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波
摘 要:“二人转是曲艺的一种,属于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有二百多年历史,过去有蹦蹦戏、秧歌、小落子等名称,1952年定名為“二人转”。”在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这足以体现出东北人民对二人转的喜爱。
关键词:《小拜年》;二人转;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098-01
二人转反映出了东北地区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是东北地区的文化符号。二人转中的小帽儿,是一种民歌小调,它短小精悍,曲调朗朗上口,唱词通俗易懂便于传唱,表现出东北人民的民俗与生活,通常在二人转开场前以加演的方式出现,是二人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转小帽《小拜年》是小帽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二人转演员演出最多的传统曲目之一。在二人转中小帽的存在已经成为了演员与观众的一种约定性欣赏习惯,其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
小帽《小拜年》的发展源于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二人转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开场锣鼓后,所有演员在台上一起走圈唱,表演绝活。但是消耗体力过大,为了演出效果俱佳,大家研究出了用小帽儿代替开场。这样省时省力,又可溜溜嗓子,压压场,又可以与乐队定调合音,久而久之,造就了二人转中别具风格的小帽儿艺术。小帽《小拜年》最开始的唱词虽只有13句,但在几代优秀二人转演员的演绎下,它的唱词内容得到了丰富,唱词已接近了百句,其舞蹈也逐渐规范。改革开放后二人转再次得到发展,全曲以秧歌(舞蹈)为主,边唱边跳,表现出一对青年夫妇去串门拜年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始,小帽《小拜年》可以说已经火遍了东北各地的二人转舞台,且出现了多个演出版本,演出形式也多种多样,成为了当时二人转舞台上必不可少的曲子。后因舞台的需要,这首《小两口串门》被节选,改编成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小帽儿《小拜年》。小帽《小拜年》也顺应时代的变迁,成为了东北人民乃至全国各地人民喜爱的经典曲目。
小帽《小拜年》在全国的传播也是为了顺应当今快节奏时代的要求,由曾经百句的唱词《小两口串门》改编成了一首短小精悍,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小帽《小拜年》,以加演的方式,在唱正文前演出。加演小帽的目的,不仅可以给二人转演员溜溜嗓子,与乐队合音定调,还可以起到静场,以及承接下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小帽与正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小帽,甚至就是正文的浓缩,铺垫,或者延伸。如正文是《二姑爷拜寿》或者《大闹洞房》等有关家人趣闻趣事的,小帽一般都会唱《小拜年》。听完小帽,很自然就把观众带到了家庭趣事的正文表演里,可谓是遥相呼应,水到渠成。小帽《小拜年》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生活化、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使小帽《小拜年》便于传唱,一台演出下来,观众大都可以哼唱几句。过去二人转的传播都是靠口口相传,如今二人转的传播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国际和国内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小帽《小拜年》是当代二人转表演时的首选,小帽《小拜年》在二人转的传播与发展中,功不可没。
小帽《小拜年》唱词以叙述故事情节,渲染音乐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为重点,唱词以七言为主,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表现了人民的节日习俗、生活、以及身边的趣人趣事等。小帽《小拜年》的唱词有独特的语法习惯,如:儿化音,衬词等。演唱前认真分析小帽《小拜年》的唱词特征,演唱时注意处理好富有地域特色的儿化音和衬词。
小帽《小拜年》的唱词中,也大量运用了衬词,有单个字的衬词也有多个词的衬词。衬词主要应用在句中、句尾和每个乐段的结尾处。如第二段唱词中:打春到(了)初八呀啊,小媳妇住妈家呀啊,带领我那小女婿(儿)呀啊,果子拿两匣呀啊,丈母娘(啊)一见面(儿)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拍(着)手(那)笑哈哈呀啊诶呦呦呦呦,拍(着)手(那)笑哈哈呀啊诶呀啊。句中的“了”、“啊”、“着”、“那”等的衬词属于“嵌入式”衬词类型,即插在证词的空隙间而不会引起歌曲结构的扩充变化;而句尾的“呀啊”字是用于每句唱词的结尾,既加强了音乐节奏又加强了歌唱语气,促使音乐情绪更加亲切自然。每段的结尾处反复的重复着:“哎呦呦呦呦哎呦呦”这一重复性唱词,也是在二小帽中别具一格的衬句。小帽《小拜年》中重复性衬词的应用,加强了旋律流畅性,突出了东北民歌小调的音乐特征,表现东北人特有的诙谐幽默,活泼洒脱的性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帽《小拜年》能在东北三省迅速传播,深受东北人民喜爱的主要原因,还是其独特的唱腔和俏皮表演。小帽的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多变唱腔之称。小帽的唱腔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唱腔朴实流畅,贴近生活,富有浓郁的地域语言特点,演唱时重点处理好叠音、叠句、衬腔。
小帽《小拜年》演唱表现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唱词描述的是家乡事、唠的是家乡磕、唱的是家乡调。小帽《小拜年》表现的青年夫妇回家拜年的过程,通过优秀二人转演员的出色演绎,不仅表现出了曲中青年夫妇回家时的喜气洋洋与欢乐,还通过简单易懂,生活化,口语化、通俗化、贴近生活的唱词,运用着叠音、叠句、衬腔等独特腔调贯穿在整个表演之中,将《小拜年》的表演气氛烘托的极为火爆,将东北民歌的活泼,俏皮,美浪,善逗的艺术个性之美以及东北人民的粗放、憨厚、自然、淳朴、幽默的特质表现的淋淋尽致。
参考文献:
[1]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苏景春.锤炼百年的《小拜年》[J].戏剧文学,2011(01).
[3]郭大海.浅析东北二人转小帽的艺术特征[J].林区教学,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