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信坚定教育改革砥砺前进的步伐

2017-07-17 15:00刘立王忱哲张斐
中国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刘立+王忱哲+张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对继承、发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树立坚定的教育自信,对繁荣教育事业、增强文化底蕴,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深刻地理解教育自信的内涵,2017年4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八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教育自信”主题座谈—锵锵三人行活动在敬文讲堂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施克灿,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从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教学实践畅谈了自身对教育自信的认识,并回顾、展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对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期待。

教育自信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

顾明远:当下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很有意义,尤其对凝聚中华民族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意义更为深远。文化自信能进一步深化我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对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理解,保持对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尊崇和敬仰。虽然中国没有单一的宗教信仰,但中华美德、中华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将持续地影响我们发展的脚步,指引前进的方向。因此,文化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树立文化自信,对一个民族来说十分必要。

但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时,不能片面地探究古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古代传统文化,还应包括近代的革命文化和现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以,文化的内涵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还有发展的动态性。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创造新兴的文化。在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文化培养学生,也是教育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去粗取精,又要推陈出新,即在选择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发挥教育在建立文化自信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施克灿:当前各行各业都深刻地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理解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教育和文化间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而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因此,教育和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在阐明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教育自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自信,是达到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式或途径,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育承担着文化保存、传播、选择和创新的功能。其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涉及对文化进行选择的问题。尤其面临传统文化中值得借鉴和弘扬的文化内容时,创新性发展将引领教育的新方向。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简单地复制和回归,而是以认识为基础、以选择为前提、以沉淀为手段、以升华为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模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文化的理解和选择、对文化的传承和加工以及对文化的创造和升华,都将围绕教育风起云涌。树立文化自信,要从教育入手。反观教育的这种自信,会成为文化自信的一块重要基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关系。

刘可钦:今天的学校,其内涵越来越丰富,无疑成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关村三小一直格外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张用文以载道的理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不仅能够感受经典语言之美,也能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观照今人的生活。经典诗词中藏着我们的来处和去途,这就是我们主张的文化传承的精神脉络。为了贯通学生在小学期间的文化传承渠道,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批教师设计、印制了12册《经典大家诵》读本。这些读本中既包含经典的唐诗宋词,又包含鲜明的革命诗词,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全面熏陶。

以教育自觉践行传统文化教育

顾明远: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存在紧密的联系。文化自觉鞭策我们充分地认识文化的优势和不足,避免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过程中出现妄自菲薄或自高自大的负面情绪,从而理性地选择和创新地发展。从这一视角出发,教育自信与教育自觉息息相关。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理解教育的不同特征,有利于我们充分地认识我国教育的优势力量,理性地看待和汲取国外教育的长处。通过这种优势互补的进程,完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内涵,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不存在单纯好坏的简单论述,而要在比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才会使比较本身存在意义,对改进我国教育有可取之处。

中华文化在经久不息中沉淀了众多优质的结晶,至今看来依旧独具匠心。例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观念,在《学记》等著作中,在新教育的时代中,依然历久弥新,是我国的教育优势。此外,中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得益于我们的九九乘法表,配合中文数字的单音节发音规律,使对中国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反观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建国史,又是一个移民国家,自由主义渗透到美国民众的血液中。自由、开放的观念,影响了他们的教育制度,使得美国学生在开创新思维方面,的确有很大的优势。而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养成了不善于思考的习惯,思维不及美国学生活跃。从文化差异的背景来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优势,同时立足本国文化制定相应的教育战略,这是比较教育的灵魂所在。

施克灿: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化。核心素养引发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和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反思。这说明,教育始终不能脱离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传统教育是一个大教育观,绑定了家庭教育、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所谓“君子不器”,中国传统教育从未追求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融合不同环境的教育,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彰显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果单纯地聚焦于知识传授或技能提升的某一方面,必然显得过于狭隘。中国传统是将传道视为教育的核心,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从个人的核心素养来说,我们有必要抛开对教育现实价值的过分追求,正如最近一直在倡导的阅读经典。读经典本身的目的,在于汲取中华文化中的营养,涤荡情感品质,而非功利性的。因此,无论是构建核心素养框架,还是完善其他目标体系,都应回归教育本质,从成人之道的角度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刘可钦: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通过文化注入的方式,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例如,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中国的榫卯结构和与乐高玩具中插、销的关系,或是开展老北京风俗人情、老字号的研究等。在讲授《长征》(七律)的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进行长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通过这些明线与暗线的交互式影响,潜移默化地将文化教育渗透到学习的各个方面,渗透进学生的骨髓,让他们在朝夕之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浸润式熏陶也是我们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做法。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少先队的入队仪式、组织班队会、小队会等,在仪式感中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对于学校建筑风格的设计,我们也是几易其稿,最终采用中国土楼的样态,主要是基于炎黄子孙鲜明的印记—对家的归属和眷恋。学校是人与人交往的场所,也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C”形土楼的建筑风格,彰显着我们今天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进程的一种情怀,以此来熏陶学生对家的认识和作为家庭一员的身份感,培养学生的大家风度。学校空间的命名,从“翰林讲堂”到“成学会堂”,从“中国院”到“礼乐厅”,名称考量的背后,蕴含我们对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尊重,将中关村三小打造成一所既包含历史积淀和文化特征,又彰显现代文明进程的学校。

以扎实理论和渊博学识稳固教育初心

顾明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离不开社会问题的存在。因此,对待教育应该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理解。从开始倡导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只花费了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文盲率是80%,如今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这些成绩理应让我们自豪。但在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随着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转型升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实际进行理性分析,结合社会发展制定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焦躁心态,引导教育回归到平稳、渐进的发展轨道上,倾注社会力量的参与,逐步改善我们的教育事业。

施克灿:作为物质生活富足的一代,学生从小就能够接受正规、完整的学校教育,着实是幸运的。但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又成为当今学生的一种不幸。尤其是在物质富裕并没有伴随精神或精神境界同步提升的社会现象中,对学生锤炼自身的精神意识,提出更高也是更加迫切的要求。中国近代出现的众多教育家,具有相似的青年经历。他们保留了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因留学受到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从而能顺利地改造中国的教育事业。这种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呼唤教育工作者能够成为学贯中西的教育学者,使自身统一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结晶,不断迈出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

刘可钦:今天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教育更是如此,小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性更大。学生间的非理性比较,诱发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加之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急剧提升,大幅度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阻力,也引发了教师的焦虑和不安。教师既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青年的任务,同时在面对学生个体时又要兼顾多方面的要素和更为复杂的现实情况,这是当前学校面临的新的最大挑战。因此,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使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具说理性、现实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达到深入浅出的期望状态,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

正如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和最深厚的,教育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只有树立教育自信,葆有教育自信,坚定教育自信,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改革活动中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少年力斗传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