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传承 重在创新
——由博士项目看服装设计教育未来人才培养趋势

2017-07-19 12:10刘元风
艺术设计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博士

刘元风

⊙ 科学·艺术·时尚

根在传承 重在创新
——由博士项目看服装设计教育未来人才培养趋势

刘元风

本文以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首批博士生毕业为契因,通过梳理与探讨以项目形式培养服装设计高端人才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在各阶段的推进工作,分析项目培养博士的开拓性和探索性。同时,文章指出北京服装学院博士人才培养的先导性与独特性体现在其以文化传承为根基,重在创新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最后,以前期在博士项目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积淀和体验为基础,总结分析服装设计教育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博士项目;服装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2017年3月10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服饰设计创新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李迎军、楚艳通过了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并举办了设计作品发布会。这两位博士生是自2012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复立项,2013年开始招生至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所培养的首届毕业生。首届博士生的毕业,在服装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也预示着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又上升为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

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之缘起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

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食住行”,衣为首,不仅强调的是服装与国民生活的密切关系,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服饰文化的重视。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服装曾经在中国古代塑造国家文化与国家形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等通过服装品牌和服饰文化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国家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和影响力,并牢牢占据着国际服装高端市场,创造了高额经济效益。然而,当前我国在国际服饰文化交流中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大国应有的国际影响力。与发达国家比,我国服装产业一直以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价、低附加值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为经营手段,处于世界服装产业链的利润低端。究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外因是我国在以西方为主导的现当代服装主流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缺席,服饰文化的国际主导权丧失。内因是自身传统服饰文脉曾经断裂,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和设计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体现在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方面:1、民族民间传统服饰流失现象严重;2、已收藏的历代传统服饰面临织物肌理老化、褪色、强度下降等多重问题。非物质方面:1、传统服饰的技术、工艺濒临绝迹与失传;2、缺乏对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如服饰体现的生活方式变迁、礼仪变更等)的深度探究。尚未形成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应用与设计创新的学科体系,服装服饰品牌的文化含量低、原创性匮乏,以及设计创新人才缺乏,特别是能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设计创新相融合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传承创新能力的薄弱与人才严重缺失虽然是中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出于弱势地位的内因,但却是隐而不彰的最根本的原因。

图1:李迎军毕业设计《朝花夕拾》系列作品一

图2:李迎军毕业设计《朝花夕拾》系列作品二

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2012年10月,北京服装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举全校之力,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办学特色,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以文化部为依托单位,经过三轮学术评审,从全国众多所申报高校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以服务国家、行业、区域经济、文化重大战略为目标,填补了国内以服装传承与创新为主导、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实践应用的博士授予权的空缺。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是以满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领域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服饰文化理论基础和宽阔的学术视野,能够从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传承和设计创新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以“艺工融合”的跨学科研究为特色,以现代服装学科为基础进行构建,建立“艺工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注重艺术与科学、设计与技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与国家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需求对接,与服装产业自主设计创新的发展需求对接,与推广及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强国需求对接。

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之推进

自“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批以来,北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标准及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1、基于需求分析的博士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培养以“艺工融合”的跨学科研究为特色,以现代服装学科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研究需要整合多个学科领域而进行系统性研究。针对这一项目的复杂性,在博士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学科、多途径、多维度来实现,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资源共享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多学科,指课程体系涵盖了艺术学、设计学、材料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多途径,指博士培养期间的课程包括授课内容、研究内容和实践内容。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与互动,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通过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项目和多方面的国际交流,形成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新机制,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多维度,是指根据项目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针对项目确定的各研究方向,整合校内外资源,多维度、分阶段培养具有服装服饰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基于能力培养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与课程体系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中,主要分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抢救传承研究、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1)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从文化人类学、设计学、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造型、纹饰、色彩、风格等特征为表征,以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生活习俗、审美心理、民族性格为关联点,就中国传统服饰、民族民间服饰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形成背景和工艺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

开设课程:文化人类学导论、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导论学、传统服饰的历史与变迁、中西服饰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服饰装饰艺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导论、服装服饰材料导论、中国传统服饰造型与工艺、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田野考察等。

