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安徽省高校教师短期出国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某理科一本大学为例
张 颖
(安徽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6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实现了“走出去”。本研究针对安徽省高校教师出国学习的现状,采用定量研究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安徽省某理科一本大学为例,对该校2014年、2015年两年间短期出国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出国学习模式、出国收益与应用、存在困难等问题,以期为安徽省高校教师出国管理提供改进依据,为高校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提供启示。
高校教师;短期;出国;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将逐渐成为许多地区和学校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作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教师承担着国际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与此同时,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国际化素养和科研能力,拓宽其国际化视野是实现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安徽省各级政府和高校非常重视高校教师的能力提高,并加大了对出国访学教师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近年来,安徽省出国访学教师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
安徽省高校教师出国渠道主要有四类:国家公派出国、省市政府公派出国、学校公派出国及自费出国。其中,公派出国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为期较长的出国访学和读取国外学位;二是为期较短的国际会议与交流项目。出国访学和读取国外学位的时间跨度为6个月至数年。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对长期访(留)学人员的资助审核非常严格,实际出访人数较少,受众面窄。另外囿于经济支出过大,高校教师自费出国访(留)学人数也是少之又少。相对而言,短期出国项目资助金额较少,资助审核相对宽松。鉴于此,本研究就高校教师短期出国情况,探讨短期出国的学习模式、内在与外在收益的增大途径、短期出国所面临的困难等问题,以期为安徽省高校教师出国项目管理提供改进依据,为高校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提供启示。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某理科一本大学为调查对象。该校在安徽省享有重要影响力,且每年出国人数较多,便于研究者开展有效数据分析。我们首先搜集、整理了2014年、2015年该校出境人员(不包括赴台人员)的数据资料,依据数据中的出访时间,将短期出国的时长设定为三个月之内,然后根据姓名、单位、职称、出访性质和出访日期等因素,整理成Excel表格(见表1)。鉴于部分教师一年内数次短期出国,统计时以人次/年度为计量单位。
表1 出境人员登记表格式
在定量研究的同时,研究者在2016年3月至6月间通过电话或QQ、微信聊天等形式对该校2014年和2015年间短期出国的5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被访的5位教师来自不同专业,年龄介于28--55岁之间,专业以理工科偏多。被访教师中有4位曾经有海外访(留)学经历,两位在一年内出国次数多于或等于两次。
(二)调查方法
1.定量研究
(1)在职称统计中,研究者首先统计字符中包含“教授”和“研究员”的总人数;再统计字符包含“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的人数,然后将以上两个数值相减,从而得到正高职称的人数;最后研究者从出国总人数中减去正高和副高职称人数,可得高级职称以下或其他职称的人员数量。
(2)在单位统计中,研究者首先根据该校官方网页的院系介绍,对校内所有院系的学科性质进行界定,区别理工科与文科;然后在Excel表格中分别键入不同院系的名称,统计各个院系在2014年、2015年短期出国的人数;最后根据具体院系的归属,将同一学科的人数进行相加,分别得到理工科、文科出国人数。
(3)在出访性质统计中,研究者根据“会议”、“合作研究”、“访问”等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相应的人数;由于有些教师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从事学术访问,因此不能重复计算出国次数。基于此,研究者在统计数据时键入“会议、访问”,得到会议期间从事访问的人数,并从“访问”人数中减去“会议、访问”人数,从而得到纯粹境外访问的人数;最后,研究者从出国总人数中减去“访问”(不包括会议期间参加访问的人员)人数、“会议”人数与“合作研究”人数,得到由其他原因出国的人数。
2.访谈
访谈采用半结构式,由出国态度、动机、出国学习模式、出国收益、对短期出国项目的建议等部分组成。电话访谈时间为20分钟左右。访谈期间,研究者记录下被访教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QQ、微信访谈时间由于被访教师的工作、生活安排,时间长度不等。研究者保留下聊天记录,用于结果分析。
(一)定量分析
2014年该校短期出境人员为893人次/年度,2015年短期出境人员为1139人次/年度。研究者从职称、学科和出访性质三个方面进行参数比较。
表2 短期出国人员职称参数比较
表3 短期出国人员学科参数比较
表4 短期出国人员出访性质参数比较
表2表明,职称高低影响短期出国次数。职称越高的教师,短期出国的次数就越多。研究者认为,职称高的教师在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科研影响力,获得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项目的邀请相对容易;同时,高职称教师的学术敏感性较强,愿意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合作等形式,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表3表明,学科属性影响短期出国次数。该理科一本大学在合肥拥有着22个学院和实验室。除了少年班学院(“轻专业”培养模式,2014、2015年间短期出国1人),余下的21个学院中4个学院属于文科,17个学院和实验室属于理工科。文科类学院总体规模不大,每年出国人数很少。而作为该校顶梁柱的理工科,出国人次超过总人次的4/5。当然,规模大小并不是影响出国人次的唯一因素。研究者认为,理工科由于学科研究的需要,与国外研究团队或研究者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合作趋于常规化,出国机会也相应增加。
表4表明,高校教师短期出国的原因多为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该理科一本大学一向注重校内研究与国际前沿工作保持同步,重视教师国际化能力的长期发展。该校教师对参加国际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也抱有很高的积极性。此外,据研究者了解,该校短期出国的经费来源渠道众多,包括科研基金项目、上级部门、省市政府等多方面支持。除了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交流之外,研究者还发现2014、2015年间出国人员中有5人次去北极,1人次去南极进行短期科学考察,1人次去欧洲进行移动课堂活动。此类出国性质在安徽省高校中实属少见。
在数据统计中,研究者发现2014年短期出国教师人次最多的院系分别为①物理学院,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的人次排名略有变化,①物理学院,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④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出国人次的排名来看,自然科学学科(即理科)教师的出国频次较高,国外联系紧密。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学科教师出国人数也在稳步增加。
(二)定性分析
