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张文娟
创建
盘锦乡村的绿意生活
□ 本刊记者 张文娟
渤海之滨、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生的城市,这就是辽宁省盘锦市。
这里是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总部的所在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
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辽河油田的产量就开始逐年下降,2007 年盘锦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8 年,盘锦被列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盘锦如何与 140 多万名市民一起转型成为最焦点的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盘锦精准地把握地域特点、区域优势,果敢地开启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的新航程,其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号角吹得格外高亢嘹亮。2009 年 12 月,盘锦被省政府确定为唯一市地级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八年来,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盘锦市通过打造宜居乡村,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释放出了多元农村经济增长点,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不会相信,如今盘锦的农村,竟然是这般模样:
走进大洼区向海街道石庙子村,只见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行、鲜花掩映;整修一新的柏油路通到村民的家门口,村村都有文化休闲广场、新式的垃圾分类收集箱;路灯、燃气、澡堂子、超市、卫生所、大公交一样都不少。坐落其间的农家院,成了连城里高收入者都羡慕不已的“豪华别墅”。
其中,还有不少农家院的确建成了度假酒店,别墅式的格局、园林式的庭院、标准的星级酒店陈设、房间里弥漫着轻柔的音乐,院子里有碎石小径、烧烤炉、温泉池……这一切,让初到这里的人一时难以分辨自己到底身处乡村还是城市。
过去的盘锦农村,也和很多地方一样,环境脏乱差,家家房前屋后都是灰堆、粪堆、破稻草、烂苇子,鸡鸭猪满村跑,垃圾遍布,臭水坑熏人。
2010 年至 2012 年,在环保部和辽宁省环保厅的支持下,盘锦市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工作,通过以“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为手段,先后投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 1.5 亿元,对68个行政村进行了环境连片整治,各示范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受益人口达12万余人。在此基础上,2013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部署要求,盘锦市开展了由市住建部门牵头,市环保、农委等部门配合推进的农村全域环境综合治理。
以 2014 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召开的市、县、镇、村四级干部参加的千人大会为起点,盘锦围绕“田园美、村屯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治理核心内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随便走进大洼区榆树街道曾家村一户农民的家中,院中放置的蓝、绿、灰三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都会吸引访客的目光,桶上分别标注着厨余垃圾、可燃垃圾、其它垃圾。农村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农户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给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时候,我们编了个口诀,‘能烂的做肥料;能烧的当燃料;其余的别扔掉’,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盘锦市环保局副局长刘瑛向记者解释道,“不仅编制口诀,我们还做了宣传年画,并对垃圾分类设计调查问卷,全部答对的村民可以获得到村里超市的购物的垃圾分类小票。这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就被我们调动起来了。”
经过村民分类的垃圾送到哪里去?这个活儿由保洁员来运转。盘锦在全市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建设。与北京京环卫集团合作,建立户分类—保洁员收集—京环公司清运的运行体系,长效的保洁机制建立起来。
农村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环境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盘锦为退海冲积平原,境内多水无山 ,平均海拔 4 米 ,有大中小河流21条,水环境治理不容忽视。
在大洼区曾家村村内,有一池碧水,水上有荷花、水葫芦等植物,湖心有一木质小亭,走进小亭,水中嬉戏的鱼儿清晰可见。如果不是村主任介绍,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座正在工作的污水处理站。这个采取分散式收集、集中处理的氧化塘,通过 1.4 万米的污水管网,把村民每天产生的污水集中到一起,处理后的水可以绿化、清洗车辆等中水回用,也可直接排入边沟、氧化塘作为景观用水。
2014 年以来,全市共建设生态氧化塘 510 多个,130 多万平方米,清理、建设边沟 6880 公里,氧化塘全部与边沟相连,塘内栽种荷花、香蒲等植物,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农村污水初步实现统一收集和生态处理,解决了污水横流问题。一部分村屯还实现了雨污分流,用上了跟城市居民一样的抽水马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盘锦市不仅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而且全市 305 个行政村(涉农社区)除动迁村外全部达到美丽村标准,其中 165 个行政村(涉农社区)达到示范村标准,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实现了环境治理全覆盖、无死角、没盲区,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环境变好了,但农村人的生活与城市还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倾听群众渴盼的呼声,要让农民跟城里人享有同样的公共服务。
盘锦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不是盖多少楼,让农民变成城里人。而是转换思维,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实现城乡均等化。
走进盘锦的任何一个村屯,目之所及,满眼绿色,路边、河边、村道两侧绿树成荫。杏梅、李子、苹果、梨等果树种满了农家庭院,每家都有自己的 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形成一个个“微田园”。
出门就是柏油路,上街鞋底不沾泥。在盘锦,柏油路修道了每一户农家的院门口,村屯道路互通、边沟互联,呈现出网格化村屯轮廓。
有村民说,一到晚上,路灯就亮起来,咱的心也跟着亮堂起来。根据村型大小,盘锦市为每个村安装了 50 至 200 盏路灯。夜幕降临,全市 2.84 万盏电源和太阳能路灯,让农民告别了走摸黑路的生活!
