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歆 向娴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傅 歆 向娴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统揽国内国际大局,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前实际相结合,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攻坚的总目标,论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主线,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提出并深刻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有着鲜明的内在特征和发展理路。
习近平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作者傅歆,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苏州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向娴华,女,浙江万里学院党委组织部讲师(杭州 310000)。
为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 2016年11月19日,由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办,浙江万里学院承办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理论研讨会暨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会在宁波举行。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博导万斌教授,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汪俊昌研究员等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理论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实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有着鲜明的内在特征和发展理路。
杨华教授指出,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就非常重视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创新,确立了“八八战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党的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升华,也内在地包括了“八八战略”在浙江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八八战略”不是凭空产生的,实际上正是反映出了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需要创新发展,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也因为如此才能够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在“八八战略”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等指向的是创新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指向的是协调发展;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指向的是绿色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指向的是开放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反映沿海发达地区帮助内陆山区发展的“山海协作”指向的是共享发展。注重创新发展理念,形成了“八八战略”,“八八战略”的成功实施,又进一步凸显了新发展理念,两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周志山教授指出,从公共性视角去考察中国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时代深刻的历史变化给执政党提出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社会生活在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被重构,物质利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呈多元化格局,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差异,个人、群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探寻多元化制衡、差异性共在、共享型和谐,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公共职责,以及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或治国理政思想中所蕴涵和凸显的公共性向度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共性品质、国家治理的公共性维度、保障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品格、五大发展理念的公共性意蕴、关于民生的公共性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公共性取向等几方面。从公共性品质来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公共性品质的首要体现;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公共性品质的根本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公共性品质的本质体现。从公共性维度来讲,“公共性”是从“国家管理体系”向“国家治理体系”转型过程中所蕴含并遵循的发展逻辑和价值导向,是国家、市场与社会公众合作的基础及联结纽带。从公共性品格来讲,主要表现为关注公共生活、保护公共环境、创造公共财富、增加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以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利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公共性意蕴来讲,包括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发展理念,都包含着公共性向度,旨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人民福祉。从公共性论述来讲,环境治理的公共性价值是环境治理体系的灵魂性根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努力建设平安中国。从共性取向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体现为公正的国际权力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共同协作的安全观;是马克思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天下主义”、“和合主义”的结合,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
余龙进教授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来源。习近平同志不仅善于学习并汲取古人的智慧,还积极将其付诸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重要来源。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以来,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直接来源。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并确认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王伟忠教授指出,习近平同志特别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田明孝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特性和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周家健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方略,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极大改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形式、内容、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监督授权、监督责任、权力运行等重大问题作出界定,构筑了党内监督的制度笼子。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科学分析党的建设形势任务,提出的管党治党重大战略思想。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制定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旨在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严格按照党章和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并使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中锤炼党性、强化宗旨意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着手、全方位用力,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只有建立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机制,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以制度规则约束和规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才能防止党内政治生活变了味、走了调,形成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浙江海洋大学唐洪森教授针对全面深化改革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要抓住“后战略机遇期”,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后战略机遇期;强制介入,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展示硬实力,传承古今文化优秀成果;赢得三十年新战略期,实现建国百年梦。
浙江农林大学李勇华教授认为,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是并重的关系,思想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关键。这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宁波市委党校郑湘娟教授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应该从全面、严、治三个方面来理解。严,还体现了“严密”的意思,制度的严密设计和全面。
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论述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社会责任思想,从而成为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社会责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建青教授指出,习近平同志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重要讲话中,涉及青年的讲话与文章将近有70篇。所包含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以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对自己的责任;以友爱亲朋、心系他人为核心的对他人的责任;以促进民族团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国家形象为核心的对国家的责任;以促进人文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传承人类文明为核心的对世界的责任。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社会责任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和借鉴了各国社会责任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社会责任思想,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青年社会责任与中国梦的现实实践、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趋势相结合,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情怀、鲜明的伦理精神、高远的理想追求、强烈的时代特色、开放的世界眼光和突出的实践品格六个特点。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的重要论述内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社会责任问题中的生动体现。
孙武安教授认为,当下中国,利益多元、思想复杂、追求多样,集体主义精神淡化、个人利己主义盛行,甚至伦理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党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凝聚力工程建设是一个巨大挑战。这表明继续深入研究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不仅十分重要,也极为紧迫,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包括:首先,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等同、代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有没有独特性?是否要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要不要统一?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是价值客体,“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提出自己的利益需求,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客体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从而构成一对统一的关系范畴。目前,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对国家层面的规范和要求,二是对社会层面的规范和要求,三是对公民层面的规范和要求。从学理逻辑层面看,这段表述中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多重、交叉、含混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学术界曾给出许多不同的观点主张,难以达成共识,最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是忽略了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性。最后,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范畴多少才合适?价值主体不是单一的,即便同一价值主体,其需求需要也往往是多样的、变化的。价值主体及其需要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性(也称“多元性”)和变动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导致了价值观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人们的认知难度。核心价值观是区分诸多一般或普通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如果核心价值观有许多个,与一般的普通价值观有什么区别?
渠长根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提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信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安身立命的起始和根本。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信奉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在追求两大理想的过程中保持充分的科学自信与坚定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信念。信仰成为共产党的指路明灯;理想信念成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确保全体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并且甘愿为之不屈不挠直至奉献生命。他还提出了要树牢信仰大旗,必须从当下做起。首先要落实在捍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上来。一方面,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念信念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让全体党员向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意味着责任使命和勇气担当,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理想信念的强化与重塑。 其次,要时刻以党员的身份面向公众,实现自我监督与他人监督相结合。比如党员要佩戴党徽,党员工作室、党员岗位要挂牌,党的活动要悬挂党旗党徽,其中重大的党的活动要向党旗党徽致敬、宣誓等等。以此增进党员的身份意识、仪式感和庄严感,实现外部监督的大众化和自我监督的日常化。第三点,要切实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比如要想方设法不断地对党员和群众进行诸如“两学一做”之类的精神纯洁、信仰培固、理想激发、信念增厚活动,把坚定信仰、理想信念的工作做进日常、做到自觉。最后要认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浙江师范大学章秀英教授认为,党员首先要有身份认同,意识要强。党员意识的养成应该在参政的过程中养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
王伟忠教授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有底线思维和问题意识。在2013年初,习近平同志就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①慎海雄:《领导干部要善于底线思维》,新华网,2013年4月7日。在2013年底,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②杨永加:《习近平强调的思维方法》,新华网,2014年9月1日。此后几年,习近平同志从国情和党性出发,延续底线思维理念,不断划出主权底线、改革底线、法律底线、清正廉洁底线、经济增长底线、环境保护底线、文艺发展底线、新闻舆论工作底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底线等。同样,问题意识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③《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④《梦想从学习开始》,《光明日报》2016年7月7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同志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敢于直面问题而逐渐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解决各个领域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重点在于补齐短板。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针对问题倒逼改革而进行的,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种种与法治相关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主要是针对过去一定时期治党失之于软于宽于松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而言的,是针对我们党面临“四种危险”这一问题而被强调的。当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采用的是过犹不及、恪守底线的和谐哲学原则,强调对底线要心怀敬畏。也就是说,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坏结果。习近平同志的“底线思维”是基于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去争取更大利益。“底线思维”体现了我们党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居安思危,采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党在当下成功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保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管控风险、守住底线,是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前提。因此,我们要自觉坚持底线原则,尤其是理想信念底线、政治定力底线、法律道德底线等。同样要赢得工作主动,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切实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才能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研讨中,更多的学者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切实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认识与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新阶段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孙艳兰
*本文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专项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 (16JDZZ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