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强 乔柏钧 刘明德
融契之美
——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中蕴含的美学精神
郑刚强 乔柏钧 刘明德
基于船舶的物质层、学理层、精神层的“融契”特征,对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中的功能与形态、创新与创意、船型与结构、工艺与材料、整体与意韵的“融契之美”进行了美学剖析;提出了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以美驭形”的美学观——以“融契之美”统领并驾驭船舶造型、功能、工艺、技术等限定因素,并融汇自然、人文、环保理念驱动设计创新;为中国高端船舶设计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
高端船舶;设计艺术;融契之美;以美驭形;美学
纵观历史,中国船舶设计艺术可谓“夫源远者流长”,但现阶段却并没有呈现出“根深者枝茂”的景象,让人感到不胜悲哉①。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即是:近数十年来,国内船舶设计以工程师为主导,强调船舶功能而轻视艺术审美,导致船舶造型与舱室空间在艺术审美、人性化、文化内涵等方面极度缺乏。②这种情况在油船、集装箱船、滚装船等普通货船设计上的问题尚不突出。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在面对邮轮、游艇、豪华游船等高端船舶设计时③,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例如,目前国内尚未设计生产出一艘远洋邮轮,这成为中国船舶制造业的一大遗憾!另外,游艇业近年虽然蓬勃发展,但游艇设计多以借鉴国外为主,原创设计极度缺乏。④正是由于船舶设计与艺术审美的脱节,导致中国在民用高端船舶设计方面缺乏竞争力,无法满足船舶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亟需对设计艺术与船舶工程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研究,探索船舶设计创新的核心,以寻求其创新规律与设计本质,为船舶设计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并产生导向型意义。
普通船舶满足基本功能即可,因此,对设计创新要求不高,船舶造型往往千篇一律。游艇、邮轮等高端船舶则不同,它需要满足用户的物质功能与精神文化双重需求,艺术审美的船舶美学价值因此而得以显现。⑤从某种层面上说,艺术美学是船舶设计的灵魂,从审美角度探析高端船舶设计艺术的内核具有必要性。而美学精神则是船舶设计创新的高阶要求。对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中蕴含的美学精神进行多维解析,可发现船舶设计具有高度的“交融性”与“契合性”特征,从而形成船舶设计艺术的“融契之美”。这种“交融”与“契合”可从综合分析与具体解析两方面进行阐述。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从物质层、学理层、精神层等几个层面对船舶的“融契”特征进行剖析;具体解析则主要对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中的功能与形态、创新与创意、船型与结构、工艺与材料、整体与意韵的“融契之美”进行美学剖析。从而为提出高端船舶设计艺术美学观奠定基础。
船舶不同于常规产品,高端船舶更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从物质层、学理层到精神层对高端船舶设计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船舶的“融契”状态无处不在,贯穿于从物质到精神等多个层面。
从第一层面的物质层分析,船舶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舱室空间呈现出紧密交融、完整契合的状态,二者不可分割。船舶外形与舱室空间的“融契”特征在船艏部、顶部飞桥甲板、舷窗、船艉等部位得以呈现,这些部位的造型与空间相互交织,无法分离。④且二者与船体需紧密契合方可构成完美的船舶整体。
从第二层面的学理层分析,船舶设计需融汇船舶工程学(如船体、轮机、电气、舾装等)、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门学科,且各学科之间应形成契合互补状态,方可能实现成功的船舶设计。正是缺少了艺术审美的引领与产品创新思维的驱动,才使国内高端船舶设计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船舶附加值的提升。
从第三层面的思维层分析,船舶设计体现出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思维贯穿—既体现出艺术创作状态的天马行空、创意涌现的感性体悟⑥;又体现出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审慎求证的理性推导⑦。该层面对船舶设计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需要把感性艺术审美与理性的工程限定完美结合,才可能设计出符合船舶功能与艺术美感双重要求的高端船舶。
从物质层、学理层到精神层对高端船舶设计的“融契”特征进行分析,奠定了高端船舶“融契之美”设计艺术理念研究的基础。
图1:大型邮轮造型与顶层甲板空间设计(设计:郑刚强,建模:孟帅、李颂等)
图2:108英尺商务型游艇成品实景图(造型设计:郑刚强,工程设计:朱俭涛等)
图3:五体型概念游艇设计(设计:饶玉明、张思敏,主持:郑刚强)