(2)中国传统服饰的抢救传承研究

从材料学、艺术学、服饰考古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的角度出发,以国内外现有馆藏实物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各民族传统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纺织品、服饰品进行测绘、采集数据及结构复原,对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进行探讨,并采用高科技手段研究藏品的保护与工艺传承等重要问题。

开设课程: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导论学、传统服饰的历史与变迁、中国传统服饰装饰艺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导论、中国传统服饰造型与工艺、服装服饰材料导论、服饰生态机理、古织物鉴定方法与修复技术、考古、服饰数字化技术、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田野考察等。

(3)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研究

从设计学、艺术学、消费文化学等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优秀遗产如何活化当下,与当代时尚设计相结合、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纺织服装产业提供设计创新,提高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赋予传统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开设课程: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导论学、传统服饰的历史与变迁、中西服饰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导论、服装服饰材料导论、中国传统服饰造型与工艺、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服装社会心理学、服饰消费文化与品牌战略、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田野考察等。

3、基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博士研究课题与检验标准

前期调研显示,我国现设有服装博士点的院校或侧重于服饰史论与设计方法研究,或侧重于服装纺织工程研究,而北京服装学院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则从人文艺术学科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视角入手,以培养行业急需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这种人才培养的理念不但融贯于博士人才培养的方案架构、研究方向与课程体系中,同时,也体现于博士生的人才培养检验标准中。

以此次项目培养出的两位首届博士毕业生的答辩形式为例,他们的博士学位检验环节除了常规的博士论文答辩以外,还要以博士论文的研究创新理论为支撑的带有引领性和探索性的设计作品。两位博士毕业生的研究方向是培养项目中的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研究,他们从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设计学、社会学、物质文化史等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探索传统服饰文化如何与当代时尚设计相结合、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由此赋予传统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李迎军的论文题目为《20世纪20、30年代旗袍造型的现代化嬗变》。论文从归纳、梳理旗袍词义所指开始,探究旗袍与中国服饰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而以图像分析与“二重证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整体性视角梳理出了20世纪20、30年代旗袍造型的迁演规律。李迎军以“朝花夕拾”为主题的毕业设计系列作品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紧密相扣,以20世纪20、30年代旗袍的造型结构、工艺手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为研究核心,回归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思考序列,针对中国传统“十字型结构”是否还具有延续的问题,以设计实践的形式求证。李迎军的系列毕业设计作品(图1、图2)创新点在于运用现代设计语素,以“国际化”的服装语言,将中国服饰传统造型与表现手法纳入国际设计平台上,以更国际化的服装设计表达方式,思考中国传统对于世界服饰未来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图3:楚艳毕业设计《千年之约》系列作品一

图4:楚艳毕业设计《千年之约》系列作品二

楚艳的论文题目为《唐代服饰红色的复原探索及设计创新》,论文从唐代服饰红色研究入手,通过以唐代文献史料、图像及出土文物为主要研究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逐渐清晰地梳理出唐代服饰红色的来源、颜色词的语义辨析、尚红的原因、分期风格变迁、传统染色技术等研究因素,并通过分析唐代红色服饰的色彩视觉意向深入分析唐代服饰的审美文化特征。楚艳的 “千年之约”系列作品(图3、图4)由6套唐代复原服饰和24套创新时装设计作品组成。6套复制的作品以敦煌洞窟唐代壁画供养人为原型。服饰尽可能忠实壁画人物形象原貌,以传统染、织、绣等工艺手法加工制作服饰面料,以再现盛唐时代中国服饰华丽绚烂的风貌。24套延伸设计创新作品则以唐代艺术元素为主题,整体色彩运用了楚艳在其博士论文中梳理出来的唐代色彩体系,展现了大唐服饰的色彩美,透露出绚烂而平淡、宁静而活泼的东方美学气质。

两位博士毕业生对传统服饰文化展开的学术研究及创新设计极具价值,中国传统服饰“十字型结构”的解析,对于当代中国服饰的“再生”具有启迪意义,而唐代服饰红色的挖掘更有助于提升目前设计界对服饰色彩的运用水平和表现力。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李迎军和楚艳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设计作品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三、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之硕果

自2012年北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批至如今首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北京服装学院的博士项目团队不但以极大的开拓探索精神构建了中华服饰从文化传承、技艺复原到创新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研究方法与高端领军型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形象传播做了有益探索。

