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关于言、辞、文、采的基本意见解说

2017-07-17 15:33范冬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

摘 要:对于所处“文学自觉”时代的刘勰而言,《文心雕龙》的创制不只是理论的树立与实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是他针对当时文坛沉溺辞藻、雕缛尚化风气的一种批判,他以敏锐的知觉、精妙的笔触为我们确立文学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中“言”“辞”“文”“采”等关键性字词的解读,试图一窥刘勰当时所处的话语立场及其审美标准。

关键词:《文心雕龙》 言辞文采观 师法精神

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形式美”是不得不探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时期,形式从内容中剥离出来,并建构起自己的话语。在齐末之际,由沈、宋所推的“四声八病”说正兴于文坛,随后崇尚绮丽华美的文风也蔚为流行起来,这种“形式美”的勃兴与张扬一直被视为当时文学的一大进步。然而,在承认“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时,一味的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文学的意蕴内涵、体认情思,就显得失格靡弱、文风难继了。恰在这时,刘勰敏锐的捕捉到了时代风气的变化,他通过《文心雕龙》来反拨当时浮尚奇靡的文风,他的这种思想见宏于微,正体现在《文心雕龙》中诸多关于“言”“辞”“文”“采”等词句的铺排设置上,从他的行文安排以及取舍评判中,我们似乎可以见出其所秉持的“文言辞采观”以及他对文学的审视态度,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文心雕龙》的立意以及刘勰所推崇的文学观点。

从“文之枢纽”部分宏觀地看刘勰的“言辞文采观”。《原道》篇开宗明义的讲到“文之为德”[1],只有人与天地的和谐相融才能“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出现“言”、出现“文”。而天地间的道并不是一般人能够随意理解的,我们需要“沿圣以垂文”,通过向圣人学习才能掌握“道”。那么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徵圣》篇了。

《徵圣》承接《原道》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进一步分析了圣人何以明道的原因。刘勰在《徵圣》中提出:“圣人之情,见乎文辞”,虽然圣人谢世,但通过学习先哲所存之经典仍可见得圣人情貌、仍可明道,从逻辑上为下一篇《宗经》做了铺垫。那么圣人的言辞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徵圣》指出:“圣文雅丽,衔华而佩实。”可以说“此彦和《徵圣》篇之本意。文章本之圣哲,而后世专尚华辞,则离本浸远,故彦和必以华实兼言”。[2]从文之枢纽的总态度来看,“圣文雅丽”的提出可以说是提纲挈领地表明了刘勰文言辞采观。一方面,附着于经典之中,潜藏在圣人的日息行做中的道德力量是作家完善自己的不二法门。另一方面,雅丽圣文更是为文学实践与创作奠定了文之准则。接下来,如何学习圣文,如何让自己的文辞变得“雅丽”起来,就是《宗经》要讲明的事情了。

《宗经》一篇的关键在于提出了诸多文体皆为经典的流变,即“百家腾跃,终入环内”。所以写好文章就要追根溯源、师法经典。同时,刘勰在《宗经》中很明确的提出六点对于师法经典能带来的优点:“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是对“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的最好注解。

从“文之枢纽”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刘勰的“文言辞采观”是十分注重师法经典的,注重师法就是注重对经典的学习与传承,将自己的文采观建立在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尝试。那么,从落到实处的言辞文采的层面来看,好的文章一是要师法经典,即刘勰对言辞文采的最高标准——雅丽圣文;二是,文章的好坏要依据文体自身的特点而定,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师法对象,即《宗经》提到的:“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三是,不同的经典所具有的文采又不尽相同,“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但总其归途都要落脚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的金科玉律上,这就要求文章的言辞文采的应用要与情志相契合。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言辞文采标准在文体论中具体的应用。在文体论的第一篇《明诗》中刘勰为我们描绘了各个时代诗的发展特点,正所谓“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纲领之要可明矣”。对早期的诗,他认为有两大特点:即“辞达而已”与“顺美匡恶”。这与他对经典特点的评价密不可分,经典一则要文辞雅正,达到“辞达而已”的目的;二则要具有社会评判的功能,对社会价值、伦理评判的分析离不开对儒者这种特殊的文人群体所特有的言说立场的分析。他们掌握着对经典的解释权,在对经典的解读过程中彰善瘅恶,将自己的价值观寄托于后世对文字的解读,并期望后世在解读的过程中体用其取舍之道,达到述道的目的,在这样一种浪漫气质之下反映的是目的性极强的实用主义。

