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关系探究*

2017-07-18 11:47吕延勤
观察与思考 2017年4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理想信念中华民族

吕延勤

理想信念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关系探究*

吕延勤

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核心,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又是孕育共同理想的沃土,并为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且与民族基本精神相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民族理想信念的历史映照和时代强音,源自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90多年凝聚、形成的革命精神促进其理想信念日益弥坚。基于这种内在依存关系,可通过弘扬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来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 革命精神 民族精神

作者吕延勤: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嘉兴 31400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我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无论对个人、民族还是国家,理想信念都是精神支柱,起着方向与动力的作用。“革命精神”通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90多年奋斗历程中所倡导、凝聚、形成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的精神形态,是共产党人在思想情感、信仰追求、品德意志、精神境界、先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理想信念与精神形态之间有什么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历次讲话都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并先后到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考察,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共同成为党的事业的精神支柱,而且与民族精神的精华相一致。所以,我们可通过弘扬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来坚定理想信念。

一、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与民族精神的依存关系

共同理想是社会群体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共同意志和思想共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源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核心,进一步引领着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生发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培育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中华文化产生之初,就有一个关于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幸福梦想,以 《礼记·礼运》言之,即“小康”乃至于“大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建立后,这样的梦想一直是古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这种理想信念表现在近代,转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和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命运多舛的境地,落后、挨打,屈辱、抗争,使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两大任务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为了这个共同梦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领导太平天国,到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谭嗣同变法维新,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奋斗从未停止。但受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无论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遭遇失败,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仅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而且敢于把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应用于落后的旧中国的革命实际,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然而,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贯穿着中华民族追求进步和解放的理想信念:从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到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从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等复兴先驱,到李大钊、方志敏、左权等革命先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其爱国、进步、奋斗、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含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民族共同理想,是民族理想信念的历史映照和时代强音,它源自于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儿女精神家园的支柱。“环顾世界,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①任仲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日报》2013年4月1日。

(二)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形成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的熏陶,而这种民族精神又蕴含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使得民族的基本精神具有独特的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情怀。“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西汉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显示了这种精神,不仅追求人格的完善,更主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去践履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求实现社会之“大同”。二是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与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家国一体的基础上的,儒家倡导“爱由亲始”与“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源头是“仁”,“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孔子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这种仁爱精神是一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爱家、爱民、爱国的品格,当国家社稷处于危难之时,“冒万死而夺君之所嗜”的“杀身成仁”则是突出表现。爱国主义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执著追求的理想信念,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表达了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周易》中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既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品格,也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与奋斗精神,孟子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也是这种刚毅品格的体现,它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不断进取性格的最好概括和写照。四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历代儒者都强调通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内圣”强调主体通过内在的身心修炼以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的圣人境界;“外王”体现经世致用,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立德”、“立功”和“立言”,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追求。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内圣与外王合一,构建起道德生活精神家园。正是这种社会理想与人格理想为主导的文化浸染,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本身蕴含着社会“大同”的共同理想追求。

(三)共同理想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方面,中华民族基本精神是推动共同理想形成的动力之一。因为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是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就会形成相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历史的看,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共同理想,这些共同理想表现为从非理性向理性、从模糊向清晰、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历史趋势。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以儒家为主体的精神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心理,如上所述,“天下为公”的天下情怀,“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增强了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中华民族面临被侵犯被欺辱的危急关头,自然而然迸发出一种民族振兴的自觉性,使共同理想从模糊转向清晰,孕育生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坚守的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可见,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既是共同理想形成的沃土,又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一旦建立起来,则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量和精神维系力量,进一步引领和提升民族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因为理想是对现实的一种超前性的预见和设想,没有超越性就没有进步,共同理想就是一种共同的奋斗目标,它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有:指引前进方向、凝聚民族意志、振奋民族精神。从本质上说,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是相通的。在共同理想的引领下,民族精神将得到时代性的凝聚和提升。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新的革命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的依存关系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中国梦统领执政理念,在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及民族精神相一致。革命理想是革命精神的内核,而革命精神又是孕育理想信念的沃土,使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日益弥坚。

(一)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生成与作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真理,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当时“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等,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坚定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和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得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共产主义是宇宙间的真理。理想信念一旦建立就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建立后,又有无数共产党人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奋斗不息,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这种坚定性来自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坚信不疑,来自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自信。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使党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富强的伟大飞跃;三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已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就提出了“中国梦”战略目标:“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而真正提出并予以实现的唯有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梦统领执政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使命的充分自觉和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忠实代表,党的理想和目标与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高度一致的。

(二)中国革命精神的本质与力量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渗透在伟大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之中,形成了与中华民族精神相呼应的中国革命精神,反过来又推进了革命进程。从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98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我们看到中国革命精神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本质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创造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它已成为一种红色精神文化,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披肝沥胆,为国家为人民去奋斗、去献身。虽然中国革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党的不变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们有着一以贯之的共同本质内涵,即各种精神之间具有同质性,那就是“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觉奉献”③胡锦涛:《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07年7月28日。。也就是说,共同的本质内涵主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开天辟地、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甘于牺牲自己的爱国气节精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勇于担当的实践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这些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内核”近百年来一脉相承,极大地汇聚了革命力量,为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无数革命先辈为国牺牲,无数英雄模范为民奉献,闪现的是革命精神的光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民族精神中“天下为公”、“爱家爱国”、“刚健有为”、“立德立功”等优秀基因的传承,也可看到对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发展,尤其是在指导思想和理想目标上,比传统民族精神有着更高境界。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首创精神、实践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开放精神、创业精神等,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新的发扬光大。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互浸润,使民族精神发展到新的境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三)革命理想与革命精神的相互作用