博士培养项目的师生团队在APCE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李迎军、楚艳在其中发挥了主力作用)、神十一服饰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警礼服设计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博士培养项目的师生团队在服务国家战略—京津冀时尚领域的协同创新,以及北京时尚之都建设等方面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为国家服装服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导向,对于提高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增强民族服饰文化的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之流长

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立足点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除了着力于高端领军型人才的培养,还使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拓展延伸到了本科学位高等教育与大众化的非学位教育领域。

1、建立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培养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工作推进的初期阶段,学校即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保护与设计创新的紧迫性,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夯实的专业人才培养基础,高端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必然会后期乏力。因此,从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的人才培养工作应以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为基础,融贯硕士阶段的专业积淀,最终在博士阶段打造高端专业人才,从而形成一套包括本、硕、博在内的传统服装创新设计与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学校的努力与倡导下,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于 2015 年开设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本科专业方向,并招收第一批学生,简称“传承专业”。该专业方向强调厚基础,重实践,立足于当代生活与审美,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基础,以传承文化与创新设计为主旨,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众生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部分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并特别强调要“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并将之融入现当代生活。由此可见,北京服装学院本科专业—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方向的设立无疑具有前瞻性,其定位呼应国家对高校肩负文化传承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作为国内首个开设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方向的设计类专业院校,此专业方向的设立也体现了学院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教学理念与“弘毅日新,衣锦天下”的社会使命感。

2、以传统服饰文化为根基的新中装设计与推广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2017年2月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列为9大专栏之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人的培养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切实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深入发展。

以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传播和设计创新等人才为目的,北京服装学院着力于整合学术资源,以博士项目人才教育与培养为平台,组织设计师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新中装。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认识的深化、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深入,中国优秀设计师推出的贴近当代生活的创新中式服饰,必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乃至成为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新形象的重要依托。

五、服装设计教育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分析

自中共中央确定了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以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服装产业与服装设计教育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向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此,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前期工作为体验,分析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以期抛砖引玉,引发业界对此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亟需保护传承;服装产业提升面临的内忧外患亟需文化底蕴与设计创新的支持;服装强国之路亟需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与经济战略的高度;文化主导权的丧失,直接导致了经济主动权的被动状态和中国服装产业的弱势地位。诸如此类文化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问题虽然隐而不彰,但却是最根本的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培养具有坚实的服饰文化理论基础和学术视野,能够从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传播、教学和设计创新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能够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后备力量。

第二,以满足国家文化与产业发展需求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需求对接,与服装产业自主设计创新的发展需求对接,与推广及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强国需求对接。服装设计教育未来要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行业发展、科研水平发展紧密结合,使“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同时提升。

第三,以具备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的能力为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大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博士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创新能力却显不足,而既有传统文化素养及其理论根基,又有古今中外交融的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短缺。因此,专业人才的未来培养趋势和要求十分注重艺术与科学、设计与技术、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多方结合,以具备跨学科知识及科研能力与设计创新的实践能力是为未来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以高水平博士人才培养为导向,集硕士、学士学位教育于一体为未来人才培养的体系。博士学位教育往往代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的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是国家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风向标。同时,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士学位教育与以培养专业研究能力为主的硕士学位教育同样体现出高校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的职责。未来高校的服装设计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设计创新工作及相关专业的体系化人才培养工作做出贡献。

总之,作为以项目培养服装设计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方式,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上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和探索性,其以文化传承为根基,重在创新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为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行业发展必定“有梦为马,衣锦可栖”。

本文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编号:NHFE2016041)阶段性成果。

Foundation of Inheriting and Focusing on Creation: Trend of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and future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Doctoral Talent Cultivation Project)

Liu Yuanfeng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first doctoral students’ graduation of the doctor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ject, which theme is saving-inheriting and designinnov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omoting work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reative education mode of cultivating fashion design talent in the form of project, and also analy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ioneering of doctorial project. Besides, the distinction and leading way of BIFT doctoral talent cultivation embodies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e inheriting 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 and position of focusing on creative application. At last,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doctoral project-personnel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rend of future talent cultivating of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China’s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Doctorial project;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刘元风 北京服装学院 院长 教授

J124-4

A

1674-7518 (2017) 02-0005-05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博士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制冷博士来帮忙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神奇博士感冒了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