张道一在《艺术学研究与方法》一文中提到:“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研究美以及与美有关的各种问题。”⑧彭锋也指出:“艺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美学是对艺术的哲学研究。”⑨显然,美学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且同艺术结合紧密。而高端船舶作为工业产品之一,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艺术”。但若仅把高端船舶作为产品而忽视其“艺术特质”,则丧失了以设计艺术思维驱动船舶创新的意义。因此,讨论高端船舶设计艺术的美学精神,需要明确其主旨在于强调“艺术性”与“美学观”对于高端船舶设计的统领性作用。并借此逐步矫正以工程性为主导的船舶设计现状。
图4:透明式舱室概念游艇设计(设计:周晨,指导:郑刚强)
图5:汲取自然灵感的双体概念游艇设计(设计:高溪,主持:郑刚强)
基于高端船舶物质层、学理层到精神层的“融契”特征,结合高端船舶的“艺术特质”可提出“融契之美”理念,它是高端船舶设计艺术的核心。此处之“融”即“交融、融汇”,“契”指“契合、匹配”。从设计艺术角度分析高端船舶设计“交融与契合”之美,需要密切结合船舶的产品设计特征,尽力把抽象的美学精神融入到具体的设计创新中去。避免形而上的“为美而美”,而是要把船舶“融契之美”落于实处。这样方可使抽象的美学精神通过设计创新彰显其活力,实现其本真价值。具体可从功能与形态、创新与创意、船型与结构,工艺与材料、整体与意韵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1、功能与形态“融契”之美
游艇、邮轮、游船等高端船舶往往为满足特定人群的休闲、娱乐、商务等活动而建。除了满足船舶在水上运行的基本功能与性能以外,其它功能包罗万象,如:餐饮、住宿、交流、娱乐、运动等。这些功能都需要相关场所与设施得以满足,但船舶的舱室空间受限,因此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要求。例如,中型游艇的使用空间需求一般包括:上层飞桥甲板的驾驶区、冲浪区、休闲区等;主甲板的沙龙区、配餐区、吧台、驾驶舱等;底舱甲板的主卧室、VIP客房、普通客房、船员舱、机舱、油舱、水舱等。但游艇舱室空间狭小,如何协调船舶功能与形态的矛盾,使有限空间容纳众多功能并满足审美要求成为设计难点之一。
宗白华在 《美学与意境》中感叹道:“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形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⑩同样,作为水上建筑的船舶设计艺术也能表现出打动人心的美学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体现在船舶的内外形态方面。船舶形态包括功能形态、样式形态、色彩形态等三类。受制于船舶固有结构的形态可称之为功能形态,船舶外部造型与内部舱室特征可归为样式形态,色彩形态也包括外部涂装与内部舱室两部分。船舶形态并非仅为表现功能,也可表达文化内涵与个性化艺术特质。叶朗认为“中国美学特别强调艺术表现人的人格性情、生命内核、生命情调、心灵姿式、心灵节奏。”⑪而高端船舶作为现代产品,其设计美学往往体现出设计者与用户审美观的共振。因船舶的多功能特征与其复合性形态相交织,必须使其达到交融契合的和谐统一状态方可实现其“美感”。因此,不仅要满足船舶形态的外在美,更要使形态符合船舶的相关功能特征。例如,把邮轮上层甲板的烟囱、顶盖、遮阳棚等功能设施与船体廊柱、侧窗、扶栏造型联为一体化造型,并通过设计手法强化视觉造型特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赋予其艺术美感,从而实现功能与形态的“融契”之美(图1)。⑫
2、创新与创意“融契”之美
创新以突破性设计理念为先导,并往往依附于功能、形式、构造、材料、工艺等内容而存在。创意往往体现为好的念头或想法,它不同于创新,但优秀的创意却是创新的源泉。创意往往可以引发创新。例如,在船舶上引入新的功能创意往往可以直接带动船体结构设计创新,并进而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此外,由于船舶空间受限,也可采用功能套叠的方式进行设计创新。具体包括:空间功能套叠(多功能复合空间)、设施功能套叠(一物多用)、审美功能套叠(形态与色彩的复合)等方式。这种功能的“融契”与“和合共生”不仅使船舶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是集节约性、便利性、耐用性于一体。⑬
“创意”是一种具有艺术气质和浪漫气息的狂思、畅想,可以无拘无束,无所限定。但若要形成真正的“创新”,则需把天马行空的意念与脚踏实地的实际相契合,使之满足高端船舶功能或构造的需要,并且能够通过工程手段实现。这样方可实现创新与创意的“融契”之美。图2为已投产的108英尺商务型游艇设计,笔者在造型设计创意时,重点针对该艇的主甲板侧窗、船体舷窗、顶盖、船艏舷、艏部日光浴区、走廊侧舷、艉部沿边等关键部位进行了特征化、艺术化创新。并使之符合玻璃钢工艺特点,把创意落实为可实施的创新。完全满足生产需要,获得了企业与用户的一致好评(图2)。
3、船型与结构“融契”之美
不同的船型具有相应的不同结构特征,如:双体船、三体船、多体船等分别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船体,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方式进行衔接,从而在舱室面积、快速性、抗风浪等方面实现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一点在游艇上体现的较为明显,例如:内湖游艇对抗风浪性要求不高,但往往需要较大的舱室空间,因此较适宜于选用双体船型。此外,对船舶“艏型”的选择也可直接体现出船舶的造型艺术风格。如尖艏型、斧艏型、倒斧艏型的游艇就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且让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心理。艏部前倾的尖艏型游艇具有乘风破浪的速度感;斧艏型游艇则显得较为典雅稳重;倒斧艏型游艇具有前卫的时尚感,且艏部形态同船体造型更容易衔接,从而实现较佳的艺术美感。另外,船舶结构尺度与船型也需要准确配合,从而符合相应尺度船舶的审美特征。例如,大型游艇的侧面上部轮廓往往遵循抛物线的特征,该特征可烘托出大型游艇的不凡气度,具有明确的产品语义特征。
