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雄安何以水城融、蓝绿汇、天人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表示,雄安新区要打造成水城相融、蓝绿互映的生态宜居之城,绿地面积要超过 50%。
徐匡迪说,雄安将建设一座灵动交融的山水城市。为了造山,一个很重要的方案是将靠近新区建设实体部分周边较浅的、长满芦苇的湿地挖深,在新区北面堆起土山。如此一来,整个雄安新区将成坡状分布,北高南低,水可以自然流动。
“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阴阳互补的八卦形状,人工建设的城镇属于阳,自然绿色的水体属于阴,所以是阴阳互补的关系。”徐匡迪举例称,南宋临安府的规划思路与此类似,环绕西湖而生。
徐匡迪还介绍了几种对白洋淀的规划方案思路,“不是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只是谋划的思路。”他表示,其中一种是拟将白洋淀西北部现有浅淀、堤岸开挖,清淤加深,去除芦苇,“希望在城区前面看得到水面,水城交融”。根据方案的思路,雄安新区起步区建筑面积约为 16平方公里,与平江府、杭州老城面积相近。此外,挖掘后形成的集中水面面积约为 1.6 个西湖。不过他也强调,这个方案并非为最终方案,最终决策层如何拍板尚无定论。
在雄安新区的规划中,白洋淀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徐匡迪看来,白洋淀的存在既是一个有利因素,也是重大挑战。他表示,白洋淀复杂的水陆情况是对新区规划巨大的挑战,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处理白洋淀里的淀中村与堤上村。
他介绍,当前淀中村与堤上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水产养殖和农家乐。村里普遍没有污水处理,容易导致水的富营养化。有人建议,从治水来讲,最好将村民全部撤完;不过也有不同意见强调,这些村“已经经历了自然的选择”,要存有敬畏之心。
“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去碰,是最最棘手的问题。”徐匡迪说,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生态与农民利益的平衡,是新区规划面临的难题。专家的共识是,新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城镇与乡村的共生共荣、共同实现现代化。
他列举了新区建设需要处理的四大问题和挑战。第一,如何做到理水营城。徐匡迪强调,水城融、蓝绿汇、天人合是规划同仁共同的理想,但问题是如何在马上要动工的起步区(30平方公里)、核心区(100 平方公里)、拓展区(1000 平方公里)中如何真正做到。他透露,水利部已同意将太行山若干水库的水直接送到雄安新区,水质为二类水质。
同时,燕山石化将整体搬往曹妃甸。他表示,此举不仅能使其生产成本降低 15%,也能保证雄安新区的未来用水。燕山石化用的水是太行山的水。如果将这个水用到雄安来的话,雄安 1000平方公里的拓展区的水就够了。
如何在新区建设中同步修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徐匡迪表示,白洋淀的生态在萎缩。历史上,白洋淀平均面积为320平方公里,比北京老城区还要大,现在只有220 平方公里。因此,要稳定湿地面积,补水清淤,保持华北之肾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