那么我们从刘勰的“铺观列代”来看,他对前代大多是肯定的评价如“《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总结四言、五言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但对晋代文学的评价就有了变化:如“晋世群才,稍入轻绮”“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都夹杂着否定的态度。但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刘宋文学的评价:“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争奇、追新是近世以来的特点,似乎此句就可看作是对张扬的“文”“辞”的可定,对刻意追求形式美的赞扬。但是联系《通变》:“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可以看到他对当时文坛风气的评价可以总结为“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在这里他对“竞今”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不师法经典的随意创造,从根本上就失掉了文术;又可参阅《体性》篇中对新奇、轻靡的评价:“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因而对“近世所竞”的辞采纷杂的情况是不支持的。可以说,刻意追求新颖、过分强调华丽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刘勰的认可。

再比如《议对》篇,刘勰讲到:“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议论政事的问题要以经典为要求,依经奏议。接下来分别分析了“议”和“对”两者各自的特点。就“议”而言,要“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对于“议”这种文体应有的“文采”,刘勰强调要博古通今,不可倚重浮辞丽藻。要立足于理,师法于典,否则就会“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就“对”而言,刘勰列举五家正式,针对当时的文风又谈到:“魏晋以来,稍务文丽,以文纪实,所失已多”,“稍务”之后是“所失已多”的情况,从这里可以明确的看出来刘勰对于当时过于注重言辞文采风气的反对。总其《议对》而言,刘勰在本篇的要求跟他《文心》的大体思路是一致的,仍然是要依照经典来进行创作,即使是政论文的写作也要讲求法术、依从经典。

除却刚才谈到的《明诗》《议对》在问题论中诸篇多有对言辞文采的要求:《乐府》篇提到“若夫艳歌婉娈,怨诗诀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是对曲调中疏于雅正的歌词的否定;《诠赋》篇提到:“关于小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大赋是典雅致辞,务求做到雅正,而小赋所载内容旁杂万品,且要起兴抒情,所以小赋的辞采应用就要更加的注意根据描写情物的不同,而因变取会。总之,对“赋”这种文体的“辞采”,刘勰持“词必巧丽”的肯定态度。《史传》中认为司马迁对项羽、吕后记载是编排失当的,指为:“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封禅》提到:“构位之始,宜明大体,树骨于训典之区,選言于宏富之路;使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坠于浅”,仍然强调要遵循圣典;《杂文》提到:“原夫兹文之设,乃发愤以表志。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体之大要也”,创作杂文时要有很强的创作冲动,但情感仍然是要在可控范围之内。如此这般,在文体论中刘勰提到了很多文体的特点以及写作时应注意的方式,可以说文体论各篇都是对“文之枢纽”中“文言辞采观”的落实与应用,而针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刘勰并不是一味否定华丽的文辞,而是针对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与“文体论”相互参照补充的是刘勰在“创作论”中对“言”“辞”“文”“采”的看法,在这里最具代表的就是《风骨》中所提倡的骨气相携的“文言辞采观”。

想要达到“圣文雅丽”的效果就要依循一定的创作规律,这就联系到了前文提到的《徵圣》中情志相合的观点:“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是有前提的,只有将“志足”“情信”立为行文基础,才能发挥出辞采的作用。在文辞与情志的关系这一点上《风骨》篇承接“文之枢纽”做到了更为生动的论述: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从这里来看,刘勰强调文章的华丽是要与“骨”“气”“志”相适应的,同样不是强调文辞而忽略文学应有的内在规范,只有骨气相携、情志相合的文学才能延续圣文雅丽的文道。

总而言之,刘勰通过展示各个文体的渊源、应用场合创作技巧的不同,将他的师法精神观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刘勰对于言辞文采的主张:以经典为师;对待具体文体要分别应用不同的辞采;注重文章情志相和。从“言辞文采观”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文心雕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视野,在刘勰的取用行藏中,窥见古人对宇宙、对人生、对文学的思考。

注释: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本文《文心雕龙》原文皆引自此书。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冯署平.《文心雕龙》“文采”论探义[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郭鹏.《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渊源[M].济南:齐鲁书社,2004.

(范冬壮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1)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怎样读《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