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版事业与人工智能共舞

2017-01-27 14:31孙庆生
中国出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出版业机器人

□文│孙庆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出版业转企改制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同时也是我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五年。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新增专利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发布,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推出的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规划》的实施一定会有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事业大发展。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必将对我国许多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出版业也将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人工智能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

《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出版流程,比如语音录入、机器协助校稿、机器写作等方面。《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将有力地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1.在出版导向方面

出版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讲大局、讲政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是下一步我国出版业的工作指针。做到这一点,要求编辑出版人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把出版导向要求和读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自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方面,人工智能会给编审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人工智能可能会像极其高效的编辑助理一样,在出版导向方面,通过综合深度推理、联想记忆模型、知识演化方法、复杂数据和任务的混合增强智能学习方法、人机整合等技术,把涉及导向问题的地方和点甚至与这些点相关的政策和资料准确简明地展示给编辑人员,使编辑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提出把关意见。这个意见一旦形成,再输入给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就会按照同样逻辑,把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中存在的同类问题全部消灭掉,还可以把同样逻辑用到对其他图书内容的导向把关上,这将大大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也许有人会认为未来超级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把握出版导向,但是,对一个讲政治、讲大局、责任心强的编辑来说,他不会冒风险放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人相比智能机器人无法做价值判断,无法把握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出版导向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技术层面和工具层面,不是核心内容层面的。

2.在选题策划环节

现在,人们会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通过人的经验、逻辑判断甚至直觉,扔掉大量信息,筛选出少数信息作为基础,做出选题策划方案。因人工效率的低下,在信息的选择上往往顾此失彼,浪费大量有用信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会得到极大的帮助。未来人工智能会带着动态的海量信息,时刻等待你的指令。一旦你确定了选题偏好,你把这些偏好指令输给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会帮你迅速运算筛选,马上给你提供你需要的策划方案。这个方案带着你的个性和偏好、与作者资源相匹配、与目标读者的需求相符、且有读者群体规模参考数据。你只需要确认一下,一个完整的选题策划方案就出来了。这个方案的特点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输入的偏好信息。所以,人工智能越发展,对策划编辑的要求就越高。

选题策划就是用正确的内容满足正确的市场需求,其难点是无法把握读者想看什么样的内容,特别是读者个性化需求几乎不可能掌握。未来借助人工智能,对读者需求进行智能化分析、精准满足读者需求和个性化出版将会变成现实。随着电子阅读器、在线阅读技术和终端阅读等技术的升级,读者圈画的内容信息和眉批的信息以及读者对读物的在线交流、评论和感想等参与互动信息都会智能地反馈到编辑这里,通过对读者信息数据的高效处理,出版单位既可以有把握地出版市场销量大的书,也可以出版小众的个性化的书。到那时,也许同一个题材,可能会出版成百上千种内容有区别的书。这才是真正的高效知识传播。我们常听说某人平均两天看一本书还不耽误上班,其实他看的书大部分内容是似曾相识的,他用几个小时翻看有独到价值的内容就算看完全书了。这个过程还要花掉内容选择的时间,而且还可能漏掉好的内容。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他完全可以得到一本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水分的好书。

3.在内容提供环节

第一本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已正式出版发行,而今年这次九寨沟地震,人工智能用25秒钟即发出新闻。这让很多人担心,未来出版物内容的作者会不会不再是专家教授、诗人、作家或记者,而是机器人?像这次九寨沟地震这样的事件信息式的新闻,完全可以用机器人代替记者,因为输入的逻辑和信息非常具体。但是真正的写作,像诗、小说和真正有血有肉的新闻,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由人心所生,是可以打动人的;像学术论文,是有“深度”的,这个深度是建立在专家多年艰苦研究后的原创、创新基础上的。人的原创和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且不同人的创作又有很大的独特之处。“温度”和“深度”正是智能机器人所不具备的。

据专家介绍,小冰写现代诗,是通过对1920年后的500多位现代诗人的数千首诗反复迭代学习10000次后写出来的。这就是小兵的创作真相。这是技术整合和文字排列的结果,与写诗需要的首要元素感情毫无关系。

很难想象智能机器人会完全取代作者完成真正的作品,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学术论文,但人工智能会鞭策作者下功夫,用心老老实实搞原创和创新。一般的、普通的或常识性的内容完全可以拜托给智能机器人来完成创作。人工智能也许会消灭那些平庸的作者,而让有真才实学的作者得到更多的尊重。

