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质和量的双提升?

2017-07-19 10:48
中国生态文明 2017年3期
关键词:企业

□ 刘 婷

如何实现质和量的双提升?

□ 刘 婷

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迎来重大机遇

2015 年中国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为落实上述要求,在今年4月由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促进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提高环保产业开放水平,扩大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支持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项目落地,搭建绿色产业技术合作平台和基地,鼓励环保企业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引导优势环保产业集群式“走出去”。可以说,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内环境治理进程不断深入和各项环保政策措施的实施推动,我国的环保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无论是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条件。

据统计,2015 年全国环保产品销售收入约 4700 亿元,环境保护服务营业收入约4900亿元,合计约 9600 亿元,环保装备销售收入增长 10%-15%,环境服务业增长超过 20%。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除尘、烟气脱硫、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FMBR 膜生物技术、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等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除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布袋除尘器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火电脱硫、脱硝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在国际环保市场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背景下,尽快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由大变强,不仅要立足我国国内、释放内需,更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环保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鼓励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扩大环保技术、产品、服务输出,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

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我国的环保技术和装备在性价比方面更具竞争优势,特别是对东盟、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中国与其有着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政治互信的基础,环保技术和产品更适合这些市场的需要,这些都为我国环保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主要走向哪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试水海外主战场,国有大型产业是主要力量,民营中小企业表现活跃,业务涵盖设备输出、工程建设、投资运营和境外并购等。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国内一批具备实力的环保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走出去”的意愿,并且主动开展了相关的探索,在咨询、设计、工程施工、产品配套、设备输出等多领域多环节,依托大型企业的工程总包项目“借船出海”,或利用企业所在专业领域的资源和基础,依靠专有技术单独“走出去”。如川源(中国)机械有限公司向菲律宾马尼拉污水处理厂供应设备,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韩国丽水污水处理厂供应设备,北控集团收购德国最大垃圾发电厂、北控水务马来西亚吉隆坡 Pantai第 二 地 下 污 水 处 理 厂项目和威立雅葡萄牙水务股权收购项目的运营服务,桑德集团沙特第九污水处理厂项目和孟加拉国吉大港供水项目,金科水务伊朗首例大型污水再生回用工程,光大国际收购波兰固废处理公司NOVAGO,国中水务收购瑞典水净化设备公司和丹麦 BioKube公司,首创集团全面收购Transpacific Industries 集 团 有 限公司新西兰业务公司 Transpacific New Zealand(TPINZ)等。

根据对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环保企业“走出去”案例以及四十多个已经走向海外的环保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当前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是国有大型环保企业仍是“走出去”的主要力量,但民营中小型企业表现活跃。对样本的分析数据显示,在已经“走出去”的环保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比超 60%,但资金占比仅为16.2%。

二是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布局日益清晰。环保企业海外发展的意图或因国内细分领域市场逐渐缩小,寻求开拓海外市场的需要,或希望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引进国外技术并进行本土化、布局国内市场,在亚洲、美国、欧盟、非洲和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均留下了我国环保企业的足迹。其中,发展中国家略多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成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

三是向海外业务延伸的商业模式已涵盖设备输出、工程建设、投资运营和境外并购(股权收购)等多种模式,其中海外并购越来越受到我国环保企业的青睐。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仅 2016 年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 128 亿元,是 2015 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此外,环保企业海外发展的模式也随目的地的不同存在差异,在发达国家以并购为主,而在“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以设备、工程输出等项目为主,占比高达 95% 以上。近年来,我国环保企业在上述两类地区的发展模式还出现了新趋势,即在发展中国家正由设备输出向工程输出、运营服务转变,在发达国家正由收购项目公司向收购资产(包含服务体系在内的企业)转变。

我们的“走出去”,正处于哪个阶段?

