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瑞
摘要: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兼收并蓄了强烈迸发的热情,是一部最出色、最鲜明、最热烈的钢琴终曲乐章。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曲式结构,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知。本文通过对整首作品乐谱的主题结构、音乐形象、织体运用,以及演奏速度,进行挖掘与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曲式结构 织体 速度 演绎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05-02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以及欧洲社会的变革运动,他的作品是历史和个性结合的产物,出于时代环境和个人的才能,使得他的音乐表现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众多钢琴家经常演奏的一部作品,这首作品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的代表性杰作,作品表达了他本人的空前强烈的主观情绪,完全彰显作曲家本人的个性特点,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具有伸缩性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力度对比,并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804年的一个夏天,贝多芬对拿破仑从希望变成彻底的失望,他对拿破仑从认为他是争取解放斗争的民族英雄到拿破仑接受加冕产生了震怒的过程,此时的贝多芬又正在经受着疾病和无法忍受的失聪。同年秋天,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在街道散步,说道:“或许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来不及脱去外衣,就奔向钢琴疯狂的演奏着这个崭新的乐章,最后具有强大气场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最后一个乐章就这样诞生了。
毫无疑问地来说,这首作品充分表现出贝多芬对绝对的自由和民族独立狂热的拥护,他的热忱振奋是比前期对英雄性的理解要更为确定,此时这个“热情”具有民族自由和革命的英雄性,所以这首作品最重要的客观因素是人民的、自由的、勇敢的、革命的。
一、连贯统一的结构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极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f小调的调性代表着贝多芬“阴暗的超人式激情”,纵观整个乐章是充满紧张热情的气氛,全曲力量势不可挡。
引子在前5个小节,采用附点节奏重复不协和和弦,敏锐而激烈,增加了始出时的不安感,力度及速度的循序渐进,紧接着连续的下行音阶小心翼翼的进行,既而将主题引入到呈示部。 随着流动风格的乐句,低声部在相应位置上对高声部对应旋律强调,对新的音乐材料进行加固,旋律在低声部有条不紊地进行陈述。结束主题的音乐材料来自于第一主题动机。连接段落采用了主题的部分动机材料转到主调,又转到其下属调降b小调上,随后引出来展开部。展开部分沿用了第一主题动机的主要材料进行发展,在紧密相接的结构中再次出现了动机旋律,乐曲在第168小节进入到属准备阶段,从第176小节开始以和弦分解为主要进行,最后展开部以弱奏形式结束在主调的属音上。既而进入再现部份,展开部与再现部连接起来进行重复演奏,再次体现出了贝多芬在结构布局上的独特创新,同时也证明这两部分的重要联系性。尾声部分引入了新材料,从主调开始,在属调结束;又从主调的关系大调开始,在主调上结束。两句之间形成调性色彩上的对比。最后以三个强有力的柱式主和弦结束了整个乐章。
总之,整个乐章的结构布局天衣无缝,是严峻而英勇的。革命斗争在继续进行着,在暴风雨掠境般的音乐动机中,交织着火焰般的激情,不断的持续着排山倒海般的音响力度。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自由人民舞曲性质的节奏型。罗曼罗兰十分准确地抓住这个音乐形象与自然界的力量进行对比,用音符和大自然的形象融合渗透,与狂怒的汪洋画面相联系,成功地贯穿在革命意志的爆发力当中。
二、别具一格的织体运用
有了橫向的旋律主题和统一连贯的音乐结构,纵向的织体也使该作品极富冲击力的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各省式织体、接应式织体、模仿式织体等。
(一)和声式织体
尾声高声部弹奏音型流动的主部主题时,低声部以分解持续的和弦进行着。这里低声部的分解和弦具有强劲的推动力,烘托了不可遏制、热情奔腾的高声部旋律主题,简洁又明确。演奏时,这些流动的音型要行云流水般的演奏,突出主题材料的旋律,连贯、有力量,同时要突出左手低声部的sf标识的和弦伴奏。
(二)接应式织体
尾声主部旋律到达最高处时的四次华彩般的冲击,当高声部弹奏出主六和弦达到一个至高点时,低声部便紧随其后弹奏主四六和弦以增强结尾的气势,使结尾更加连贯奔放。演奏时,要弹得饱满有力,既而立刻弱下来,形成f 与p 演奏时的鲜明对比,第318 小节右手的和弦演奏时要清晰、分明、坚定。此外,在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变化中,高声部是分解的主四六和弦,低声部以双音与和弦进行衬托,高声部的降A和C与低声部此起彼伏的冲击,产生一种紧张强烈的冲击力。并且在副部主题材料高声部回旋式的二度,应和低声部的双音,既填充了左手空余的空间,增加了激烈的情绪,又使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产生了关联,使结构更加统一。
(三)模仿式织体
复调作曲技法的运用可以使音乐作品产生一种连绵起伏的感觉,这种技法在乐章中恰当的运用能使乐曲的发展过程连贯统一,并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渲染力。在呈示部和再现部副部主题之后再现的主部主题素材,低声部主题比高声部晚一拍进入,两个声部轮流演奏出主四六和弦产生了连续两次的冲击效果,这种模仿式的作曲技法增强了副部主题结束时呼应主部主题的力量。演奏时,左右手弹奏要突出主题乐句,连贯平稳。
(四)八度织体
发展部接近结束,低声部弹奏音阶时高声部弹奏的八度织体,低声部本身就是力度性的,高声部的八度伴奏织体很好地烘托了冲击的紧张气氛。贝多芬在该乐章中合理运用织体,使其保持与主题的相关性,又突出本身的特色,才得以出现既通畅连贯又新颖戏剧的效果。
三、把握得当的演奏速度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前两个乐章思想情感和内容的概括并进一步的发展。在遵循古典音乐风格以及保证演奏质量的前提下,防止速度过快地进入“急板”, 因此贝多芬选择接近“快板”,但又定义为“不过分的”,我想这应该就是贝多芬反复权衡后定下来的理想的演奏速度。
这个标记是对这首作品演奏速度的设计和控制, 是为了保证作品能够正确的演绎,使得音乐能够完美的表达作者的意愿,让音乐本质和初衷不受改变。是作品音乐性质的需要,也是作者与演奏者不谋而合的艺术演绎。为了实现贝多芬在速度上面独到设计,在演奏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典音乐风格要求,内容必须服从形式;感性必须服从理性;注重主题结构;严谨清晰;高尚和谐统一。
(二)音乐内容的充分表现,倾听并感悟到音乐实质内涵,能够尽可能的展现音乐细节,表达出音乐语汇、音乐分句,并给听众留下思索空间;把握连奏与断奏的区分。
(三)作品在音响方面,触键及音色发音的和声功能,注意音乐色彩的变化;对于古典主义音乐来说,功能和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一部最出色、最鲜明、最热烈的钢琴终曲乐章。其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曲式结构,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知。
参考文献:
[1][奥]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M].杨林,李宁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德]胡赫.贝多芬[M].孙泽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