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婭
课程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同时,课程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建设,要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指引下进行,并把学生核心素养融人课程实施、教师课程力提升中,构建适合学校文化特质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生成,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哲学的对接点是学生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或者共同体整体看待自身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对待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方式、对待学校工作的态度以及学校的使命与愿景,其目的是为了寻求学校教育的幸福。[1]简言之,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2],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
谢家湾小学创建于1957年,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2004年,学校提出“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挖掘重庆红岩文化并结合素质教育核心要义,创造性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学校文化建设,在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建构与实践,使师生获得主动的个性化发展。“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成为全校干部教师认可并践行的教育信仰,体现了学校办学的追求、态度和决心。
学校教育哲学往往具有内生性、公共性、稳定性等特征,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首先要与学校教育哲学对接,对接点就是学生。
谢家湾小学坚持学生是学校的灵魂,把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全过程发展,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深层诉求出发,提出了谢家湾小学学生应具备的十大素养:热爱生活、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沟通表达、环保健康、自律自强、跨界合作、创新实践、有情有趣、责任担当。
素养指向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提出的十大素养从学习、面对、担当、改变四个维度出发,指向学生文化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领域素养。具体包括:
1.学习。培养学生思辨、逻辑思维、应变、创新、沟通等能力;提升学识涵养、培养风度气质、修炼胆略修为。
2.面对。具备健康的身心素养,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不抱怨、不气馁、不逃避,具备阳光自信、从容不迫的谢小特质。
3.担当。直面不良现象,勇担责任,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尝试解决,成为一个在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有责任、有态度的人。
4.改变。明辨是非,选择取道。具备中国责任、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用行动去改变。
文化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的根本动力,自我发展是实现自我与推动社会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参与则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3]。“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校本化培养目标,将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世界发展的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让学生具备独特的存在感,明确的方向感,不断超越自我的使命感。
学校要在课程层面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不是目标和内容的小修小补……而是系统意义上的整体设计。[4]
这种“整体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首先要挖掘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哲学对接形成的课程建设思想共识。谢家湾小学研究课程文化,理性分析原有课程存在的问题,确立建构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梅花”课程。学校秉承“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形成“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彼此影响的地方”“教育教学是两个世界的相遇”“整合是策略,更是思想”等课程建设思想共识。
具体到课程实施层面,谢家湾小学通盘考虑校情、教情、学情,制定五年规划,分步推进,从确立课程保障机制、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革课堂教学、改良校园生活状态等方面进行“小梅花”课程建设。
课程实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学科层面。谢家湾小学成立课程建设研究中心,由学科主任带领教师们研读国家课程标准,深刻剖析十几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梳理各学科的教学目標,将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文化、学生核心素养相融合,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强调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连接,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收获;提炼学科精神,明确学生在六大学科内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另外,编写《教学建议》,指导和帮助教师理解、运用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科课程——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科课程是保障和内核。学校通过学科内部知识纵向整合、学科间知识横向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界限。学科课程集中在上午以合作学习方式实施,同时结合教师的学科背景、个性优势,鼓励教师跨学科教学,由一份教案教多年、教多个班级变为在一个班级教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相处,研究、指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多角度、立体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团课程——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优势去发展
社团课程是选择和补充。社团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每个年级每天下午都开设社团课程和以实践性、操作性、交互性为主要特点的专题活动。社团课程包含生活实践、体育锻炼、艺术创作、语言表达、思维拓展等5大类100余个项目,由本校教师、家长、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担任导师,通过“走班选课”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学生因共同兴趣而成为学习共同体。社团课程的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各学科进行专题活动时,师生走出教室、校园,通过辩论、演讲、表演、测量、购物等方式开展,学生从他律到自律,品行、思维、合作、表达、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
环境课程——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
环境课程是前提和基础。环境课程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语言,一个隐形的课堂,一本鲜活的教材,“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学校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开展实践活动、凝结教育合力等举措,构建了校园物理环境课程、学校人文环境课程、家庭生活环境课程、社区实践环境课程四个维度的环境课程,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课程实施的三个关键
一是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与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总是要求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通过具体任务获得必要的素养[5]。因此,学校着力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关注单一的学科学习转向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综合成长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校鼓励教师们在一个班级跨学科教学,解决“跑班”带来的师生关系薄弱问题,让师生相处时间更多、层次更深,进而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学校取消讲台,推行“半圆桌”围坐,拉近师生距离,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学习内容,更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实践运用等能力。这样的形式更适合专题教学。六大学科专题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活动内容打破学科间界限,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统一安排在下午,约占教学总课时的30%,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境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跨学科、超学科综合素养得以培养。
教师们逐渐从讲授传统知识的“学科为中心”转向营造具体情境的“学习为中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样的学校,学习过程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过程,是学生人格发展、心灵世界建构的过程。”[6]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改良校园生活状态。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学校优化作息时间:取消了统一的上下课铃声和大课间活动,将“大一统”的40分钟课时调整为30—60分钟,有机协调不同科目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比如,每天上午的三节学科课程每节课50分钟,由老师安排学习、活动;30分钟的英语课程保障学生英语表达的机会和水平。另外,通过午餐课程化,师生达成“会吃饭”的约定:均衡营养不挑食、光盘行动不浪费、文明就餐讲礼仪、次序排队守规则……午餐自助养成了习惯,提升了素养,形成了文化。
自然、自主、个性化校园生活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互相融合,从他律走向自律,从静态、单一的被动接受到自在放松、主动参与、深度实践。学生们正在逐步接近“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理想生活愿景。
落实核心素养亟须加强教师专业引领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7]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中,教师的专业引领贯穿始终。谢家湾小学注重通过培训、科研和引进优秀人才等措施提升教师团队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学校始终把教师培训作为最优先、最有投人价值的工作,实施“多层面、多因素”的培训。比如,邀请雷夫·艾斯奎斯、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张延明等30余位专家到校帮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学校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针对核心素养开展阅读行动,近5年为教师累计发放《课程的逻辑》《56号教室的奇迹》等经典书籍60余本……这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素养,为核心素养融人教学保驾护航。
科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10年来,学校借助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文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实践探索》和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学校主题文化的实践探索》,展开8项市级以上专项课题研究,成立38个教师工作室,全校教师以小课题形式深度研究“核心素养生成”在课堂建设、教师培训等重点领域的落实,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研究核心素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反思能力。
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要汲取有效经验,也要开创性探索,因此迫切需要将更多优秀人才引进教师队伍。2011年以来,谢家湾小学从香港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引进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为学校带来多样文化的交流与生成,让团队充满创新活力,在新技术运用、资源整合、跨学科教学等关键环节提升教师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2015年10月,学校与芬兰芬中教育协会共同成立“课程联合开发实践基地”,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纵深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根。
注释:
[1]Spencer · J · Maxcy. Happiness in Educ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School Philosophy[J]. Education,2001,(4).
[2]陳建华论学校教育哲学及其提炼策略J].教育研究,2015(10).
[3]黄四林,左璜,莫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4]张铭凯、靳玉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创新动因、本质与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6(5).
[5]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源自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6(7).
[6]陈树生,李建军.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7]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