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语文作为一种教学主张,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是对中国汉语文教育传统的一种传承,也是对西方简约主义思潮的一种应答。简约语文的提出,是对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出现的浮华、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语文本真回归的一种呐喊,是还语文姓语之本位的一种探索。简约语文的落点在课堂,归宿也在课堂。简约语文课堂不是将语文简单化,而是指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遵循汉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聚焦、选择、整合”策略的实施中提升语文课堂的内在品质。
简约语文课堂,形在简,质在约。何为约?其核心就是聚焦、选择、整合。简约语文课堂的达成,其关键策略就是以聚焦为前提,在智慧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这关联到语文教学各个方面,大而言之,关乎语文教学根本任务,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等;小而言之,关系到教学文本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决定课堂实效的各个
要素。
一、聚焦:守正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必须聚焦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来。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直有一种被虚化的倾向,似乎一谈育人问题,就背离了学科本质。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未能够得以很好地彰显。在众多学科教学中恐怕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学科那样对学生的影响来得久远绵长。
其次必须聚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素养的价值定位和精神追求聚焦在更高位的核心素养上,同时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终指向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当下的语文教育语境下,尚未有较为明确的说法,还在具体的摸索
之中。
具体的核心素养除了语文素养外,自然还包括了指向天下情怀的家庭爱、祖国情、民族魂和指向完整人格的身心健康、学会改变、公共道德、社会参与、审美雅趣等。
最后必须坚持用语文方法教语文。简约语文强调以语言为核心,在听说读写中培育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从微观上,聚焦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坚持做到“四个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清新娟秀的钢笔字、一个阅读思考的好习惯、一篇文从字顺的千字文。
聚焦语文本身,强调语文课堂必须聚焦“语用”。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的回归的确是一种语文教学本义的回归。
语文不仅要教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思考、表达、读写与做事,培养他们真实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课堂上看,追求善于合作学习的同时,聚焦学生个体学习品质和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做到五项行动:静思、能言、善变、倾听、速记。
就一篇课文而言,我们需要聚焦课文的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具体的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简约语文课堂的达成聚焦是基础,是一个定方向的重要工作,这也是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窗口。
二、选择:取舍之间的智慧斟酌
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聚焦了,第二个重要工作就是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取舍。
初中语文教学就其内容上讲,大而言之,每个教者都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鼓励阅读文本的重构。初中生阅读文本的选择必须遵循四大原则,即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典性
原则。
阅读文本的选择和重构,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教材的内容,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新课堂样态,诸如群文阅读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等,文本的选择和重建显得尤为
重要。
不同体式的文本,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还在探讨之中。例如,散文的教学已经打破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传统定律,对散文的教學更多地定位为:散文即“我”,应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又如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对传统的三要素等常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教什么”的问题受到语文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具体的文本而言,教什么,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关照作者创作意图,选择动情点。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在动情点处着力。二要依据文本体式,选择突破点。文本体式教学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依体而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法则。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话语系统,引领学生走进文体的话语系统,需要找准突破口。三要回应学情需要,选择疑难点。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学生之惑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才是教的价值所在。所以,选择教学内容,要善于回应学情的需要,问题从学生中来。四要激活课堂对话,选择生成点。课堂即对话,是师生生命、心智的交往的过程。在对话中,教者要做一位机智的倾听者,在倾听中捕捉生成点。有生成点的对话教学才是有生命的教学。
简约语文课堂,精于内容的选择,也善于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好的切入往往使一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怎样的切入口呢?
一是知识铺垫,顺势而为。文体知识要不要教?怎样教?时有争论。其实借助相关的文体知识,顺势而为,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切入。二是情境设置,直抵主旨。文本是有情绪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契合文本的情绪。教者要善于设置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恰如其分的情境营造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抵达文本的主旨,更好地与作者对话。反之,不当的情境设置,会割裂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交融。三是文眼撬动,刨根溯源。文眼有时也就是课眼。准确地抓住文眼,会像叩开泉眼一样,使课堂教学智慧之泉汩汩不断,精彩纷呈。这自然是教师文本细读的功力,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考验。四是文本比较,强化个性。同样的主题,有不一样的言说方式和不一样的情感体悟,在比较中强化个性,彰显不同文本之间的魅力。
切入口的选择有很多方法,比如矛盾激辩,启智生成等,需要教者根据学情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内容加以斟酌损益。切入口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不可小觑。
三、整合:彰显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让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整合指向价值和效率,切合了理想的基本目标。朱永新先生的理想课堂有“六度三境界”说,其中“六度”之一就是整合度。
朱永新先生指出: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支离破碎为鸡零狗碎。这也是有些教师做不到的,有的教师往往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只有把每个部分都讲明白才放心,才觉得学生能理解透彻,其实不然,越分离,就越离开了一定的语境,学生们记住的只有支离破碎的语言点,却系统不起来。
简约语文课堂达成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整合:一是教学内容的整合,二是教学手段的整合,三是师生情意智的整合,四是教学活动的整合。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团队研究认为,内容的整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立足语文,依据主题,将语文知识能力等组成一个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系统,并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课程。
2. 跨学科:融合式整合。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优势,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整合在一起。为研究同一主题,解决同一问题提供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3.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围绕同一主题,超越学科边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主题来源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现实问题,由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或由学生自觉发现。
整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乎无处不在。有效的提问需要智慧的整合。整合让课堂教学流程简约,容易形成合理、精当、精致的教学板块,使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于漪老师说:教师即课程。单元整合,形成教学组块。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执教者吃透单元主题的核心,一方面要敏锐地发现单元内不同文本的共同点,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每一个文本的个性。
单元性整合阅读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同时必须紧扣文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方向,这是教学的终点。
“教什么”与“怎么教”需要有效整合,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教什么”与“怎么教”作为课堂教学的两个维度,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如何将教者确定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所学的内容或者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这必然要考虑教师“怎么教”、教师的引导策略、学生的活动以及教师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活动有效等问题。要想真正实现教学期待,必须关注几组对应性:一是教师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应性;二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对应性;三是教师教的期待与学生学的现场的对应性。
四、五个关键词:“简约语文”的课堂模型
“简约语文”课堂在实施“聚焦、选择、整合”三种策略时,更多应关注课堂的五个关键词。
一是问题。问题取决于一节课的目标,应该有两个主要的取向:文本的核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在文本的细读中,确定教学内容、文本体式规定的话语系统;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的主题。
二是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充分与否,是考察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树立活动的设计意识。智慧的设计是基础,避免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真正落实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可用、实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合作学习要精心组织,建立好合作学习的小组,避免虚假合作,无效合作。探究学习要在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上下功夫,假探究、无效探究使课堂处于混沌状态。
三是表达,四是倾听。表达和倾听是让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有效或者高效的两翼,因为其重要,所以加以强调。表达就是课堂的说和写,要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完整、规范地说,还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实现读写共融,读写共生。倾听是当下课堂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值得研究。师生的有效倾听,才能实现启智生成,在倾听中彼此质疑,形成辩论,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是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单薄,值得警惕。评价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偏颇,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精于澄明学生模糊的解读;要机智点拨,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要适时追问,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触发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根据课堂设计的三大策略,构建了简约语文课堂模型(见图1)。
简约语文这一教学主张的高效落实还有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其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还需要走向文本的更深处,走向学生主体的更近处,走向“语用”的本
源处。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丁卫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兼任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简约语文”倡导者和践行者。出版《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简约语文课堂》《丁卫军教写作》《小丁教语文》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