无论质还是量,都处于初级阶段。政策引导和扶持不够,核心竞争不足,市场信息不灵,手续繁杂成本下不来,宣传渠道不畅等。

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虽然成功的案例不少,但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处于初级阶段。2013 年,商务部、环保部联合发布《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这是在对外投资领域我国政府针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发布的第一个专门性的保护指南。尽管如此,国家环保技术产业国际合作顶层设计不足,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和定位还不够明确,渠道和途径较为盲目随机,企业出海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国际运营能力还比较差,产业出海以产品装备为主、服务业比重较小,缺乏产业链整装出海的能力,环保理念、制度、技术标准的输出严重缺失。

调研发现,我国环保产业在走向海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虽复杂多样,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环保企业对于海外发展还存有一些顾虑。

第一,政策引导和扶持不足。由于环保产业本身具有政策需求驱动性、高关联性、依附性和公益性等特征,自发地、独立地“走出去”的难度较大,需要有效的规范和引导。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对海外投资的环境行为约束和环境风险管理还有待加强,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多以点对点、订单式合作为主。在对外合作与援助管理体系以及相关国际合作基金等资金机制中,对于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第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规模偏小,对国民经济贡献较低,产业发展层次和结构还不尽合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技术研发能力,我国环保企业的科技含量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亟待开发。

第三,市场信息缺乏。当前阶段,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无力为“走出去”开展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对国外行业准入要求、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状况等信息不了解,不熟悉国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特别是对中国引进吸收再创造的环保技术与产品的知识产权的认可度,没有及时、稳定、可靠的项目来源渠道以获取有价值的项目投资信息,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生态等情况以及国外合作公司的诚信情况不了解,导致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勇气,力不从心,主动性不够,无从下手,无法确定有针对性的合作方式和适宜的合作深度,对海外投资的安全有担扰。

第四,手续繁杂成本高。“走出去”项目的交流运输程序繁杂,涉及海关出口手续多,企业对于办理出关手续时在生产标准、设备标准、设备运输等方面的要求不了解,导致企业在执行“走出去”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与代理公司及业主反复协调,工作量是进口项目的3-4倍,项目周期较长。由此带来的相关手续费、人工费、人员出国费、宣传材料费成本费用较高。

第五,宣传推广渠道少。不仅国内企业对国外的情况不掌握,国外对我国的环保政策、标准、技术和产品也不了解,没有有效的平台,让国外了解我国企业的实力、技术优势和样板工程,亟需开辟相关渠道,宣传我国环保进展和成果,增进国内外企业互信,帮助和推介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第六,人才支撑能力弱。高端国际化人才缺乏,能够提供法律保障、语言沟通、技术研发支撑服务的专家团队不足,人才交流与引进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环保产业如何“走得出去,立得了足”?

政府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加强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练好内功,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从国家层面加强能力建设。

为保障我国环保企业在陌生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出去,立得了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

(一)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环保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制定环保产划、措施和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加大对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利用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等有限的政府财力,带动和吸引环保企业及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援助和环保投资。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对海外投资的环境行为约束和环境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为资金、货物、人员往来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完善相关财税政策,落实支持环保技术出口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深化绿色信贷、绿色税收和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鼓励环保企业发行债券或境外上市,加大对环保企业“走出去”的金融财税支持力度。

(二)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环保产业“走出去”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撑

将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内容纳入我国对外投资统计和环保产业调查体系中,建立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技术和项目储备库。研究国际环保产业合作的规律和机制,加强政策与信息服务,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梳理并发布及时准确的境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产业导向等信息,收集具体项目信息,发布风险提示与预警,分类分送。

(三)练好内功,整合资源,提升我国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做好国际业务的管控机制和模式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根据国际市场趋势,结合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快关键核心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引进、消化、集成和创新,有条件的优秀环保企业可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打造环保旗舰和品牌。中小企业则可借助与大企业或合作伙伴组建产业和企业战略联盟,通过优势互补互相创造机会,带动企业产品、管理、技术和设计标准水平的提升。探索利用民间和社会资源,建立环保产业“走出去”发展基金,为环保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强环保装备标准的研究和编制修订工作,宣传推广中国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强化中国标准输出、标准互认、区域标准共建,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改变过去低成本竞争的模式。

(四)拓宽发展渠道,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支撑服务平台

规划和推进高层次环保产业合作,借助“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国际环保产业论坛等契机构建区域性的环保产业合作网络,建设环境技术创新和转移中心以及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打造环保技术产业国际合作的支点和高地。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探索绿色环保技术服务于传统产业并与之结合、衔接的潜力,扩大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空间。拓展宣传交流渠道,通过高层对话、考察互访、能力培训的形式,介绍我国的绿色理念、政策、制度,宣传我国环保进展和成果,展示我国企业的实力、技术优势和示范工程,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咨询服务平台,构建专家支持团队,整合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建立合作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服务。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