乱不乱,先看院。盘锦要求各个家庭彻底清扫庭院内外,清除各类垃圾及废弃物,做到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排、粪土不乱堆、柴草不乱摆、工具不乱丢。通过在全市农村实行厕所、灰堆、 柴草堆、杂物堆、猪圈“五进院”,如今的农村庭院,一家赛着比一家美,市里除了做好监督检查之外,还经常组织评比活动,更是提高了村民美化庭院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盘锦市组建市水务集团,引来大伙房水库的水,供应全市城乡,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出门就坐公交车,比原来的客运公司便宜多了。村民说的这个公交,是城里公交的延伸,与原先跑线路的个人承包小客不是一回事。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盘锦城乡一体的大公交覆盖全域。
“做梦也没想到咱农村还能用天然气做饭、炒菜,还用上天然气壁挂炉取暖,我们家炕都拆了,彻底告别柴火了。”走进一户农家,村民边说边指着厨房墙壁上挂着的一个精美的白色壁挂炉。盘锦全市 97.6% 的村屯通上了燃气管网,结束了农村祖祖辈辈烧柴取暖的古老沿袭,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做出贡献。
村村建立的文化广场,配备各种文化健身器材,丰富了农村人的文化生活。市里投资完善了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学校、农家书屋。每当夕阳西下,村民纷纷来到广场,有跳舞的,有健身的,鼓点有力、秧歌传神,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盘锦还利用社会资本在每个村建设一个裕农连锁超市,完善农村零售网络,向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每村建设一个公立卫生所,提高卫生资源农村覆盖面,让村民不出村就能看得上病;每村建设一个大众浴池,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盘锦乡村村貌
一个个新城镇、新农村,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盘锦大地熠熠生辉。城乡一体化和村民的就地城镇化,让农民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村民的生活充满了精气神。
“宜居乡村建设不易,更难的是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否则今天是这个景象,明天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样子。采访中,盘锦市市委书记高科这样对记者说。
市长郝春荣则表示,要盘活农村的优势资源,让农民都富裕起来,才能支撑盘锦宜居乡村的长效稳定发展。
不得不说,大自然给予盘锦太多的馈赠和眷顾,千里辽河经这里平静入海,域内 21条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占城市总面积 80% 的中国最美湿地。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盘锦独特的生态系统,也让盘锦农业、农村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和最有特点的区域。
近几年来,按照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盘锦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支撑、多措并举,打造盘锦现代农业升级板。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革命全面开展。
以盘锦大米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完成了从大路货平面竞争向精品高端供货的升华。2003年,“盘锦大米”成为国家地域保护品种,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接下来,盘锦采取 “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运营模式,推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我国优质稻米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盘锦从稻米的晾晒、储藏到加工、包装等一系列生产过程,都达到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的标准要求,尤其是现代化低温储藏技术和世界先进加工工艺的普遍应用,有效地保证了盘锦大米的鲜活度与内在品质,奠定了盘锦大米成为中国名牌的基础。
与盘锦大米齐名的地域品牌,是盘锦的河蟹。稻田养蟹是盘锦农业史上扭转乾坤的创举。稻田养蟹最根本的前提是不能使用农药化肥,水田中丰富的浮游生物、小幼虫和杂草等水生植物供蟹美餐,蟹的排泄物又使土壤的有机质增多,肥力增加,作为有机肥料被水稻所吸收。同时螃蟹横行水底,既为水稻除草灭虫,又无形中给水稻挠秧松土,有利水稻生长发育,河蟹在对稻田环境起到监控作用的同时抑制了病害发生。盘锦河蟹已成为盘锦生态农业的标识。2014 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信息显示,“盘锦河蟹”品牌价值 21.18 亿元,在农产品中排名第六,是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盘锦还有一大特色农产品是碱地柿子,碱地柿子不单单是在盐碱地上种植的西红柿,如今也已成为一个地域品牌,盘锦独特的地理位置、气温湿度、土壤特性、生态种植等条件,成就了种植西红柿的独特优势。这一产业的兴旺,不仅带给农民更多的收益,还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碱地柿子”带来的高品质营养和健康。
此外,盘锦的河豚、鱼、虾、蜇、贝,这些丰富的农产品,在不断给人们味蕾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村民致富增收增添了多种渠道。
