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服务

2017-07-17 15:01徐仲武浦永清
中国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协同服务学校

徐仲武+浦永清

续读《新教师的新认识》(现代教学丛刊第三辑,叶圣陶、蔡尚思、江问渔、周予同等著1948年版)一书,随阅随思并录。书中说道,“大家对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肯定了一个正确的原则,那就是教育应为大多数人服务”。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的教育人就已初步建立了。

如何“服务”?如何确立服务的意识与理念?为怎样的“大多数人服务”?在当前践行“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就是要树立“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目标,积极构建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五层面五服务”新型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体教育人的教育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教育服务品牌项目,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家园、学生成长的乐园、社区建设的学园。

一、机关服务学校要扬新气,显诚心

机关服务学校要创新转型,确立“你出题、我解题”,主导“出谋划策”的角色。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走进学校,进一步降低管理重心,通过蹲点到校面对面交流和研讨等措施,零距离地真诚开展服务,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和服务指导水平;让学校定期出具“服务需求清单”,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与需要,主动送政策上门,强化深度对接,找准化矛盾、解难题的有效路徑,为每所学校制订个性化的“服务计划”,做到“服务计划”定位精准、针对性强、时效性快。充分利用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的固有优势,跟进学校重大课题研究和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服务与把关并重,在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等方面,摸清学校发展需求,发挥桥梁媒介作用,扮好智库角色,引进优质资源,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学校分类提升、整体进位,打造立体化的精准服务体系,切实为学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学校服务教师要接地气,善暖心

学校服务教师要追求质量,确立“你发展、我支持”,深化“一师一案”服务。以增强教师的岗位幸福感、事业成就感和身心愉悦感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积极关注不同职业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有效落实教师分层分类培养计划,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在教师培训、进修等方面搭建资源平台,创设“绿色通道”。针对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职业需求与热情,创设“教师讲师团”“园丁大讲堂”“领雁工匠群”等平台,真正让每位教师展示有舞台、发展有支点、成长有空间。服务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成立教师发展大教育联盟,特聘各行各业专业人士为客座教授,举办各类知识技能讲座,开阔教师眼界,丰厚人文底蕴;定期组织教师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寻访、游学交流活动,让教师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人生体验,成就幸福教育生涯。调动教师积极工作情态,从“4个金标准午餐”到“阳光锻炼1小时”再到“微爱有你、暖心行动”,科学指导教师释压抗压,切实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让教师的职业生活有质量。

三、教师服务学生要有底气,真关心

教师服务学生要幸福成长,确立“生中心、差异化”,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四个引路人”的标准,转变教书育人方式,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乐学善学、学有所成,服务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终身幸福奠基。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积极开展读懂学生、理解学生的“知心行动”,淬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开展富有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索班集体建设中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增长才干、磨砺意志、体验成长。加强学生艺术、体育、科技社团建设,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立足学生喜欢、学生自治,提高社团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为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关怀弱势学生群体,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师生结对,全面帮扶,精准辅导。

四、学校服务家长要聚人气,多尽心

学校服务家长要同心共育,确立“你预约、我上门”,践行“精准服务”理念。针对“80后”“90后”家长群体,拓宽服务渠道,开展预约服务、订单服务、面对面服务,用好“合育APP”、微信、QQ群等新媒体新平台,构建家校之间常态化、实时性的交流沟通机制,切实为家长解难事,为家庭教育办实事。

以“咱们的孩子,咱们携手共育”为目标,健全家委会、家长学校、家校合育中心等家校合育组织建设,服务合育工作的制度化,使家校合育工作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建立由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和教育专业人士组成的家庭教育服务协理团,设立家教咨询中心,开通家校合育热线,制定“家教手册”,开展“合育服务微行动”,为家长提供具有较强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服务指导,用贴心的举措拉近家校情感距离。

打破校园“围墙”,“走出去”“请进来”,设立“校长接待日”“家访123”和“家长开放周”,听诉求,求认同,多互动,互理解,强化合育过程中的“客户体验”,打造适应新时代、新家长、新需求的服务模式,致力于服务的精准、精确,真正提高家校合育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家校合育的质量与人气。

五、教育服务社会要讲和气,能动心

教育服务社会要开放共建,确立“能互动、多协同”,实现“多元共享”的跃迁。传统教育定位于学校这个空间场域,可以说服务的空间、时间与对象是相对封闭的。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需求与渠道更加多元开放,“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呼唤教育以开放的心态、公平的机制,建立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大服务”体系,与教育链伙伴强强联合,打造更优质的教育服务网络、更丰富的教育实践应用、更贴心的教育服务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三个文明”发展、为广大教育受众创造更多的价值。

坚持以开放为导向、以需求为中心、以服务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服务理念,积极打造教育服务社会的众创、众扶、众筹、众生平台,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教育服务”创新机制,真正打破教育与教育间、教育与外部间的壁垒,提升教育服务合作伙伴、教育外部社会的管理水平和内涵效能,从而达到教育与社会的技术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协同、管理协同、价值协同、教育教学成效协同等全方位服务的协同共享,架设统筹协调、互为合作、风险共担、共同发展、质量共享、绿色生态的运作管理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服务特征及感知的转变,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当然,我们在谈“教育就是服务”时也要避免“服务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笼统观念。教育服务效果如何,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中“校长和教师对政府教育管理和服务”和“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群体对学校”的认可度这些指标的高低就是一个具体体现。教育服务,是“心”的工程,不断用心,方见功效。

(作者系: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2.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党政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协同服务学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学校推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