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 要:现在,丑角已成为二人转的主角,旦角明显地居于第二位。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二人转演员演出喜剧小品走红而成为“笑星”,从而拉动整个二人转向喜剧靠拢,一窝蜂地演出喜剧二人转,甚至形成了“二人转是丑角艺术”的具有导向性与统治性的理论。
关键词: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120-01
二人转艺术自产生至发展,始终都是以旦角为主、丑角次之的。正如田子馥先生所说:“在二人转艺术世界里,‘男女不是均等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女主男从,女美男丑。这‘男女二人不论表演什么故事内容,都是‘旦起高,‘丑走矮,‘唱丑的围着‘包头的转,以口、相、绝做‘滑稽表演,作挑逗、戏弄之状,赞赏女性之美,讨女性之欢悦,旋解性爱之苦。”①在实际上,二人转的“五功”,也不是现在的“说、唱、扮、舞、绝”的排序,而是“唱、舞、扮、说、绝”的排序。尤其是黑龙江,属“北派”二人转,更以唱为首,正符合东北二人转四派的“南(以辽宁营口为中心的南派)靠浪(舞蹈‘浪三场)、北(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中心的北派)靠唱,西(以辽宁黑山为中心的西派)讲板头东(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的东派)耍棒(舞彩棒)”的艺谚。
事实上正是如此,二人转的“黑龙唱手”(黑龙江演员),之所以称为“唱手”而不是“说口”,就是以唱为首的。无论是“高粱红唱手”(业余演员)还是“四季青唱手”(专业演员),均以唱功为主。所以有“唱二人转”、“唱蹦蹦(二人转旧称)”之说,而无“说二人转”、“说蹦蹦”之说。反之,评书、相声只有“说评书”、“说相声”之说,而无“唱评书”、“唱相声”之说。而旦角当然以唱功见长了。
若考察黑龙江的二人转发展史,就更可以找到确切的答案。黑龙江二人转演员,最早也是以重唱功的旦角为主的。
20世纪之初,二人转传至黑龙江,最早的旦角演员是男旦齐兰亭(艺名“露水珠”),他嗓子好,唱功技巧高,韵味足,因在宁古塔(今宁安)一带演出,所以赢得了“天下最属宁古塔蹦蹦好”的赞誉。稍后一点的有男旦王五丫,在双城一带颇负盛名,有“看一眼王五丫,一辈子不想家”之说。
到了30年代,又有了“四大名将”(“桂荣子”宋万山、“天仙花”周文有、“于宝珠”于守和、“六朵花”邵六子)、“四朵菊花”(“粉菊花”、“青菊花”、“白菊花”、“九菊花”)、“仨二浪”(“胡二浪”胡景歧、“王二浪”王德臣、“崔二浪”崔盛金)等旦角,皆以唱功为先。此时期旦角名演员还有“大彩霞”吕鸿章,他嗓子好,圆润响亮,并有“粉蝴蝶”蔡兴林。到了40年代,黑龙江第一批二人转女演员出现,均唱旦角,其中主要有黄彩霞、李鸿霞、陈素秋等。
50年代——60年代,又涌现女旦王笑梅、陈纪春、张志霞、李明珍等,也都以唱功最为拿手。
可是到了70年代以后,二人转逐渐以丑角为主,并以“说口”为主,成了变相的相声,唱功走向衰退。笔者认为,这不是正常现象,已故二人转专家隋书今早就说过:“唱二人转,主要以唱为主,唱好故事,唱出人物,唱出情来。”②最近在全国走红的话剧《秋天的二人转》中的二人转唱段的大受欢迎,也又一次证明了“唱”的重要性。因此,二人转旦角演员一定要重视唱功,尤其是黑龙江省的女演员,更应当继承擅唱的传统,向吉林的阎学晶学习,唱出二人转的韵味和风采,唱出二人转的魅力和辉煌。
旦角的第二功是“舞”。二人转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艺术,舞蹈也以旦角为主。二人转的核心舞蹈“浪三场”(又称“三场舞”),也主要看旦角的优美舞姿与高超的舞蹈技巧。这是一种纯粹的舞蹈,共分三场(即三段),第一场“清场”,重手功;第二场“逗场”,重身段;第三场“圆场”,重脚功。其中又有“切身”、“扑蝠”、“推磨”、“滚龙”、“掏灯花”等技巧。
旦角的第三功是“扮”。扮即扮相,又叫“相”,也包括面部表情在内。旦角讲究扮相俊美动人,尤其是初创时期的二人转,因皆系男旦,化妆时头上围一条花头巾,再涂脂抹粉,所以上装又叫“包头的”、“抹粉的”。“扮”功精绝,可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女旦出现以后,更以女性独特的美丽大扬其长,使二人转旦角之“扮”更加动人。
旦角的第四功才是“说”。说即“说口”,这是以丑角为主的,类似于相声,讲究“包袱”,以搞笑为目的。丑角相当于“逗哏的”,旦角相当于“捧哏的”,要捧得严、捧得俏、捧得自然。
旦角的第五功是“绝”。绝即“绝活”,旦角有许多绝活,如手绢功中的“踢绢”、“叼绢”、“出手绢”;扇子功中的“抛扇”(又分外抛、里抛、正抛、倒抛、平抛等)、“指转扇”等;还有手绢功与扇子功联合组成的绝活“扇抛绢”、“扇托绢”等,此外,手玉子功、大板功、彩棒功等,也各有许多绝活,现在已不多见,所以不再一一列举。
注释:
①田子馥.二人转本体美学[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9.
②黑龙江二人转史志[M].哈尔滨: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19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