4.在编辑环节

据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智能机器人“沃森”已独立完成了一本杂志的编辑工作。虽然不知道这期杂志的编辑是个什么水准,但正如真正的原创、创新的内容是由人来完成的一样,对原创、创新的内容的审稿和编辑加工也需要人工来完成。特别是一些学术论文,一般编辑人员都完成不了对论文的审定,要请若干位业内权威专家来做审定工作。但是,编辑可以把文献查证、数据核验等基础繁琐的工作或程式化的基础内容交给机器人来完成,编辑人员主要做核心工作。比如论文的创新性判断等无法量化的复杂工作。非学术论文比如文艺作品的编辑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心理、人性以及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内涵,这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得人工来完成编辑把关工作。有消息说,龙源旗下有个智能平台“知识树”,当编辑定义了部分内容后,系统会自动帮他完成余下的内容。即使这个信息是真的,那么这项工作的核心仍然是“编辑定义了部分内容”。另外,出版物不仅要满足读者当下的需求,还承载着引导、启蒙、教育、文化、审美等价值,这些都是前瞻或潜在的价值,对含有这些价值的内容的审稿和判断正是人可以傲视机器人的地方。

当然,对基于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作者和编者的生态。《规划》将基于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列为要突破的重大技术之一。基于理解的人工智能可以将文本中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特点分析理解出来,然后再与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整合起来,帮助编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虽然如此,人工智能仍是学习、识别、算法等技术的提高与整合,高效处理信息、调配数据资源。而编辑的工作不仅表现在人性及价值观判断等方面,还有要处理好自己和组织、作者、渠道、读者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而处理这些的关系取决于人的情商、经验、感性等只有人才具备的综合因素,人都不好拿捏,何况机器人呢?就是说,未来,在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人工编辑会从大量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更高端、更核心的事情。这样,机器人由工具上升为极其高效的编辑助理。借力人工智能,出版人可以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5.在制作环节

很多人认为,在作品的制作环节,目前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人工智能可发挥的潜力不大。我不这么认为。人工智能是在人和技术的连接上更接近人,而阅读是科技与人连接的最微妙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将会给出版业及出版流程带来巨大影响,其中包括制作环节。谷歌不久前曾发布了人工智能已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瞬间去掉照片中乱七八糟的东西,秒杀修图软件。未来修图美编的大量基础工作就可以交给智能机器人来做了。再如,对样书的检查,这类工作对人工智能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人工智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样书检查工作。未来在个性化出版、短出版、快出版、微出版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这些个性化的内容、设计、包装、制作都会带来大量的、繁琐的工作,人工来完成效率会很低,且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低效率就意味着低效益甚至负效益。所以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会大有作为,而且在这些方面人机分工更加明确,人机协同必然会更加高效。

6.在市场推广环节

随着个性化出版、短出版、快出版、微出版等方面的业务发展,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发行工作将会面临严峻考验。市场推广要做细、要做到位,要针对性强,而且这些要求还是动态的、即时的,这可是出版机构梦寐以求的诉求。现在很多出版单位的营销工作已经做得比较细和比较到位了,也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这种细、到位和针对性还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表现为:一是靠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责任心;二是这种细、到位和针对性主要表现为单向的,即出版单位的主动和渠道的被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项工作会变得简明高效。当然前提是渠道也要主动使用相应的人工智能技术,否则,就会出现木桶效应。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让整个出版产业链各环节都要与人工智能的技术衔接,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另外,人工智能会使出版单位和读者的关系及沟通更加多样和方便,这不仅能让出版单位及时改进工作,给读者提供更满意到位的服务,也将消灭那些低效的渠道。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媒体平台形式,大大丰富宣传手段和信息收集手段,将深刻影响和改变市场宣传形式和效果。当然,未来对市场销售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劳动式的销售工作可交给智能机器去完成,市场销售人员不与时俱进去学习提高,工作岗位可能很难保住。

7.在信息反馈和应用方面

很多出版企业非常重视市场分析、读者分析和经营分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发行数据和财务数据信息来分析,因为选题策划、编辑交流、读者反馈、市场推广等环节存在大量数据,且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手里,很难快速整合成有用的信息。而且现在的发行数据和财务数据不仅迟滞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业务经营状况。未来人工智能会让这些数据信息由大量变成海量,且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整合选择会变成一项简单的基础的工作,这样就会在本单位数据信息和行业大数据信息智能整合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整体的科学分析,甚至机器人直接就把分析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意见摆在你的面前,你只需要用你的经验、智慧和偏好作出判断并作出应对决策即可。

总之,就像信息技术一样,人工智能会给出版业带来巨大冲击,会对出版业产业链各环节带来重大影响,也许会消灭一些出版单位,但不会消灭出版业,相反,出版业的地位可能还会有很大提高。

二、出版单位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规划》明确指出,为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要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完善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政策,大力加强人工智能劳动力培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这些保障措施也为出版行业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大数据资源基础层、关键技术中间层和面向实际的应用层。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应用层上,因此,出版单位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主要在应用层面上。