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期末,盘锦市“国标线以下贫困人口数”实现动态为零。2016 年,盘锦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790 元,增长 7.5%,位居全省第二。
但是,盘锦人勤劳的脚步不曾停歇。近年来,一种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业态在盘锦流行起来,这就是“认养农业+农村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
认养农业是一个新名词,但是现代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却并不少见,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郊区也有不少以“开心农场”为主题的体验式农业。认养农业实质是订单农业的一种,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养人)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关系。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实现农村对城市、土地对餐桌的直接对接。
盘锦发展认养农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区域内有众多的优质农产品,如盘锦大米、河蟹、河豚、碱地柿子等等,这是其他地方都不具备的优势。同时,盘锦交通四通八达,与京津冀的距离在600公里以内,新建的盘锦港是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近、最便捷的出海口,拉近了与山东、内蒙的距离。
在大洼县新立镇杨家村,有2000 亩地一开春就被北京、沈阳和盘锦的市民认养,成为城里人的快乐农场。城里人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委托村民按照协议的绿色标准进行耕种。认养人在手机上下载个软件,就可以实时监控自己认养的田地里发生的一切情况。
认养农业不仅给农村带来了客流、信息流、资金流,也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增收的难题。一是流转土地直接增收。以前种水稻每亩纯收益最多 800元,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是 1100元,农民直接增收 300 元。一亩菜园年纯收入也由 2000 元提高到14000 元。二是务工挣钱实现增收。发展认养农业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在认养公司工作或进城务工,多挣一份工资,仅此一项就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三是借助网络促进增收。认养公司在全国首创“认养农业+互联网”新模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网络营销,农民的其他农副产品也搭车向全国乃至全球销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带来客流加快增收。认养农业满足了城市人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很多认养人都想来看一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带来了游客对食宿的需求,推动了文旅以及民宿产业的发展。
稻田养蟹
例如,在认养农业的推动下,盘锦市大洼区打造了一条“稻田慢行系统”,在原有的稻田水利排灌沟渠上建设木栈道,沿途经六镇十村和疙瘩楼水库(东北最大的平原水库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徒步、骑行、近距离的欣赏稻田风光,系统内还配备了驿站、书吧、咖啡厅等休闲设施供游人休息,最有特色的是在慢行系统当中,建设了6处稻田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欣赏图版展示、景观小品等参与性活动,了解到世界、中国以及盘锦大洼的稻耕发展史、稻作文化。
这是一次传统农业向创意农业的升级,也是与文化、健身、旅游融为一体的有益探索。这种乡村旅游模式的建立充分拉动了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项目自去年试运营以来,辐射效应明显。民宿、餐饮、温泉等周边多类产业被充分带动起来。
盘锦市将认养农业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入互动,把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以体验、互动为卖点,将盘锦的特色农产品、旅游景点、风情民宿进行整合包装,为认养客户提供了个性化选择,千方百计让客户成为游客,游客晋升为客户。
认养农业与农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让乡村旅游变成了生态游、观光游、休闲游。还能充分释放出乡村的资源优势,一些农村的特色食品、特色农产品销售良好,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得到了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也为美丽宜居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这里是人间天堂,丹顶鹤自由飞翔,波光粼粼的芦苇荡,美了晨曦醉了斜阳;风吹过稻花飘香,鱼跳网河蟹满舱、幸福人儿荡起双桨……”
这是歌者对美丽盘锦的描述。
如今的盘锦,春来青秀、秋至流金,物华天宝,如诗如画,稻田生态系统衍生了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观光农业和认养农业方兴未艾,乡村文旅产业正在以全新的创意书写着农村全新的故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要求,盘锦人民坚守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这座滨海之城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盘锦乡村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