“精神”是人内心的反映现实、留存记忆的境界空间,往往表现为感觉知觉、思维、坚持性、奋斗性等思想、情感、意志、活力、精神力量,其核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一种红色精神文化,其核心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也正因为此,它才能称之为革命精神。一方面,对于一个政党而言,理想信念犹如一面旗帜,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力量,这在党领导人民奋斗的进程中已得到充分表现,无数共产党人聚集在这面旗帜下去奋斗、去牺牲:李大钊曾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义无反顾地走向绞刑架;“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又是何等壮烈;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和巨大牺牲更是世间罕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毫无疑问,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核。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生成离不开革命精神等红色精神文化的熏陶和孕育,同时,中国革命精神又不断坚定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相伴相生,推进了建党伟业;到彪炳史册的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再到延安精神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更加明确;到雷锋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人心,可以看到革命精神推动着革命目标的不断清晰和理想信念的日益弥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本身就是革命精神的首要内涵,其具体表现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矢志不移;还有创新精神、爱国气节、实践精神、奋斗精神、开放精神、奉献精神、创业精神等,都是实现理想信念所需要的精神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与中国革命精神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本质上相通,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坚定理想信念须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

伟大的事业或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是培育共同理想的沃土,革命精神使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日益弥坚,所以,坚定理想信念须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目前的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理想信念有弱化的倾向,消解崇高,淡化英雄,调侃经典,党员干部中也有不信马列信鬼神,再加上经济转型中出现种种新问题新矛盾,圆梦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在十三多亿人口的大国,要形成共同的理想和意志并不容易。如何最大程度上凝聚人心,坚定共同理想,万众一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精神支撑十分重要。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①《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22页。所谓民魂,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没有振奋的精神就没有坚定的志向,“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②任仲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日报》2013年4月1日。。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坚定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十分重要。

(一)革命精神的本质传承——使“革命理想高于天”成为时代强音

革命精神是一种红色精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包含着中国人民矢志不移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也包含着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其中“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它首要的本质内涵。革命理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一代代的革命精神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的无比坚定性,我们传承革命精神的本质内涵,可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使“革命理想高于天”成为时代强音。90多年来,党的革命理想从来没有动摇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其中闪烁的理想之光、信念之光,对广大党员、青少年和民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最好的教育题材。在革命精神形成过程中,涌现了无数革命先烈和时代英模,留下了很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文化遗迹,它们共同构成了红色精神文化遗产与符号系统,我们在弘扬革命精神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学习,与红色精神文化的本质意义传承相结合,以点燃民众心中的理想之灯。当然,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所以,要把弘扬革命精神与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一方面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注重对红色精神文化深层意义的传承,进而增强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民族精神的内核弘扬——使中华复兴伟业成为全体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传统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场域,传统精神对生活在这场域内的每个人影响深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基本精神是我们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为载体,被中华先民所世代传承,已深深积淀在国人的观念和意识之中。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场域,塑造着每个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也是这种民族精神,孕育生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进而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而理想信念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钙”,它既是古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也是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精神支撑,更是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我们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坚定共同理想,使中华复兴伟业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不懈追求,这与弘扬革命精神完全一致。由于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是文化,所以对民族精神内核的弘扬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说得十分明确:“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他认为,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威力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正是这“共同的遗传基因”,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们必须从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传承好、发展好这个共同基因,用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现代方法,充分阐发其爱国家、爱民族、讲仁义、重自强、守诚信、求大同等现代价值,使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融为一体,使共同理想坚定不移。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营造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各类学校都应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之中,系统地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领导干部应带头继承、自觉传播、积极实践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传统精神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与创新性发展中坚定理想信念

由上可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思想基础与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它仍属于民族精神,但它并不是传统民族精神的现代翻版,而是在传承精华的同时,发展和创新了传统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和时代特征上的新境界与新发展。所以对中国人民而言,民族精神是革命精神的源泉和基础,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展;革命精神更多体现着目标的崇高性、理想的坚定性,民族精神更多体现着传统性和包容性。但它们具有相同的理想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相同的奋斗精神: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即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所以,我们在为共同理想奋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传统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相融合,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既可提升理想信念的层次性和坚定性,也可提高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权威性。具体而言,一是要特别注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弘扬革命精神相结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把古代崇尚的仁与爱、忠与恕、义与德等,转化为现代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追求。二是要通过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让梦想照进现实。革命精神也好,民族精神也罢,都是一种实干精神。从党的建立,到井冈山建立红色根据地,到长征途上浴血奋战,再到延安坚持抗战八年,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腾飞与奇迹,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把传统精神与革命精神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放在实现共同目标的伟大实践上。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以红军长征精神继续新的长征,全面深化改革,战胜各种困难险阻,才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使中国梦更加清晰,进而坚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责任编辑:凌 雁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中国化”(17NDJC097YB)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理想信念中华民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