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圣柱
这所学校的很多活动课都是学生做主开设的。
多年来,我校在坚持开齐、开足、开好学科课程的同时,重视特色活动课程建设,形成了以大课间体育活动、社团文化活动、“三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科节)活动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校本特色活动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积累了一些心得。
对于如何提升特色活动课程的品质,我们曾经进行过认真的总結和反思,重在围绕怎样进一步开发大课间、社团、“三节”三大特色活动课程资源,发动师生讨论并取得共识。特色活动课程的开设涉及内容选定、师资配备、设施设备保障、活动组织、安全调控、结果评价等诸多因素,其中最大的瓶颈是如何充分利用好有效的资源,没有资源,课程就无从谈起。我们只有适应校情、生情实际,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相应的资源,才能办好特色活动课程。
提升开发特色活动课程资源,不能只重视学科资源、教师资源、信息技术资源,而忽视了最富开发价值的学生资源;三大活动的项目不能仅由教师设计,而把贴近童心、体现童趣的内容屏蔽。我们既然说“儿童是活动的主人”,就要切实尊重这个“主人”,让孩子在特色活动资源开发上有真正的话语权,而不能关起门来仅以教师的想象来设计。从某种意义上看,开发学生资源是提升活动课程品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
如何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我们主要把握了三个基本面。其一,强化了乡镇教育特色。我校是一所亦城亦乡的小学,近50%的学生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进一步开发特色活动课程资源,必须适应这一基本校情,既要满足城乡孩子的共同需要,更要突出乡镇学校的特色,适应农村孩子的特点,适当吸纳利用好在农村长期流行并为城乡孩子共同喜爱的活动项目。雅俗共存,土洋结合,留住“乡愁”,保持“农味”,才能真正体现乡镇小学特色活动课程的“特色”。其二,要以儿童的视角选择资源项目。一项活动能否列人特色课程,不能仅以成人的眼光取舍。要从对儿童是否有益、有趣,是否健康安全等方面综合考量。其三,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的“多”与“少”的关系。既关注共性又重视个性,不简单地追求整齐划一,更要讲究丰富多彩。一项活动有很多孩子参与是好事,但不能因此忽视少数学生的个性需求,有些活动哪怕只有几个学生有兴趣,即使是“一花独放”也可以。“多”与“少”是可以互转的,有的活动开始可能只有几个人,时间久了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动员全校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为丰富三大活动课程内容出主意想办法,然后组织师生评议,从中遴选出一批能被孩子称为“我爱做、我能做、我会做”的项目编人活动目录。
比如,大课间活动,我们从学生中征集到不少他们喜爱的体育游戏活动,如踢毽子、套圈、滚铁环、踩高跷、抖空竹和呼啦圈、悠悠球、滑轮等,这些项目过去很难进人我们的视野,但却是这里大部分孩子课余时间的最爱。经过我们的反复调查和遴选,我校大课间活动由过去的13种增加到23种,以往我们的项目都是正规的学院式体育运动,现在我们加人了更多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项目,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球类20%,田径类15%,民间体育游戏类46%,其他19%,且参与民间体育游戏项目的学生仍有增加趋势,我们把这些学生喜爱的民间运动项目进行了规范,找到相应的师资,进行了课程化研究。
我校的社团活动依托2012年新建的校园少年宫,开设了10个特色课程项目,但学生参与面仅有60%左右。当我们把眼光从只关注师资资源转向发掘学生资源后,学生参与面不大的状况大为改观。一些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游离于社团活动的孩子有了自己喜爱的项目,有的打起了腰鼓,有的加人陶艺小组玩起了泥巴,有的把豆类种子带进校园,画起了种子画,有的画简笔画,有的织十字绣……现在,社团活动的艺术、科普、体育、阅读四大类项目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8个,学生自愿参与活动的比例由60%提高到90%以上。
“三节”活动,学生并没有提出多少改进、完善的主意,但不少学生都希望学校办游戏节的建议却使我们意外惊喜。在我们眼中,课外游戏几乎所有学生都在玩,只要安全,不影响上课,玩什么都行。可我们没想到,在孩子们的心中,它的分量比“三节”更重。于是,我们决定变“三节”为“四节”,增加一个特色活动课程一一“游戏节”,并面向所有的孩子征集“我喜欢的游戏”。征集活动开展不久,就收到了56个项目。先后组织学生介绍、展示,最终由学生评出22个项目。这些游戏十分简便易行,各年级孩子都有适合的项目,有室内、室外的,有民间、传统的,有挑战性强的游戏,还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如“激情节拍”“坐地起身”“猫捉老鼠”等。去年6月,学校举办了首届游戏节,全校791名学生或参加班级、年级集体活动以及个人项目活动,或参与全校性竞赛项目。孩子们纷纷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快乐感受,都认为校园游戏节给自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实践证明,尊重主体,贴近童心,重视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特色活动课堂就会充满生气、活力和吸引力,特色活动课程建设就能上水平、上台阶。下一步,我们将循着这个思路,就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拓展社区、家长资源,“三节”活动如何常办常新等继续开发学生资源,为进一步提升特色活动课程品质引人更多更好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