依据访谈的问题结构,研究者对被访教师的回答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1.出国的态度与动机。被访教师均表示对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交流项目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们表示通过参加与自己学科研究相关的学术活动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信息,与本领域一流学者的交流机会让他们看到了研究工作的长远发展。
2.出国学习模式。3位被访教师表示,他们在学术研讨会期间就自己的研究思路与国外专家切磋,确保了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的先进性。一位理科男副教授提到,通过与国外专家的交流,解决了他在科研中的瓶颈难题;一位文科男副教授提到,他在出国期间与当地各类人员开展交流,积极进行社会、文化调查和资料搜集,并保留各类文字与照片资料,为回国后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所有受访教师都在出国期间大量收集了书籍和论文等专业资料。
3.出国的收益。被访教师均表示获得了较大的认知维度收益,这主要体现在科研方面。一位理科男讲师表示在国际交流项目中结识了一位科研领域匹配的国外专家,近期他将赴该国外专家所在大学进行交流研究;一位工科女副教授提出她参加的国际会议对拓展其科研深度和广度起了重要作用。在外部收益方面,4位被访教师已经结合国际前沿理论和文献开展了国内科研创新,其中两位在SCI期刊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3位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位获批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对短期出国机会的看法与建议。被访教师对短期出国的经历均表示满意。针对政策建议这一方面,被访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想法。一位文科男副教授提出,文科院系的短期出国机会太少,希望相关部门能为文科院系创设国际交流的平台和机遇;一位理科男副教授提出,应进一步推进出国教师管理规范,解决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5.在访谈期间,1位被访教师提到了语言障碍,特别是口语能力不强的问题。由于英语口语有限,导致他与国外专家的学术交流存在着一定困难。另一位被访教师提到因自己的研究计划比较宽泛,错过了与一位国际专家的交流机会,深感遗憾。
研究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在参与国际会议等高水平学术交流后,被访教师在认知、思路和社会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他们回国后在科研、教学、国际交往与合作等方面均做出相应调整。这也与该理科一本大学的长期发展规划相一致。该校计划在未来5年内继续资助更多的教师出国,让他们有机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促进该校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不难看出,安徽省市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正在大力推进高校教师出国项目,并把推进高校教师国际化发展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响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针,研究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个人层面:提升语言能力,制定清晰可行的出国计划
美国使馆2015 年1 月份发布了最新语言要求:所有美国访问学者J1申请人需要提供语言能力证明,美国院校也给出了官方选择,比如雅思或托福成绩、海外受教育学历证明、语言机构出具的语言能力证明等。由此可见,现在出国申请的门槛正在逐年提高。语言能力的提升不仅成为跨出国门的硬性要求,它也为高校教师提升学术交流素养,增大出国收益奠定基础。有志出国的高校教师应该提前打好语言基础,通过多听、多读、多练,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平时要多阅读英文文献,熟稔科研领域的学术词汇。这样出国后就不会出现“有话说不出”或“想听听不懂”的窘境。
其次,出国计划对出国收益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制定清晰可行的出国计划能让高校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从而把知识输入迅速转化为成果产出。出国计划能让高校教师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优质资源,最终实现学术、教学双丰收的目标。相比之下,没有翔实出国计划的高校教师往往被动听从会议组委会或外方项目组的安排,很难调动主观能动性,最终错失自我提高的机会。
(二)院校层面:创设管理机制,助推高校教师出国学习的良好氛围
为了积极营造高校教师出国学习的良好氛围,院校应创设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制定高校教师出国管理机制前应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合理诉求,保障高校教师的合法利益。院校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教师申报各类出国学习项目。对于已获得出国资格的教师,院校应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其签订协议书,规范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院校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对于正在国外学习的高校教师采取定期检查、个别沟通等方式推动他们落实出国学习计划。此外,院校应根据出国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工资待遇政策和考核标准,合理安排出国教师的校内授课计划。对于业已回国的高校教师,院校应为他们建立后续跟踪、综合评估制度,并要求归国教师从教学理念与经验、科研方法与成果等方面总结出国学习的收益,通过座谈会、讲课等形式加以传播与应用,从而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促进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
(三)省市政府层面:大力拓展高校教师(特别是文科专业青年教师)的出国渠道,理顺管理机制,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省市政府要积极拓宽渠道,支持省内高校教师赴海外交流学习,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在利用好国家公派出国渠道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渠道,满足高校教师出国学习交流的内在需求。省市政府可以协助院校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专项基金”,或运用资助高校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等方式,选派高校青年教师“走出去”。对于出国机会较少的文科专业,政府层面应该给予政策扶植或加大资助力度,让高校文科教师也有机会赴海外深造。
与全省每年数千人的留学大军相比,高校教师出国人数较少,但作为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海外交流经历的高校教师为推动我省经济和科教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此外,高校教师也是我省公共外交的巨大力量。他们在海外进行安徽形象宣传的能力不容忽视。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出国教师的传播力量,推进本省在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等多领域的对外交流与互动。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02-09].http://www. 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G451
A
1672-4437(2017)02-0088-04
2017-03-22
张颖(198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