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与高校形象维护

2017-07-14 19:47唐鑫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

摘要: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高校从原来的社会的边缘区域转移到了中心地带。社会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不断增多,甚至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遇到的问题,进而滋生了突发事件的潜在危机。高校是传授高等教育、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因而也一直备社会的关注。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会很快成为社会的焦点,加之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如果被不怀好意者加以利用趁机激化社会矛盾,势必会演变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因此,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客观而正确的报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于捍卫社会和谐、维护高校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形象维护

赫尔曼(Hermann)将危机定义为一种情景,这种情景并不在决策者的一料之内,但情景的出现,会使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并且留给决策主体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事件发生上的突发性,往往令高校管理者有预料或始料不及,而且会给高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造成干扰或冲击,具有一定危害性。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事故灾难。如实验室或学生宿舍发生的电器火灾、爆炸、搂舍倒塌、人员踩踏等事件。

2、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是个人员高度聚集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地方。由于现在食品安全存在着居多的隐患,因食品中毒或者不卫生食品进入高校从而引发事端。

3、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在高校的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是与高校师生直接相关、影响国家或地方政治及社会稳定和学校正常程序的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治安刑事案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

4、非正常死亡事件。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殺、他杀和意外死亡。目前这是高校遇到比较多并且难以处置的事件。中国高校虽然不像美国校园那样经常出现枪击、暴力等事件,但资料显示:近些年,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自杀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受到媒体、社会、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此外,由于心理问题或其他原因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伤害、攻击行为的在大学校园也时有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的过激性。高校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群体,并且是青年人,火气大,难以自控。因此,一旦在大学生中发生某种事件,很容易出现聚集、罢课罢餐甚至打砸、抢等过激行为,甚至造成严重事件。由于高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大学生是高度敏感的群体,因此,大学校园里或者大学生中发生某种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处置难度也会增大,并且极容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客观上“放大”和“加深”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2、事件不良影响迅速波及的扩散性。在现代媒体、网络等的作用下,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扩散。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当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在极短的时间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一旦事件的信息急剧传播,加之在传播中有意无意的添油加醋,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造成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收拾的局面。

3、不良影响的存在具有持久性。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社会上的普通群体,他们是由知识、有思想、热情高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并且具有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冲动。一旦某个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留下的印记是深刻的,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是有重大机遇使他们改变看法、观点,这种影响将长时间的留存在他们心里,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和行为。

高校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从国际层面看,当前世界局势风起云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各国在交流中的经济、文化冲突不断;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难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大致处于18至25岁间,这一时期正式正是一个人刚刚由青年迈入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看待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形成期。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的一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显然高于普通人,正是这样一群热血青年,极容易感情用事。第三,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QQ、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兴的传播媒介具有快速传播信息的特性,任何事件均能瞬间在网络上实现全球传播。如果没有正确的宣传引导,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极容易被不法分子添油加醋地渲染,煽动舆论,以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有的学校害怕损害学校的名誉,往往采取“秘而不宣”做法,回避媒体采访,甚至禁止学生对外传播。这种做法通常会起到负面效果,学校越是胆战心惊地回避采访,越是勾起了社会大众的好奇心,如此以来,学校往往陷入被动状态。这时,如果被别有用心者加以渲染,不明事理的大学生或者社会公众很容易被蒙蔽,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所有,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免事态的持续发酵,高校在做好相关善后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及时的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客观地传达整个事件的起因,并随时公开事件的最新进展。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设置新闻发言人制度,专门负责公开学校发生的一些被社会关注的事件。只有充分发挥好新闻报道的媒介作用,才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才能更好地维护高校形象,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唐鑫(1993.06.16)男,南京炮兵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管理、新闻写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高校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