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心灵伟大的教师和值得崇拜的孩子

2017-07-17 06:14沈茂德
人民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长中学校园

作家刘墉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这些年,我带着敬畏之心,全身心投人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朝向的就是我心中的高山:做前人未做的事情,把前人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把江苏省天一中学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向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学艺”

1975年,我高中毕业。因为“家庭成分高”,虽然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是班长,成绩、表现都不错,但终与“推荐上大学”无缘。

临毕业,班主任善意地对我说:“沈茂德,你就安心在农村工作吧,争取做个农技员。”

于是,在广阔蓝天下,头向地、背朝天,我安心务农,一干就是3年。其间,被推荐上大学的“贫下中农子女”,常常临时抱佛脚请我辅导。无非“老三篇”怎么划分段落,怎么归纳中心思想,写几篇口号连天的读后感,我内心酸涩不已。

幸运的是,邓小平同志复出。田头广播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怦然心动。更幸运的是,高中时的“老夫子”(我们同学间对恩师的称呼)吕进人老师还牵挂着我们。他原为当

时江苏师范学院哲学系的主任,上世纪50年代被划为“右派”发配回老家教书,虽满腹经纶但因时有“怪言奇语”,终不得重用。但在学生们眼中,他是“百事通”,常见他叼着烟,一杯茶,一部厚厚的书,念念有词,颇有仙风道骨之风。正是这位蹲过“牛棚”、几十年依然孤身一人的师者在得知高考恢復后,慨然兴起,招来他认可的“可教之材”,不收分文,在简陋的宿舍里办起了“高考辅导班”。文、史、地、政,他一人包揽,采用“孔子讲学”与“苏格拉底思辨”相结合的方式讲授。

没有一本教科书或辅导书,更没有成套的讲义,就在简简单单的“对话”式教学辅导后,我们匆匆走进了考场。他的“私塾”很成功,十多位“农民”走进了大学。后来聚会,我们这些徒儿常赞其“办学”有方,他仰天大笑,其乐融融。至今,谈起已仙逝的吕老,众多徒儿常泪眼汪汪。

在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授课的教授名单里有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还有陆濑芬、单树膜等教育名家。

我始终记得李旭旦先生的教诲:“你们是师范大学地理系,不要去渴求成为地理学家,但要努力成为地理教学家。”这样的教育在今天仍是极为深刻的。

1982年,我毕业后到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担任教职。今天,我还时常会想起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教师。

那时,梅村实验小学与梅村中学只有一墙之隔,有位特级教师叫滕宇翔,我多次聆听他的讲座。儒雅而精于研究,读写功夫了得,这种学者型教师独有的行为特征为我树立了成长的标杆。

梅村中学特级教师郑志远是教务主任,后任校长。常见他巡视校园、深人课堂听课,永远那么精力充沛。上课那么洒脱、从容,一节课的板书从左写起,写到右下角日寸下课铃声会精准地响起。今天的教师习惯于敲键盘,难见那样的板书大师了。看他的备课笔记,清清楚楚,每个图标都尽显敬业和精致。

梅村中学是寄宿学校,学生每月回家一次,班主任没有周末,没有加班费,陪伴学生好像天经地义;在学科组长看来,组织教研活动,编制讲义,辅导青年教师,是职责。那时候,没电脑,没打印机,编写讲义靠的是钢板、蜡纸、手推的油印机,刻一张讲义至少得一个小时。有位语文老师叫华章,刻得一手好字,好多学科的老师都请他做“义工”。他从不推辞,还把它视作幸福的“艺术创作”,会在讲义的边角上缀上几朵小花装饰。

他们,在今天的好多人看来“真傻”,但这是那个时代教师的真实缩影。多年后,梅中同学聚会,大家都说:“那个年代的教师没有钱,但那个年代的教师不讲钱。”

学校安排我教高一。两周后,学校组织“拜师结对”,师傅叫张宇平,人瘦且极为精神,他见到我也很瘦,喜称“师徒匹配”。

张宇平老师并非地理科班出身,但其通过函授、自学,不仅熟悉高中地理教材,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治学严谨,常为一两个问题查阅大量资料。自从收下我这个南师地理系的本科徒弟后,他把我视作可以共同研究的同事。他多次对我说:“教学经验你肯定不如我,但专业上,特别是自然地理你肯定比我强,咱俩多交流,相互帮助。”说得我心头热乎乎的。那时的张老师已50多岁,每天晚饭后总早早地坐到办公室,戴着一副老花镜,认真地批改作业、精心备课。师傅的谦虚、严谨、投人,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暗下决心:好好向张老师学习,做个好老师。

