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忠 吴双华 袁光辉 罗 勇 刘德凯 曾一千 王鸿慧(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扶阳救逆针刺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曾维忠 吴双华 袁光辉 罗 勇 刘德凯 曾一千 王鸿慧(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目的 观察扶阳救逆针刺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完成7 d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为样本,进行研究。对照组32例给予补充血容量、抗感染、营养支持、保护脏器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在入住ICU时起即予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T细胞亚群含量以及其他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7 d后CD3+、CD4+水平较治疗前均上升(P<0.05);治疗组CD8+(%)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CD4+/CD8+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3、5、7天血清中PCT数值,两组患者治疗3 d后PCT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在治疗3 d后PCT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 d后APACHEⅡ评分较入院时有所下降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3 d后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性休克时,IgG不变,IgA、IgM上升。治疗后,IgG和IgA无显著性变化,IgM降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IgG、IgA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IgM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扶阳救逆针刺法,对患者的T细胞亚群有影响,其CD3+、CD4+、CD4+/CD8+水平有所提升。同时,接受扶阳救逆针刺法的患者,其治疗3 d后APACHEⅡ评分较入院时有所下降,且患者的IgM有显著变化。
扶阳救逆针刺法 感染性休克 T细胞亚群 PCT
目前,多因素互为因果的综合结果可致使感染性休克形成。由于微生物及其毒素和胞壁成分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补体、激肽、凝血等体液防御系统,使机体的内环境发生紊乱,最终形成感染性休克。有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凋亡现象,其患者出现的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但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论是中医治疗方案,还是西医治疗方案,都产生了阶段性的进展。目前,有研究发现,针刺法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方面效果显著。研究针刺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是进一步证实其治疗有效性的可靠依据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我们所运用的“扶阳救逆针刺法”是以针刺多个醒脑开窍、增强免疫的原理来实施的。“扶阳救逆针刺法”以调理气机的组合穴位期望能激活淋巴细胞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为基础目标,确保免疫抑制与免疫保护处于平衡状态。为了探究针刺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完成7 d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所有感染性休克患者均符合文献[1]的诊断标准,即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有SIRS的存在;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较原基础值下降的幅度超过40 mmHg,至少1 h,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2];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少尿(<30 mL/h)超过1 h,或有急性神志障碍。排除有原发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6个月内接受过免疫调节剂治疗者;年龄>90岁者;妊娠及针刺部位皮肤破损患者;血小板<30×109/L者;因治疗期间自动出院或治疗上有变动而退出实验者。
1.2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完成7 d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治疗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71.85±5.88)岁。对照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72.24±6.4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国际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1]给予补充血容量、抗感染、营养支持、保护脏器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在入住ICU时起即予针刺治疗,穴选百会、水沟、内关、关元、气海、足三里;取百会,向前平刺1~1.5寸,施捻转补法,施术1 min。水沟,针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施重雀啄手法至患者双目流泪为度。双取内关,均直刺进针1~1.5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 min。关元、气海,直刺进针1寸,施提插补法1 min。(施针前排空膀胱)双取足三里,均直刺进针1.5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补法,施术1 min。诸穴施术后留针20 min。以7 d为1疗程,每日2次。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的T细胞亚群含量、测定第1、3、5、7天血清中PCT数值及APACHEⅡ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各组数据均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T细胞亚群含量比较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7 d后CD3+、CD4+水平较治疗前均上升(P<0.05);治疗组CD8+(%)治疗后较治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2.2 两组患者血清PCT数值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3 d后PCT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在治疗3 d后PCT较对照组降低(P<0.05)。
表1 两组T细胞亚群含量比较(±s)
表1 两组T细胞亚群含量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
?