1.做好内容是出版单位永恒的追求

科学技术越发展,人们越需要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在阅读介质、阅读方式、传播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和改进,但原创、创新和核心、高端的阅读内容还需要最神奇的人来完成,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更高效地完成,但不能代替人完成这些核心工作。人工智能可以让内容变得更漂亮,但无法使内容更深刻、更准确,更无法使内容具备前瞻性。由于平庸的内容在未来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淘汰,出版单位在内容的追求上需要有更大的含金量。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版单位不仅要做好每个产品的内容,还要做好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储备,因为借助人工智能,你储备的知识很容易转化成读者需要的产品。独家、原创、创新将是未来内容的关键。对出版单位来说,专业性、权威性在未来将会发挥更大的效应,体现更高的价值。

2.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股强大的潮流,面对这股强大的潮流,出版单位要解放思想,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出版业带来的机遇,是出版单位充分分享人工智能的发展硕果,为我所用,转型升级,向更高端发展。互联网、手持阅读等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高频关键词:大数据。很多出版单位都梦想把大数据变成大机会,他们也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升级。但图书的数字出版数据虽然不小,但还是很基本而简单的大数据。真正复杂而有价值的大数据是出版产业链上由各种关系带来的大数据,比如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读者与编者的关系、读者的需求偏好、渠道的信息交换、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等等。这些数据信息是动态、鲜活而富有价值的,能够给出版单位带来新的机会。但是,目前因技术手段的不足,无法收集这些数据,更谈不上整合这些数据了。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会真正成为宝贵的财富让大数据变成大机会。

3.组织进化与转型升级

出版单位要做到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努力做好出版内容,就必须高度重视组织的进化。出版单位要组织进化,首先,要有组织学习、与时俱进的意识,并付诸实施。出版单位是生产学习知识的组织,所以组织本身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否则,在未来更高端的竞争环境中,在需要为市场提供独到的、新的、有高价值的内容的时候,就会感到捉襟见肘,很快就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次,要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出版单位大都在几年前实现了转企改制,但是多年的事业单位体制很难在短时间里彻底转企,具体表现为官僚作风和市场效率低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波及到出版流程各个环节,出版单位如果还是体制机制僵化、反应迟缓,将会面临生存危机。最后,及时推进转型升级。这几年,各出版单位大力推进数字化升级,未来将要面临智能化升级。当然,数字化升级是智能化升级的基础,但做好数字化升级的同时,要做好智能化升级的思想准备。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人工智能劳动力培训,出版单位作为知识的加工生产者,更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支符合更高要求的出版队伍,加强对员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培训,大幅提升出版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以满足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的岗位需要。同时,由于出版单位发展的历史因素,很多单位都有一些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员工,这些员工随着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将会面临转岗问题,对他们应做好针对性转岗培训工作。

近几年,伴随互联网、手持阅读等技术的冲击,很多年轻人认为传统出版业是夕阳产业而离开了出版业,出版单位在队伍建设上面临很大压力。但是,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使出版机构实现真正的事业升级,甚至会使出版业进入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当然,出版业的高层次发展,不代表出版单位都进入高层次发展,有的出版单位可能面临被收购兼并的局面,关键要看出版单位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而出版单位的竞争核心之一就是人才队伍。

5.走融合发展之路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并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版融合发展将会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出版单位要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同时运用先进技术,与有关技术公司和平台加强合作,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借力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建立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个产品多种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运营方式,激发融合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目前,在融合发展方面,很多出版单位做得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眼界狭窄,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大胆走融合发展之路。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就拿数字出版来说吧,2015年,我国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1.69%。这说明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版融合发展要求将会越来越迫切,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随着出版的改革创新和制版分离,有些出版业务的边界将变得模糊,这给新兴公司和平台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会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强势进入出版业。你不主动融合,就可能会被动融合,或者背离潮流,走向衰退。

6.警惕人工智能泡沫

《规划》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举措,令人振奋。出版单位一方面要开拓创新,抓住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契机,分享人工智能发展的红利,大胆走融合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人工智能泡沫。目前,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种惊人的说法,大多出自技术研发公司,往往有造势甚至哗众取宠之嫌。有报道说,IBM的那个会看病、能编杂志的智能机器人“沃森”,就被质疑陷入浮夸怪圈。出版企业要认真学习把握《规划》精神,吃透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审慎稳健,不人云亦云,不盲目投资。

未来,也许真正强大的不是人,也不是智能机器人,而是人机协同。所以,出版业应当敞开胸怀,拥抱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共舞,把人工智能大发展转化成出版事业的大发展。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出版业机器人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关于印发《出版单位变更资本结构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