谁知,工作才两个月,张老师严重的颈椎炎发作,几次昏倒在高三讲台上。他还想坚持,但终究力不从心。学校让我转教高三。面对如此重担,我心虚:毕竟我才上岗两个月啊。满怀忐忑,我硬着头皮走进了高三教室。

那时,我比学生大不了几岁,教学几乎零经验,几堂课下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我连跑几次新华书店,寻找复习指导书,但资料极少。张宇平老师把他积累的所有资料都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但我尚未教过一轮高中,对高中教材不熟,怎么指导高三复习真是一筹莫展。但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师仅我和张老师两人,咋办?听到学生们的意见,教务处分管副主任连续听了我一周课,并与我长谈。他态度和蔼,但我完全听懂了他对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作业安排等方面的诸多不满意。当时的我,真是寝食不安……

幸运的是,无锡县高三地理教学工作会议召开,我一下认识了好几位县内各中学的地理教研组长。此后的两年多,我骑自行车穿梭于几所学校之间“学艺”。这些学校,最近的要1小时车程,远的将近3小时。但决心给了我动力。我一直心怀感激,这几位长辈收下了我这位“编外徒弟”,向我敞开教室,无私地送我资料,一次次地回答我的教学疑问。

我自己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胜任高三教学,绝不能因我而让一些学生失去深造的机会。从此,我告别了一切娱乐活动,利用业余时间跑遍市内的书店,想方设法邮购、征订、租借各种教学指导书、理论书籍和杂志,认真阅读并做好摘记。每天夜里我都在11点后休息。我常外出求教听课、索要资料,市县范围内优秀地理教师的课我几乎都听过,得到了他们大量的帮助。同时,我也常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调整教学内容。

渐渐地,大家开始认可我的教学效果,我的教学风格被省评课组誉为“讲授形象生动,分析通俗易懂,推理严谨清晰,课堂教学效益较高”,学生喜欢听我的课,也听我的话。我用行动和教学效果证明了自己:连续12年高考成绩领先;县、市、省评课获得一等奖;刊发10多篇教学论文;多少次来人来信索要资料、讲义、听课或邀请我作讲座,我已经数不清了。

责任感和敬业态度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转眼之间,我在天一中学的校长岗位上已有20年。

从新上任的激情校长到总有困惑的反思型校长,从忙碌的行政型校长逐渐走向理性的思考型校长,这大约能概括我的成长过程。

刚上任时,我问自己:作为校长,我能为天一中学做什么?

我把课程建设看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关系着孩子的个性发展。在我的极力推动下,学校创办了“资优教育中心”“AP课程教育中心”,在江苏率先为科技特长生专门配置了16个创新实验室。设立了“名人课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搜狐张朝阳、神六副总指挥秦文波等近百位知名人士都走进过天一中学。我设法为学生联系高校、高新企业,开设了10多门大学先修课程(在全国属第一批)、创建社会实践基地。

从“学生社团”到“天一科学院”,从中学选修课到北大先修课,从“聚焦课堂”到“拔尖学生培养”,慢慢地,天一中学的超常教育、国际教育在全国乃至国际都形成影响。其中,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获省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特等奖,天一科学院一自主学习模式获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

今天,天一中学兼具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校长推荐、多伦多大学“绿色通道”校长推荐资格,每年要接待几百批次、上万人次的教育代表团,每年有30多位校长来校挂职……

常常有人问我:你怎么做到的?

也许可以这样回答:你若真愛孩子们,你若痴迷般地挚爱校园生活,你就会看到校园生活的美丽,看到心灵伟大的教师和值得崇拜的孩子,还会看到理想教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距离,就会自觉去改革,去探索,去创新。

对学生的爱,要关注细节,做好关乎“爱”的冷暖之事。

长期以来,我坚持每周批阅一个年级的学生周记,孩子们在给我的来信中都是以“您的一个孩子”落款的。

这么多年的教育跋涉中,越来越多的光环围绕着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但我常常告诫自己:校长之特,不在于位高权重,而在于其职业特性。一个优秀的校长必须超越物质和名利的羁绊,而坚定信仰和对孩子的爱。否则,如何能对别人的孩子滋生无限热爱,如何对淡泊的校园生活产生无限眷恋并全身心投人?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孩子们在校,我就必须在校,一起出早操,一起吃食堂,一起夜办公。我定期召集不同类型的孩子交流,为他们的失落和迷茫点灯,鼓励优秀学生积极进取,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困境;我经常与家长交流,和他们一起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孩子们的心是真诚而敏感的,校长做了什么,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但只有爱和关心是不够的,提升专业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我才能给学校、给孩子们更有价值的指导。外出学习考察,无论走到哪所学校,无论参加哪种会议,每一次市、省、国家级校长培训,我总是虔诚地听记,笔记本、手机、相机、电脑等都成了我即时即地的记事本。过后拿出来,面对某句话或某张照片,常会“恍然大悟”。读写学研是我的生活方式。