表2 两组患者血清PCT数值比较(ng/mL,±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PCT数值比较(ng/mL,±s)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治疗3 d后APACHEⅡ评分较入院时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3 d后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分,±s)
第5天治疗组 12.4±4.1对照组 15.1±5.7组别n 36 32第1天 第3天19.0±2.6 14.7±4.3**20.1±3.0 18.1±4.8*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比较 见表4。感染性休克时,IgG不变,IgA、IgM上升。治疗后,IgG和IgA无显著性变化,IgM降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IgG、IgA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IgM低于对照组(P<0.01)。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比较(g/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比较(g/L,±s)
组别时间 IgM IgG IgA治疗组 治疗前 8.74±0.86(n=36) 治疗后 1.59±0.73**△△对照组 治疗前 8.82±0.94 6.39±1.25 16.96±9.40 6.38±1.27 17.50±8.69 6.25±1.40 18.79±10.10(n=32) 治疗后 2.57±0.71**6.39±1.05 20.07±10.87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机体潜在的反应系统影响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综合征[3-4]。
针刺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内源性保护系统,影响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发挥重要靶向脏器的保护作用[5]。具有免疫抑制与免疫保护的双重调控效应。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患者免疫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重要因素。我们使用针刺多个醒脑开窍,调理气机的组合穴位期望能激活淋巴细胞,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来探讨针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并将这几组穴位及施针法自命名为“扶阳救逆针刺法”。
中医将感染性休克归入“脱”“厥”证范畴,初期属于中医热厥,后期可出现亡阳证,其特点是正气衰弱、气滞血瘀[6-7]。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益气养阴固脱法、活血祛瘀法和扶正祛邪法。但药物治疗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难以把握毒性剂量和治疗剂量标准;其次,难以确保药物不对免疫系统之外的机体造成损害;再次,药物的效用难以符合要求 (短时间降低免疫系统识别某些特异性外来抗原能力,且不危及免疫防御机制)。扶阳救逆针刺法主要作用为醒脑开窍,调理气机[8]。以经穴刺法:取百会、水沟、内关、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刺。百会穴作用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水沟穴作用醒神开窍、清热熄风[9-10]。内关穴主治气机阻滞有关的病变。关元穴为培补元气、导赤通淋。气海穴益气助阳、调经固经。足三里穴健胃中、扶助中阳[11]。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7 d后CD3+、CD4+水平较治疗前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D8+(%)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CD4+/CD8+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无。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 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5 d后PCT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在治疗3 d后PCT较对照组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 d后APACHEⅡ评分较入院时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3 d后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扶阳救逆针刺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T细胞亚群有明显的影响,提高CD3+、CD4+、CD4+/CD8+水平,与赵粹英等人的研究相符合[12-14]。因而,“扶阳救逆针刺法”可部分代替药物作用实现治疗目的。
血清免疫指标包括IgG、IgA及IgM。IgG主要作用是抗感染。IgA、IgM是观察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指标。IgM作为体液应答中重要且有效的抗感染因子,是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还发现针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IgG、IgA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IgM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指出感染性休克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密切的相关性[15],电针刺激穴位对感染性休克动物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拮抗全身性炎性反应来实现的[16]。
综上所述,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扶阳救逆针刺法,对患者的T细胞亚群有影响,其CD3+、CD4+、CD4+/CD8+水平有所提升。由于本研究纳入的例数较少,这对于最终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之后的研究中会将扩大病例数量进一步研究,以便于优化治疗方案。
[1] Dellinger RP,Levy MM,Rhodes A,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12[J].Intensive Care Med,2013(39):165-228.
[2] 立彦,李秀华,瞿卫,等.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和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1,26(18):1581-1585.
[3] 郑虹.回阳固脱法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及部分血清免疫及细胞因子指标的影响[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4] 李俊杰,尹文.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4):289-296.
[5] 张新普,童亚男,薛丹,等.论针灸临床的整体性思维[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30-2231.
[6] 李淑芳,庞辉群.脓毒症中医证型研究的思路和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2050-2052.
[7] 潘金波,陈晔.休克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5):539-541.
[8] 张丽丽,杜宇征,褚芹.近年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6):1240-1243.
[9] 傅立新,史慧妍.人中穴抗休克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218-219.
[10]于彦平.针刺治疗急症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846.
[11]张庆德,王德海,程国富,等.电针疗法对家兔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动态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2012,48(4):41-43.
[12]ZHAO Cuiying,YANG Ling,CHEN Hanping,et al.Clinical study on anti-aging action of herbal cake-partition moxibustion[J].J Acupunct Tuina Sci,2009,7(1):37-40.
[13]韩艾,李秋明,袁洪平,等.针灸对脾虚证肠道局部免疫的作用机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84-85.
[14]Kung YY,Chen FP,Hwang.The diferent immunomodulation of in-direct moxibustion on normal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J].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6,34(1):47.
[15]刘远煌,陈万山,肖光明.严重肝病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6):389-390.
[16]袁翔,李建国,黄越,等.电针足三里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抗大鼠感染性休克[J].武汉大学学报,2009,28(2):203-206.
R631+.4
A
1004-745X(2017)05-085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5.030
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