总之,船型与结构的合理“匹配”与“融契”是船舶整体和谐的根本前提。只有船型与结构相“融契”,才可更好地实现船舶功能与审美需求。图3为五体型概念游艇设计,除了中部的主船体外,在左右及后侧设置了四个辅助船体,使船型与结构完美契合。不但提高了适航性,更具有独特的美感(图3)。
4、工艺与材料“融契”之美
设计以人为本,其目标是“使生活更加美好”。⑭为满足船舶设计的人性化目标,选择正确的材料与工艺,并使之与设计匹配显得十分重要。船舶的船体材料有钢制、铝制、玻璃钢复合材料、“钢铝”混合、“钢玻”混合等多种类型,其工艺标准也各不相同。玻璃钢复合材料受到材料强度影响,多用于生产中小型游艇,采用玻璃钢翻模工艺制造,适合于表现具有艺术美感的复杂形态。而大型游艇、邮轮多采用钢制或钢、铝混合结构,往往通过金属切割、焊接、打磨进行结构连接与形态塑造,造型难度较大。因此,在进行金属船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材料与工艺的限定性要求,避免采用过于负责的形态。另外,船舶舱室空间装饰对于材料与工艺有着特殊要求。例如,船用装饰材料需要具备防火、防水、质量轻、耐腐蚀、耐候性强等特点。同时,由于高端船舶的高档次,还要求材料富有艺术气息与时尚的美感。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 “尽善尽美”与荀子提出的“美善相乐”正好用可于对高端船舶材料与工艺 “融契”之美的要求。⑦图4的游艇设计引入了玻璃舱壁,采用金属支撑与曲面玻璃相结合,材料选用与工艺运用相得益彰,使游艇舱室具有透明观景功能(图4)。
5、整体与意韵“融契”之美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的观点。⑦柳冠中提出了共生美学观的理念。⑮“和谐”与“共生”都体现出了诸要素共构一体的协调统一之美。中式美学崇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韵”、“意象”与“意境”之美,其美学精神体现为“意、象、韵、境、情、趣、味、品、气”等抽象理念。在此,“意”与“韵”可理解为船舶设计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设计寓意,以及船舶整体完美和谐,从而体现出的意境之美。从船舶概念立意上看,可通过设计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抽象,使民族文化精神进行现代演绎与转化、改良与升华,使之渗透文化意蕴与内涵。亦可通过船舶形态、结构、色彩的仿生设计,赋予船舶以生命力,从而实现更高层面的“师法造化”、“道法自然”的设计意图。除了人文理念之外,船舶设计也需要具备环保理念。例如,通过流线式造型与船体匹配以减少阻力,降低油耗;扩大窗型可以有效增加自然采光;增设太阳能电池板,以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均体现出绿色设计理念。刘悦笛等人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一书中专门对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活审美等现代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⑯充分说明了美学通过环境与产品设计等方式融入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图5为双体概念游艇设计,汲取自然之美,线条韵律优雅,并运用薄膜太阳能达到低碳环保的效果(图5)。⑰
当代设计迅速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设计者应接不暇,反而淹没了重点。正如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可以“美”为核心从纷繁芜杂的现实中理出头绪。现代设计越来越多的触及科学技术层面,如人机尺度、新材料应用、生产工艺等。反之,逐步忽视、弱化了美学精神对设计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对设计者与用户的审美体验往往研究不足。甚至有理论认为功能的达到即是美。这种认识在产品功能与品质趋于一致的当代社会,显然存在巨大的缺陷。《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阐释了“美”与“信”的辩证关系,并由此启迪了我们:应设计出既“美”且“信”的产品。对于高端船舶设计而言,艺术审美则更为重要。李砚祖认为奢侈品如游艇、私人飞机等“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赋予其新形式、新功能,面向高端消费人群,价格昂贵。犹如古代宫廷贵族的工艺设计一样,往往代表了这一时代设计的最高水平和时尚,同时也引领和影响着同时代的其他设计。”⑱这道出了高端船舶的实质—艺术品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之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与人文内涵。
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高端船舶设计艺术的审美理念与美学观:“以美驭形”—即以“融契之美”统领并驾驭船舶造型、形式、形态、功能、工艺、技术等客观限定性因素,同时,融汇自然、人文、环保理念进行设计创新。在此,“形”既指视觉可见的“形式、形态”,又指人体可感知的“功能、材料”,还指隐藏于内的 “工艺、技术”等客观限定因素。⑲而 “美”则具有明确的设计艺术创新思维的特征,具体包括“审美思维、悟美思维、创美思维”三层境界。该理念强调以艺术思维启迪、驱动设计创新。即以审美体验提升美学修养,达到领悟美、创造美,以“美”为核心进行设计创新。
艺术美学是船舶设计创新的高阶要求。本文基于船舶的物质层、学理层、精神层的“融契”特征,对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中蕴含的“融契之美”进行了多个角度的美学剖析;从而阐明了船舶设计艺术中的审美理念与美学精神;认为船舶设计艺术之“美”包括“审美思维、悟美思维、创美思维”三层境界;最终提出了高端船舶设计艺术的美学观:“以美驭形”,即以“融契之美”统领并驾驭船舶诸要素驱动设计创新。进一步的研究可结合设计实践,继续探索以“美”为核驱动船舶设计创新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以逐步提升我国船舶设计水平。
