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7-07-18 16:49徐嫒嫒
商情 2017年25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徐嫒嫒

(辽宁科技学院电信学院 计BG141)

【摘要】俗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而就业弹性中劳动力持续下降的这一社会和经济尴尬背景的大环境之下。在如此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如何通过市场的机制让大学毕业生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到社会最重要的地方去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一个广泛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稳定社会发展的大局。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毕业生本人和政府,对于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以及稳定政治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与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问题 对策建议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国家的宏观层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增率始终保持着,经济的形势也日趋好转。然而“广泛深刻的结构性变动与调整,对就业总量和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致使就业弹性系数产生了较大的波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没有带来高增长的就业,反而掉入一种“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的奇怪的大圈之中,经济对就业吸纳的能力逐渐减弱。这12年间(1997-2009),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有6倍之多,但是就业率却降低了29.1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的凸显结构性矛盾并不是供给过多而造成的人才过剩,却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

1.2用人单位的有色眼镜

用人单位的主渠道中开始出现对接受大学生就业的萎缩减员增效,过分注重工作经验和学历高低,用人的标准变得更加务实的状况。如今,国内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供大于求,加上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不健全,产生就业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更加严重的是用人单位对女性的价值和能力在就业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过于严重的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让很多女毕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难上加难。

1.3高等学校体制自身因素

从高等学校的体制上来看,大多数学校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均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根本上很多核心的专业无法去除掉,课程内容与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城市服务的教育内容偏多,缺乏创新、缺乏激励。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下,高校办学模式呈现老模式化,滞后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但为了经济的刺激拉动发展,同时满足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很多的高校开始扩招。但在扩招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办学门槛的质量标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高校缺乏自我约束的机制、筛选功能弱化。同时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存在问题,从而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结构性相对过剩。

1.4大学生自身价值观

大学生通常有着较高的就业期待,但是最主要的是就业的技能缺乏,且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很多的毕业生到了单位之后,因所学的知识大多在单位中无用武之地,做事基本从零做起,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大多数毕业大学生还存在不良的心态:大城市心态,“盲目地涌向大城市,必然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负效应,使偏远城镇地区无人问津。”就业期望值过于高,自己产生难莫名的优越感,不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工作。少数求职者会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自卑的心理,表现为勇气不足、缺乏主见、没有自信。从而失去很多竞争和选择工作的机会。从某些角度上讲虚荣心理 、挫折心理和攀比心理是当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优秀毕业大学生寻找工作中很难跨越的主要障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政府政策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加就业岗位去发展国有经济,建立健全合理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调整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指标和发布制度,改变单一的就业评价指标去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鼓励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西部、农村等基层边远的地区就业。政府也要保证不同产权的各类性质中市场交易的平等权利,让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者相互协作得以确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才能真正形成。从根本上使大学生就业走上依法就业的正轨,建立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利益的驱动机制。

2.2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的成本由于某些制度的安排而被提高,从而使就业难度逐渐增加。因此急需按照就业的市场化要求加快脚步去改革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并打破对大学毕业生的各种歧视的误区。劳动力市场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方面的政府政策。二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资源优化分配而对交易过程实施人为干预的政策。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该“英雄不问出处”,转变对工作經验的特别重视,从而保证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企业也要做到去用科学的人才观聘用大学生就业工作,构建大学生招聘公平竞争的机制,鼓励非正规的就业发展,树立科学用人的理念并进行预见性人才的储备。

2.3高等学校教育方面

高等学校教育应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并加大力度去改革。高等学校应主动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调整设置专业培养人才,顺应就业形式去培养转移重心,深化教学的改革去解决高等学校在教育方面滞后性和超前性的矛盾。高等学校应适当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时间分配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要慢慢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并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培养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服务,合理定位各个院校和提倡订单式的教育,加强高等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4大学生方面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曾经讲到过:毕业生“要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应该什么工作都能干,什么地方需要就到什么地方去,不要挑挑练练。”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理性选择职业。所有的毕业生不应存在高心态、攀比心。不一蹴而成,就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大学生本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此会少些迷茫,多些把握。同时大学毕业生要确立正确的认识分析自我、明确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全面了解就业市场、重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探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