当被合理利用,形式也便成了一种内容。例如,VR新闻借助一个个全景镜头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个沉浸式场景,当用户在场景中“目击”新闻事件时,“身处其中”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体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自主建构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但如果新闻内容本身无料也无力,那么,再好的形式也无济于事。

2.媒体融合是否有深度、有广度

媒体融合的关键在“融合”。在新媒体传播内容日益丰富的今天,传统媒体必须主动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推动融合发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两会”不仅是各大媒体争奇斗艳的大舞台,同时也是检验媒体融合成果的竞技场。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为首,以新华社“现场云”、央视新闻移动网等为代表,在“两会”新闻报道中形成“中央厨房+现场直播”的模式,信息交流、采集制作、实时分发、协调调度等工作只需在一个大厅内即可完成,且满足全媒体报道需求,高效率、精准化的新闻采集和分发工作,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满足了用户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然而,这只是媒体融合的第一步,即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打破各自的疆域,实现资源共享和内容生产的一体化,但只有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深入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理想状态。在深度上的融合,需要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和体会新闻专业主义和互联网思维,把融合媒体作为在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工作的手段,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用工匠精神来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用以用户为本位的互联网思维来武装头脑,把“专业主义”和“从用户出发”统一起来。在广度上的融合,则需要新闻工作者打破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用跨学科的思维来推进媒体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广度创新。

3.故事讲述是否有方法、有技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6]一年多来,新闻界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目标,挖掘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故事的影响力。例如,《人民日报》改彩扩版、新华社增强对外供稿能力、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等,都体现了“中国故事世界共听”的诉求。中国是一个不缺故事的国度,但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高语境化,与低语境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为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带来困难。中国的诗词、典故、成语,被译成他国语言时,因文化差异经常出现文化折扣,甚至导致意思曲解。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视觉文化的时代,人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视觉屏幕,而影像也因跨时空、跨国界、跨文化的特性被赋予文化传播的使命,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具有重要的职责。

然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故事“文本”的理解差异。罗兰·巴特认为意义的产生就好像世界观或者神话一样,需要以逐层的方式建构 。[7]就此他提出“语言”和“内涵语言”的概念,这与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主张的“能指”与“所指”不谋而合,故事本身的双重界定和受众个体差异共同作用于传播结果,这就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故事讲述的技巧。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用戏剧化风格,还是用散文式风格?用纪实手法,还是用虚构手段?这些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用何种技巧,都必须时刻想着听或看故事的人,用一种交流、沟通的姿态来讲故事,带着观众开启一段神秘的故事之旅,而不是由上而下的灌输。

三、我国新闻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了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但新闻舆论工作的道路还很漫长,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需要新闻工作者群策群力,为构建新时期科学合理的新闻舆论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1.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建立舆论监督体系

何谓舆论?最直接最明确的理解莫过于公众意见,即公众对于热点问题的意见、态度、看法的总和。当今世界,西强东弱,西方文化无孔不入,社会的开放程度日渐加强,各种思想、言论相互掺杂,泛娱乐化倾向明显,社会浮躁气息浓重。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舆论引导工作迫在眉睫。

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建立舆论监督体系,需从新闻舆论领导者、新闻舆论从业者以及新闻舆论接受者三方面着手。

首先,新闻舆论领导者与新闻舆论接受者建立“亲人关系”。新闻舆论领导者要“放下姿态”,增强自身与新闻舆论接受者的互动,耐心倾听他们的疾苦,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民意,公众才愿意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来。诸如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部长通道”拉近了国家领导(新闻舆论领导者)与百姓(新闻舆论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媒体上传下达的壁垒。“部长通道”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应积极促进新闻舆论领导者和新闻舆论接受者间的直接沟通常态化。

其次,新闻舆论从业者与新闻舆论接受者建立“朋友关系”。新闻舆论从业者要切实提高信息双向传递的能力,多做田野调查和社会调查,扎根百姓生活,掌握一手资料,还原事实真相,提高议题设置能力。

最后,引导新闻舆论接受者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鼓励他们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新闻舆论,及时向“亲人”反映自己的心声,诉说最真实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和“朋友”交换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有新闻舆论引导者、新闻舆论从业者和新闻舆论接受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网络,才能切实摆脱新闻宣传思维,改变说教味十足的老腔调和老面孔,重构平等、自由、开放、多元、互动的新闻舆论氛围。

2.巧用形式,讲好故事

如前所述,形式不仅服务于内容,还能够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甚至能创造出新的内容。新华社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和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在巧用形式讲好故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创作者采用先进的影视特效技术,让新闻图片里的主人公或物件活动起来,在为静态的图片赋予生命的同时,创造着新的内容。在《红色气质》中,创作者用影视技术让虚拟的“焦裕禄”从相片外走进画面,完成了一张迟到的合影,此刻,观众已然跨越时空,走进那段历史时空,感受着焦裕禄的铁骨与无私,影像的视觉冲击力增添了故事的内涵和意义,也增添了故事的温度。再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全媒体推送方式将《习声回响》呈现在公众面前,即采用习近平的人物原声讲好出访故事,这就是典型的借力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实现“母语传播”的有效传达。

3.革新人才教育,培养融合新闻人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8]这是“2·19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人才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当今的新闻界,媒体融合正如火如荼的展开,高新技术在新闻领域无孔不入,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是降低,而是增多,例如,数据工程师、可视化编辑师、网络互动编辑师、大数据挖掘师、数据新闻编辑师、无人机操控员、VR新闻制作人员,等等,都是急缺的新闻工作岗位。

然而,公认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落后于传媒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践体系等都无法适应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导致毕业生数量并不少,优秀人才却凤毛麟角。造成该局面的因素很多,缺少能够胜任发展速度较快的新闻工作需求的实战型师资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做法是:“计划用2~3年的时间,建设一支‘三三制’的师资队伍……在专业教育上,形成本院教师占1/3、跨学科和业界教师占1/3、全球范围内特聘讲席教授占1/3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培养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高级新闻传播人才。”[9]新闻人才教育问题应引起高校的重视,在培养师资的同时,从业界邀请有经验的一线新闻工作者,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业界共建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尽快补救实践技能滞后的短板。

四、结语

“2·19讲话”以来,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在各方面均取得长足的发展,这是新闻各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结果,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身上的集中体现。当然,新形势下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走的路途还很遥远,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困难还很多,但只要新闻工作者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为党为民的光荣传统,就一定能够完成时代、国家、党和人民赋予的艰巨使命。

注释:

[1][2][3][4][6][8]李斌,霍小光.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home.china.com.cn/shitoutiao/2016-02-20/a988868.shtml

[5]黄楚新,张露引.技术创新报道创新融合创新 2017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21/c120837-29158736.html

[7][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集团,2016:102

[9]董鲁皖龙.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与行业需求有差距,专家建议——在实战中培养新闻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6-07-22

猜你喜欢
舆论融合工作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工作,爽飞了?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选工作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