注释:
① 引文出自于唐朝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成语“源远流长”由此而来,意指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用于表述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② 中国船级社:《游艇建造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③ 在民用船舶领域,游艇、邮轮、游船等具有高审美性、高舒适度、高附加值的船舶可归入高端船舶范畴。此类船舶除了在船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外,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也远超常规船舶。
④ 郑刚强:《游艇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⑤ 于建中:《船艇美学与内装设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⑥ 这种感性体悟在船舶设计概念表现阶段绘制创意草图时体现的尤其明显。
⑦ 工程设计的理性推导在进行船舶设计草图深入及工程制图时体现的更为明显。
⑧ 张道一:《艺术学研究与方法》,美术观察,2014年,第38-41页。
⑨ 彭锋:《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博弈》,文艺研究,2014年,第11:13-19页。
⑩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9页。
⑪ 叶朗:《对我国艺术当代发展的两点思考》,《文艺研究》,2013年,第11期,第38-41页。
⑫ 郑刚强:《“仿而超之”—游艇仿生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研究》,《装饰》,2013年第4期,第93-94页。
⑬ 杨先艺、汪笑楠:《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下的节约型设计》,《艺术百家》,2014年,第5期,第192-196页。
⑭ 潘鲁生、殷波:《设计伦理的发展进程》,《艺术百家》,2014年,第2期,第30-33页。
⑮ 柳冠中:《共生美学观—对当代设计与艺术哲学的初探》,《装饰》,2008年增刊,第58-59页。
⑯ 刘悦笛、李修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⑰ 郑刚强、高溪:《船舶交融性设计艺术原理及应用》,《设计》,2014年,第4期,第18-20页。
⑱ 李砚祖:《设计与民主》,《美术观察》,2009年,第9期,第12-13页。
⑲ 郑刚强:《游艇舱室空间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6。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交融与协同—船舶设计艺术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CB116)阶段性成果之一。
郑刚强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教授 博士
乔柏钧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研究生
刘明德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研究生
The Aesthetics of Incorporate and Fit: The Aesthetic spirit in Design Art of High-end Ship
Zheng Gangqiang Qiao Baijun Liu Mingde
The“incorporate & fit”feature of ship’s material, subject and spirit are used as a basis. The“aesthetics of incorporate and fit”in the high-end ship design art is analyzed which relates to function and form,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hull and 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whole and rhyme etc. The“aesthetics drive form”of high-end ship design art is found——the shape, function, process, technology etc of ship’s limited factors are driven by the“esthetics of Incorporate and Fit”, at the same time, it integrates the natural, humanities, environmental etc concept driven the design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igh-end ship design art in china is indicated.
High-end Ship; Design Art; Aesthetics of Incorporate and Fit; Aesthetics drive Form; Aesthetics
J04
A
1674-7518 (2017) 02-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