想得越多,写得也就越多。这些年,我参与了《给校长的皿条建议》《超常人才教育丛书》等书籍的编写,出版了《播种者的期盼与困惑》《窗内窗外》《教育,真的不能简单》《家庭教育是什么?》等书。在各种报刊发表的稿件以几十万字计。

有人关心地劝我休息:“你这副排骨还要不要了?”还有很多人称我“工作狂”。我常常有健康透支的感觉,也渴望能松懈一下。但一投人工作,就忘了一切。我每天工作14小时成为常规,没有节假日在校园内转上几圈是我最大的休闲。

但我的工作热情不受制于外部规约,而是确确实实心中有梦,责任感和敬业态度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然而,要办好一所学校,又岂是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

学校畅通了教代会、学校理事会、家长委员会、行政干部周报表、校长小助理、校园网咨询平台、校长信箱等多种沟通渠道。2012年,我主持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与全校100多名教师面谈,反复酝酿,在正式实施时矛盾很小。每天,我都会到各办公室转一圈,了解一些情况,解决一些问题;每周,会有计划地找十几位教师谈心。

专业上,每学期我至少邀请1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创造机会让教师“重回大学”。生活上,我想方设法帮助教师解决就医、婚姻、子女上学、家属工作等问题。教师遇到困难,都愿意来找我。

英国赫特福郡教育代表团的校长们来了,他们感叹:“中国的学校真漂亮!”

是啊,美的不仅是经过长期建设的校园,还有勤奋好学的3000学子,300名真心关爱学生的教职工。

把学校设计成一本立体的书

2001年,为设计新校区我去浙江考察。几所投资数亿的学校给了我强烈的感官刺激。我惊叹于浙江的经济繁荣,更感佩当地发展教育的战略眼光和投人的大气魄。但回校后,我心里挥之不去的却是浙江省上虞春晖中学的老校区。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一座葱绿的小山,青瓦白墙,天井小院,一排朴实甚至土气的民居白底黑字写着:李叔同故居、丰子恺故居、夏丐尊故居……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纵论文化,田园诗般的精神生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中国,许多校园有绵长的历史。有祖荫的学校令人羡慕,但年轻学校同样应该重视校园设计中的文化创造,才会有后人的福荫。

2003年,天一中学准备易地重建新校区。在规划和设计阶段,经过多次研讨,我们明确提出了新校区的建设梦:把“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融进了校园设计、建设和渐进渐行中。

10多年来,我们不断“柔化”校园。“天一”校名源自“天一生水”,我们挖湖蓄水,30多亩的映天湖像一条彩带蜿蜒于校园之中,湖上架桥三座,湖中养殖锦鲤、鲤、草、鲫等地方鱼类,湖畔放养天鹅、野鸭等水禽。临湖早读、沉思,赏心悦目。

我们与无锡多所公园及省内高校合作开启建设“江南植物园”。10余年后,今天的天一校园郁郁葱葱,300多种树木竞相生长,柑橘、枇杷、梨、石榴、枣、杨梅等果林硕果累累,牡丹、玫瑰、山茶、月季、菊花等花卉园争奇斗艳,林地下,板蓝、三七等近百种中草药渐成规模。

“柔化”的校园融人孩子们的每日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社团创立了春天樱花节、夏季收获节、秋天菊花节三大校园主题活动。学校发展为省生态校园课程基地。

校园还应该充满书香。我们努力打造“天一书院”。在营造书院物化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建设了N个开放式图书馆,让书籍遍布每栋教学楼的大厅、走廊。每逢课余周末,展卷而读,怡然自得。

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要让校园回归本真:学校应该是一本立体的书,在常态浸润中,孩子们自然、自由、自主地幸福成长。

新生人学,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底蕴与文化,以代代名校友为现实榜样;参观学长自习课,感受什么是投人与专注;参观校园、欣赏优美校园环境,体会自己对美丽校园的责任……

有一年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我一如既往地巡视校园。走到天一湖的木桥边,看见一位女学生静静地伫立桥上,我走近一看,这孩子双眼饱含泪水。我一惊,急问:“孩子,怎么回事?”这位女学生泪珠滚滚而下,抽泣着说:“校长,没事,我是高三的,就要离校了,我只想再多看一眼学校。”

猜你喜欢
校长中学校园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